序
杨鑫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哲学博士,来函嘱我为其新著《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的互动关系研究》写序。我作为师友,不敢推却。阅读初稿后,发现她对课题有深入的认识、有细致的分析、有精辟的见解,我瞠乎其后!
杨鑫在书中展示了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元素。她在书中提及:“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另一种范式的转换。这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从‘课程’向‘教师’的过渡,更具体地说,是从“程序开发”向“教师实践”的过渡。”(1—2页)A.V.Kelly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及:“教育实践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负责此事的教师。”[1]此外,近年多位著名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2]。凡此种种,说明西方学者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从中国内地的脉络来看,教师同样备受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确实,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人物。
我深信:展示研究成果的佳作,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特点。首先,佳作必须具备稳固的分析框架。框架展现研究的初步理论构想,通常包括:(1)研究问题的重要概念和概念间之关系;(2)研究问题的范围、內容维度和层次;(3)研究问题所涉及之假设[3]。她在本书整理、分析教师实践知识研究及教师教学决策研究的文献后,建构了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框架所涉及的概念有教师实践知识、教师教学决策、教师反思、行动及教学情境。此外,框架还涉及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两个重要的相关概念。我认为,作者展示了一个关键而坚实的分析框架。
其次,佳作必须深入分析实证数据。她除运用访谈、观察、实物和文档搜集大量数据外,还采用严谨的分析程式,合用的质性分析软件(即N-Vivo 8),精密的编码以及整理出具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不言而喻,分析质性资料是艰巨的工程,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劳动。比方说,她运用质性分析软体(N-vivo 8)对转录后的田野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传统的纸笔手工操作相比,软件提高了资料分析的效率,增加了整理数据的准确度,以及揭示实质内容建立框架。在应用软件方面,她善加运用,且获致良好的分析效能。又如,数据分析必须建立严谨的系统。她“为了方便对田野资料的分析、整理,需要先给每一份资料编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编号系统。……这个过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线性的、自下而上对资料进行抽象的模式;二是循环往复、分析部分互动的模式”。不言而喻,本书的编码系统十分严谨,数据呈现异常精密。
最后,佳作必须展示重要研究意义或发现。本书谈及重要的研究焦点︰“本研究从实践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了关于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并把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与教师教学決策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使两者之间互为研究视角。”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都十分重要;然而,深入探讨两者之互动关系甚为罕见,值得读者留意。此外,她按研究发现,修订其研究框架,可堪借鉴;诚如她所提及的:“本研究提出的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之间互动关联式结构图,对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如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问题;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的本质区别问题;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作为实践者发挥能动作用的问题等。”作者关于教师实践知识和教学决策之间的互动,以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都极具启发。自然,对一般教师而言,要细味本书的深入分析,以及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不容易;然而,若用心阅读,细加分析,勉力实践,必能有助教学决策和课堂教学。
本人从事教育多年,稍事著述和研究,但是阅读本书时,深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卷十八)近年,香港教育界深觉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之可贵。在阅读此书和撰写序言时,不断自我反思,持续学习,其间获益良多。
本人距退休之年不远,然确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于我而言,杨鑫已超越自己;我深庆人才辈出,国家教育前景一片光明。在此,祝愿杨鑫出版更多更具影响力的著作,培育更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霍秉坤
2017年12月3日子时于大围寓所
[1] Kelly,A.V.,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Sage,2004,p.10.
[2] Punch,K.,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London:Sage,2009,Robson,C.Real World Research:A Resource for Users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Settings(3RD ed.).Chichester:Wiley,2011.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