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论
本章系统地描写了《崇搬图》中各类语义特征的名词的文字记录情况,主要包括具象名词和抽象名词。其中,具象名词分别调查分析了普通名词和专用名词的记录情况,抽象名词则调查分析了方位名词、时间名词、材料名词和个别抽象名词的记录。通过这些调查分析,得出了一些统计数据。
表1 各类名词的记录次数比
表2 各类名词所用记录方式
续表
表1显示:具象名词的记录水平总体高于抽象名词,说明名词文字记录水平与语义特征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语义越抽象,文字记录比例越低。材料名词的文字记录是一个特例。笔者认为,金银之类的材料名词有如此高的记录水平与其在纳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在《崇搬图》中,此类名词全部采用表意的记录方式,这也表明这些词文字记录的发生时间较早。
表2显示:《崇搬图》中名词的记录方式异常丰富,具备了一般成熟文字所拥有的各种记录方式。不过,这些记录方式在各类名词记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比如,具象名词的记录倾向于表意,抽象名词的记录倾向于表音。可见,名词的语义特征影响着名词的记录方式。
本章对《崇搬图》中不同音节数的名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包括单音节名词、双音节名词和多音节名词。调查显示,名词存在完全记录、不完全记录和无记录三种情况。多音节名词的不完全记录(或无记录)是东巴文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当然,在《崇搬图》中,完全记录比已远远超过不完全记录比和无记录比,可见,此时的东巴文正向成熟文字迈进。
在名词文字记录描写的基础上,本章系统地比较了《崇搬图》和《古事记》中名词的记录情况,主要从记录比例和记录方式两个方面比较,从中可以看出:
1.《崇搬图》中名词的文字记录不仅在总量上远高于《古事记》,而且在个别名词的文字记录上也远高于《古事记》。
2.《崇搬图》的名词记录方式更加丰富,并呈现出不稳定和表音化的趋势,这正是原始文字向成熟文字过渡的显著特征。
3.《崇搬图》中名词的文字记录远远成熟于《古事记》。
[1] 和志武编著:《纳西语基础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2]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3] 相传为洪水后仅存的人类始祖。
[4] 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第46页。
[5] 本节是在笔者拙著《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中“名词的记录分析及其统计”一节修改、扩充而成,主要增加了举例中的字形、读音、字译和意译的对应,行文做了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