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源价值流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3.1 学科基础
3.1.1 资源科学
资源流在资源科学的解释下为: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在行业、消费链或不同地区的资源流动、转移和转化。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资源在横向空间上的位移;另一种情况是资源在纵向转化的过程,包括原态、加工、消费、废弃。资源流动理论包括了系统、物质、能量、价值和劳动力等元素,这些内容是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前提下涵盖的。理论研究就是主要针对内容、性质、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应用研究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是国家或者地区层面;第二是工业部门;第三是企业或者家庭。在国外,部门和地区层面的资源的流动已经呈现一定的趋势。
通过资源纵向流动理论推出,初始资源进入企业,其物质形态按照生产过程一步步地进行流转,部分流动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除少数资源转化为其他的自然物质,多数都转化为新的资源产出模式:产品和废物产出(部分回流)。因此,物质资源的消耗以及价值的转化是以企业作为基础进行的,分析资源流向“纵向”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明确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变化,而且这对于评估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和资源流动的利用效率大有好处,可以为物资流通、能源转换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因此,资源作为价值的载体,在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情况下,流通价值是相对的,流动状态和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分析意义重大。因此,资源价值流的分析无疑需要以企业层面的资源流向为主体的相关理论来构筑分析评价体系,描绘资源流的核算。
3.1.2 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学
经济学是系统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学科。生产者在生产或者分配产品时会使用一定的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成本称为经济学成本。经济学成本包括一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性质的隐性成本。由于市场销售活动可以填补微观个体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投标和产品的报价会影响机会成本,因此,在定价时往往接近商品和服务的机会成本的市场价格。这种性质的经济成本在资源价值流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可以应用到对非市场商品的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还可以应用到供应商的污染物排放损失转移的核算和企业成本效益环保活动分析等。
资源环境因素扩展到经济学科,产生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两个学科。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个学科是相互平行的,但是也具有重点和针对性,是构建资源价值流分析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资源经济学与资源科学是不同的,尤其在关于资源流转的定义上。资源流动可以被理解为物质流动、人员流动、能量流动、信息流动、流动性质和价值流动六个要素,在除价值流动元素外的其他五个元素在经济含义上的变化体现在价值流动上。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清除了资源产权、人力资源等的影响,提炼资源流转要素,力求体现资源价值与物质流通的真正内容。另外,在本学科中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源总价值和净值模型与此过程有着重要关联。如净值=产值(总值)-输入值。在企业层面,资源的投入产出中的产值是产品价值和副产品价值,投入价值是资源要素的总投入。这样看的话,在深入考虑了资源与环境的损害成本后,两者的界定和内容较为相似。从本书与资源经济学的相关性来看,资源价值流转分析是以其理论为依据,而在考虑其研究范畴时要从其界定的含义为起点。因此,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是资源价值流分析理论茁壮成长的“胚胎”。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是从生态要素延伸,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即致力于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矛盾运动发展的学科。这门学科主要是以阐明人类的经济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生态结构的各项功能等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3.1.3 资源与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软科学与硬科学、宏观科学与微观科学相融合后形成的,其旨在平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在不断实践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实也算是管理学的延伸。这样来看,环境管理学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促使二者持续发展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管理学是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主要对象,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经济行为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两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各个子系统的组成部分紧密相关。同时,社会经济行为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和影响,有利于从整体上看待人类社会。从经济行为和环境影响的关系来看,在大框架内开发和加工研究,可以避免过去简单追求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在按照一定的有规则的组合后产生一系列因素。在各分支机构管理体制协调的基础上,在达到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也能对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管理各类人员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将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人民的物质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环境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从而看出,这些研究都是战略性的,如研究经济行为与环境响应的关系以及环境与发展战略等的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那么就会影响到经济、环境以及后代的发展。它把重点放在战略问题研究上,在判断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从全面、整体和长远性的角度上考虑,确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而资源价值流转分析与环境管理学的理念一脉相承,正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故不断出现新的理论工具与实践手段,二者在理论基础与指导理念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3.1.4 工业生态学与工程流程学
生态工业在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的定义下,是指企业最大限度上发展社会经济,而且还不破坏生态环境。产业生态学理论将传统产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变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即废物循环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家企业的废物可能会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不仅节约资源,而且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可以看出,工业生态学是从根本出发,而不是事后处理,实现了规模治理,达到了治理目的。工业生态学将系统分析作为重要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与本书相关的方法主要有工业代谢分析、物质减量化、生态效率。
由于产业生态学的学科形成历史不长,而且是一个生态、环境、能源、经济、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目前还在进一步提升中。之前提到的工业代谢分析、基于环境与经济评价的分析方法,如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还处于地方实践领域的试点探索阶段,离最终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
流程工程学作为近年来一门新兴起的学科,着力解决工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在制造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殷瑞钰院士等在冶金工艺、工程方面是行业的代表。殷院士针对包括产品成本和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质量、生产效率、综合竞争力和市场“资源—能源可用性”投资效益在内的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注重制造业等现代冶金工艺的需要,提出环境、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有前景的命题,在基础科学(如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科学技术(如“三反”)等基础上,突破局限性,将冶炼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上的制造问题按照规模大小进行讨论,大致概述了如何提高钢铁冶炼的效率和如何改善结构功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为了实现资源最优化的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采用资源价值流的分析工具,借鉴工程学领域的方法,评价循环经济的前景和水平,从而实现优化资金使用和扩大资源流通量的目标,工业生态学与工程流程学是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理论。
3.1.5 环境会计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经济活动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扩展到环境系统,就形成了环境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由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组成。这门学科主要适用于衡量企业的环保行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具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二者兼有的特点。在环境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环境会计已经扩展到环境管理领域,形成了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科与环境学科交叉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学科。因此,环境会计学是一门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会计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精华内容。
环境会计与资源价值流分析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环境财务会计上,还体现在环境管理会计上,二者在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假设和属性等方面都极度相似,而且二者的目标也是一致的。相比之下,资源价值流分析的视角和方法更加开放,不只研究如何在污染了环境之后进行治理,而且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与经济成果之间的综合协调关系。虽然环境会计在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应用上还有待改善,但相关原则和方法在理论发展中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如价值流分析应以会计货币理论为基础,“价值”这个概念仍然应根据会计学的概念来划分,以价值流程计算和分析为依据,设计参考流转成本核算原则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内容。特别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核算方式在德国和日本实行开来,即物料转移成本核算(MFCA),这为资源转移成本和价值核算提供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