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分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国内外工业生态园发展与经验总结

2.2.1 国外工业生态园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下工业生态园区开始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如今,工业生态园区项目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其中,以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

2.2.1.1 德国工业生态园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1)德国工业生态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发达,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支柱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改造老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工业生态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德国在改造建设工业密集区的同时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园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处理由末端处理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层层深入,其工业生态园区发展轨迹与循环经济发展趋同。早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试图解决垃圾的减量和再利用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循环经济的国家级法律,它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该法要求生产者的责任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开始,到运输、销售,最后到产品的生命终结,对废物处理必须贯彻始终。从1999年开始,德国根据多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废弃电池条例》《废旧汽车管理条例》《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德国工业生态园从垃圾问题入手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利用高科技技术来减少废弃物排放以及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例如,主要包含化工产业Leuna工业园区,在它一个多世纪的化工制造期间,以及“二战”时由于园区遭受战争破坏而造成化学物质泄漏,由此严重污染破坏了园区和周围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园区周围大片地区都没有植物生长,这片地区生活的人群都必须去远离园区一百里外的地带取水。两德合二为一后,德国政府除了输入大量资金拆除园区里落后且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还通过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阻绝污染源,对内部的土壤与地下水进行根本的治理。十几年来不断地治理,虽然内部的水源仍不能直接饮取,但园区内已有植物生长。

(2)德国工业生态园经验总结。

在德国工业生态园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第一,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

法律是德国成功推动工业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富有特色的管理体系(见表2-1)。德国通过注重废弃物的处置、约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来引导和要求工商业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处置、走了一条由消费促生产、由社会到企业的循环经济道路。市场经济下,通过生产—消费的物质能量循环和对产品消费的监管,转化为企业的责任,转化为企业改善市场竞争力的自觉行为,这无疑是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

德国在发展工业生态园的过程中,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园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制。通过奖惩分明的方式引导公众从事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园区、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自觉性。

表2-1 德国废弃物管理法律体系

第二,征收生态税。

以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推广,维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为目的,德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生态税的变革。主要是以燃油费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征收生态税。它的主要目的是以收取生态税为手段,将使用传统能源对环境产生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内部化,也就是通过征税的方式将环境治理的支出包含在消费者购进能源时付出的代价之中。政府同时把生态税所得的大部分用作增加职工的养老金额,进而减轻企业的养老金负担,达到雇用成本下降、就业岗位增多的目的。除此以外,征收生态税还能起到减少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第三,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对于碳排放相关企业的选取,德国针对全国所有的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调研,根据国际协议与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所有企业在申请排放权指标的时候都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确定企业内设施的碳排放情形并如实汇报。如果实施排放数量超过相关标准,企业要在与环保部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通过检查审核才能够获得一定数额的排放权,同时允许其进行碳排放交易。环保部门对所有设施的碳排放情形要进行严格审核。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申请审批步骤,依据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在获得碳排放权和碳交易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缴纳开户费用、交易费用等一系列费用,如违反相关规定,还需要缴纳罚金。环保部分收取的费用大部分用来支持部门内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余所得由政府用于可再生能源事业。

第四,创新环保科技体制机制。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只要利用得当,科学技术将成为保护环境的利器。德国在利用科技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大量治理环境污染有效地改善环境后,德国政府为了避免环境再度遭到破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来一套有效的环境监控系统。它利用卫星、飞机等空中监控系统与地面及水底的监控系统相结合,形成一套海陆空相结合的覆盖整个国家的环境监控网络,从而达到能够对国内各个地区气候、空气、土壤、水体等环境状况实时监控的目的。例如,为了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在企业污染物排放口端安装了传感器和录像设备,所有人都能够利用电子设施查询相关数据,进行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污染严重的鲁尔位于北威州,州内一共设置了七十多个空气监控机构,监控所得实时公示。生态监控网络有效地保证了德国生态环境免遭再次破坏和污染,国家内部、大州之间均进行严格监督。

2.2.1.2 日本工业生态园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1)日本工业生态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日本从1997年开始把规划和建设工业生态园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

表2-2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生态园发展模式

续表

第一阶段,1945—1973年期间,日本开始集中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的资本密集工业,生产且以重化工业部门技术为主,约占85%。这一阶段的日本工业园以高科技工业园为主。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能源和资源的约束迫使日本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把粗放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幅调整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日本开始把发展高新技术园区、扶持高新技术作为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选择。在筑波科学城的基础上,日本先后又建立了大分、松溪、长冈、熊本等14个规模大、产业新、起点高的高新技术密集区。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30年间,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在朝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工业园发展模式也从高新技术园区向第三代的工业生态园区质变。日本的工业生态园建设始于1997年,采用的是“官产学企”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营模式。截至2011年年底,日本共批准建设了26个工业生态园区,涉及60多个静脉产业设施,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空间分布特征。

日本明白要想走永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园区是关键的一环,它将生态园区建设推向全国,相关项目达到三十项左右,在亚洲排到第一位。日本工业生态园的建设以资源循环型为目标,对废物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他们采取“官产学企”的综合生产管控方式和以“静脉”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部分工业生态园都是以废物再生利用为主,回收、循环利用废弃物多达几十种。日本建造的几十个生态园,最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园区中就有藤泽工业生态园、北九州工业生态园等。

第一,EBARA公司——藤泽工业生态园。

20世纪早期,EBARA公司于日本国内设立,主要经营业务包含高新技术设施与产品以及环境有关的设施的制造。它所生产的产品包含高精度的泵机、涡轮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等。由于环保部门决定将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BARA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采取对策,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零排放当作其重要目的。EBARA把它拥有的35公顷的藤泽地区改建为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园。生态园由EBARA全部投资并且由其单独进行管理,园区部分业务是和外部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的,但是科研机构主要给出技术方面的信息数据,整体上的计划管控由EBARA管理层全权负责。生态园采用总公司研发的先进环保技术,使得其生产的设施在运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全方面地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达到整个系统污染物零排放的效果,这个系统包含了工厂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在内,是一个整体的零排放体系。为了达到污染物排放数量为零,生态园内设计了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共生和交换系统。

第二,北九州工业生态园。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正式建造北九州工业生态园,它是以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为构建模式,并且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工业生态园,其充分利用工业城市积累的人才和技术、工业基础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所构建的网络,将“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废弃物当作其他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回收循环利用,从而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该生态园将当前的响滩区域作为核心,主要进行废弃家用电器、汽车、瓶状塑料包装物的循环利用。这片区域集中了许多产业和学术相结合的进行废弃物处置和循环利用的科研机构,它们借助城市的第二产业基建,进行通力合作,站在整个区域和城市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推动环境联合企业的真正实现,推动地区环保事业的进步。

当前日本工业生态园是以静脉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产业,其园区内所回收、循环利用的废弃物量大面广,多达几十种,而且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在环保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推动了日本工业生态园的迅猛发展。

(2)日本工业生态园经验总结。

日本的工业生态园建设是日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也是日本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区域。它的发展与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的过程。产业园初期主要重视基本研究以及科技方面的创新,后来逐渐转变为基本研究和实际运用同时进行。主要的经验如下所示:

第一,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一词起源于日本,日本将科学处置和循环使用弃置物品、将弃置物转化为资源的产业称作静脉产业。它将制造和消费范围内的弃置物品再次使用起来。研究人员根据对物资流的剖析,把循环经济总体划分成动态产业与静脉产业。前者包括从原材料的开发到制造、流转、使用、弃置流程内的产业,后者包括从弃置物的回收、输送、分解、再次转化为资源以及最后的对环境无害化的整个流程内的产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着力推进静脉产业的推广,制定了各类弃置物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使废弃物的回收、输送、分解、再次转化为资源以及最后的对环境无害化有法可依。静脉产业变成了经济社会循环发展的关键点,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一般的方式就是建设相关的工业园区,和动态产业园区相联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

第二,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

日本工业生态园区环境管理法律体系见表2-3。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对日本工业生态园区内循环产业和弃置物重新资源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规范和支持作用。

第三,工业生态园区具有双重管理机制。

日本工业生态园的建立主要依靠当地自治机构自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起到帮扶和管控作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广泛加入,从而生成“官产学企”的综合管控与运行方式。也就是说,生态园的建立资金来源主要是环保部门和经济产业部门,双方共同进行管理。环保部门主要进行弃置物的回收、处置以及设备运营的业务,而经产部门主要在产业发展上提供帮助,比如废金属等弃置物的再次资源化的问题。

表2-3 日本工业生态园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第四,支持和激励公众的广泛参与。

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也参与其中,并且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包括提出议案、过程与末端参与、做出行为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公众参与体系。日本法律保护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益,不管是因受到损害索赔还是对环保事业的知情与监督以及对此提出意见,都包含在法律范围内。尤其是破坏环境对公民造成损害的责任人必须做出赔偿,这提升了公众对环保事业的热情。

2.2.1.3 其他发达国家工业生态园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1)英国工业生态园实践。

英国的NISP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工业共生项目,它还受到了来自英国中央和地方的全力帮扶。该项目最开始是由一个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行的,运行成本得到了政府的补贴,补贴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征收的垃圾处置税收和费用。该公司也负责生态产业项目的推广,包括向别的企业推广弃置物回收再利用项目、绿色能源使用项目等,以此来促进产业共生的迅速推广。通过公司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不懈推广,加入国家产业共生项目的人员迅速增加,加入进来的企业数量也加速上升,已经有几千家企业加入进来。不仅仅包含大型的跨国集团也包含许多积极的中小型企业。NISP在降低资源能源损耗、减少碳排放量、减少企业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因此英国奖励给它六百万英镑作为扶助资金。在该项目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和市场上的中介机构都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帮助,不管是企业层面发展方案的制定、相关技术的适用还是园区层面上整体体系的建设以及基建的改进,都是在他们的全力帮助下才完成的。除此之外,政府的大力帮扶也不容忽视,它颁布的政策与投入的资金对项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美国工业生态园实践。

20世纪70年代,由于环保部门的大力推动,美国也开始建设起工业生态园,涵盖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废弃物处置和循环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多个方面。到现在为止,美国工业生态园数目大约为二十个,园区包括了工业区、农业区、住宅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地方体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部门决定把费尔菲尔德(Fairfield)、查尔斯角(Cape Charles)、布朗斯维尔(Brownsville)和恰塔努加(Chattanooga)四个地区当作建设试点。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工业生态园区。

①马里兰州的费尔菲尔德(Fairfield)工业生态园区和田纳西州的恰塔努加(Chattanooga)工业生态园区是改造型工业生态园区,这类园区对现已存在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进行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园区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还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园区内所有企业都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制造可持续性产品,在老工业区发展了新的产业空间。

②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角(Cape Charles)工业生态园区属于全新型。园区主要引入坚持绿色生产的企业,同时做好相关基建工作,方便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的传输。

③德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Brownsville)工业生态园区属于虚拟型。它在园区内原来拥有的企业之上,一直添加新的企业来补充完善园区的生态链条,比如引进废热发电站、废弃物回收工厂等,它不需要所有的企业都分布在同一片区域,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园区企业之间的物资与能源交换。

虽然美国在工业生态园区法律法规制定及政策实施方面的具体措施并非完美,但是美国政府在促进工业生态园发展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包括输入和管控环保资源;对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变革;进行相关行动,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贯彻落实相关的政策。联邦政府还特地设立了一个特别行动组来为全国范围的生态园区提供科技、财务以及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咨询帮助。美国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针对园区建设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回流很慢的情况,出巨资设立了专项基金以提供资金方面的援助,并且通过科研的方式对突出的工业园区加强援助力度,还安排专门的人员加入生态园的开发工作,以此对生态园的建设产生拉动作用。同时,政府希望有更多的私人企业和相关机构加入园区的建设、管控和运营上来。美国私人企业和相关机构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相关经验与热情,政府的拉动与支持使得私人投资对工业生态园项目的投资兴趣大增。

2.2.2 国内工业生态园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总结

(1)我国工业生态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工作。我国1999年开始建立工业生态园示范区。2001年8月底,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工业生态园区工程——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园建成,它是由我国环保部门推动建立的,代表了我国工业生态园建立的序幕由此拉开。紧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工业生态园区试验点的建立推广开来,所涉行业部门也十分广泛,既包含钢铁、造纸等传统型,也包含高新电子、环境保护等高科技型。

2013年年初我国政府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计划》,对19个大类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和保障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分布格局要改进、企业分布要集中成群、产业发展要形成产业链、物资要循环再利用、要实现集约型生产,着力推动建设,引入企业与项目,使其在生态园内集群化,推进原有工业园施行企业和项目间的交换循环利用改建,形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使得园区往生态化转型。到2017年年初,我国已经建起48个国家工业生态园区示范点,我国工业生态园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将国内工业生态园区发展模式分为行业型、综合型、静脉型三类。下面就通过介绍这三类生态园来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独特经验。

第一种,行业型工业生态园模式。

行业型生态园内已存有核心的产业链条,核心企业生产过程中生成的附加品以及弃置物数量较多,许多相关企业就把这些附加生成品或弃置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并赖以为生。生态园区产业链条网络的建设主要包含两类链条:一类是产成品链条,另一类是废弃物链条。在这两种链条的建立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产成品链条方面,位于包头以炼铝为中心的生态产业园区利用引入许多补充完善链条的企业与项目,使得园区以炼铝为核心的产业链一步步地完成建设,大大减少了原料物资和能源的使用,园区物资循环利用。位于烟台的高新产业园区的核心业务是汽车和电子制造,为了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引进相关企业,已经大致生成了汽车、手机和电脑三个主要产品群,产业链条形成纵向深度,使得生态园内各个企业相互补充,形成规模效应。

在废弃物链条上,位于烟台的高新产业园区利用政府政策的指导、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撑以及资金方面的资助,凭借强劲的产业与主要企业,大力引入与培养物资再利用项目,生成物资循环利用的良好局面;建立绿色可再生、废弃物再利用等十几个绿色产业链,培养了绿环再生资源、永旭环保等许多家处理废弃物的企业,使企业之间形成对接,物资废弃物在企业间无阻隔流转,使得废弃物能够循环再利用。位于无锡的园区引入了赛锡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以硅片切割液为核心的总体利用、研发与后续处理,引进这家公司为园区里从事周边业务的公司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这种核心产业链条的生态园区的类型拥有这些特点:生态园内的不同企业和项目间拥有紧密的互相依靠、互相牵制的输入输出联系;相匹配的设备基建的建立也都是依据主要核心产业链所实施的;核心企业生产大量的附加产品和废弃物,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

第二种,综合型工业生态园模式。

综合型生态园具有许多条生态产业链条,它在副产品与废弃物的交流和梯状循环使用以及共同分享基础设备这些方面,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只是不同方面发展不同,可以预见良好的生态产业链前景。该类生态园发展的一般特点有:生态园内没有十分明确的主要产业,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园区内的物资流是一个比较密封的循环体系。

位于苏州的生态园是这种类型的一个典型,它在一开始建设的过程中,就根据绿色协调、循环发展的指导方针,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确定了相应的建设要求,脚踏实地进行园区建设,综合施行各种主要的支柱项目,努力钻研建设循环发展的生态园区的新思想、新方式,使得园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位于苏州的生态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循环发展作为中心思想,提高了经济建设的质量;利用建设循环使用的物资保障系统,提高了物资的使用效率;利用建设人和环境和平共处的良好格局,提高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总体实现了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废弃物循环利用,该生态园出于园区内部主要是精密仪器、电子产品等企业的现状,大力引入弃置物品循环利用的企业,而且顺利引入了本身不产生污染物,还能够处理许多其他产业废弃物的富士施乐产品回收项目,为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累了经验。

苏州生态园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进行循环发展的工业生态园的建设工作。它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产业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订和落实各个项目目标,竭尽全力地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使得废弃物排放水平降到最低。该园区把循环发展作为核心,把国际公认环境标准作为标准,坚持绿色清洁制造,综合推动典型园区的建设,使得周边环境得到改良,兼顾环境与经济,实现双赢。

第三种,静脉型工业生态园模式。

静脉型生态园是完全在事先周密科学的设计下,在零基础上建设的,而不是对现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园区里的各个企业能够相互换取废弃物,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构建了多条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以及污水处置体系是生态园的主要构成部分。生态园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各种产业网络是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健全的。这类园区比较典型的有位于广东南海的华南生态园区,园区内形成了关于环保科技的开发、制造、推广等一系列连续的产业链条,主要包含环境技术的相关资讯、环境设施和材料的生产、环保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物资四个主要的业务集群。该生态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利用科学合理的全面设计,使得核心区里面小规模的循环和整个园区五大区域的大规模循环同时实现。它把传统的产业当作基础,主要发展环境相关的产业,把生态工业当作突出点,大力引进和培养相配套的绿色产业、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等,使生态园能够不断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还有一些生态园区的先进经验。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开始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后该园区被国家正式认定为国家级。2009年,南京市对该园区的资源重新规划整理,把多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该片区域循环产业的发展。使开发区发展空间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开发区站在了新一轮发展、“二次创业”的新起点上。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0亿元,同比增长13.1%;外贸出口60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同比增长23.1%,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快进、稳中变优的良好态势。该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全力施行产业升级的规划,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光电显示制造基地与国内一流水平的高速物流基地,使得这两大核心产业能够发扬光大。

第二,要全力施行创业创新规划,努力形成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集聚的高新技术园区。依据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内创业创新典型的目标,从各方位关注高水平人才与科学技术,使其起到带动作用,加快园区内的创新,推动园区经济增长。努力吸引国内外的顶尖科技创业人才与团队。针对光电显示等领域,全力招揽杰出人才;积极构建新的科技创业园区,为科技创业提供各种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同时加速推动公共科技平台建立,促进优秀项目的产生。

第三,要全力提高园区功能,加速推进先进的临港产业城区。对临港区域进行全方位改进,使其达到成为南京附属城市的目标。把该区域东部地区当作二次创业转型的主要施行区域,主要构建液晶区、科技创业核心区以及全面保税区域,以光电显示、现代物流等产业作为领头羊,加快推动区域的整体开发和基建的建设。与此同时,要在建设保障房的前提下,规划片状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推进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要努力建设发展保障,加速建设效率极高的产业园的管控体系,参考国内外其他优秀园区先进完善的管控方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同时组建一批具有高水平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管理水平的管理层,使园区有序运行。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天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持续学习、创新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在生态园区和循环发展方面的特点。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努力建设与改进产业生态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依据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它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一步步地生成了产业内以及跨产业的链条。利用推动企业环保制造、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等举措,降低了制造流程之中的物资损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污染。该区域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园的构建,努力改进产业分布,推动产业共生,在政府全力支持的前提下,大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其他相关机构与人员也应当积极参与。在废弃物处理上,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尤其是土壤污染修复和废水回收利用这两个方面。在这之中,区域内水体一体化使得区域内的水体实现循环,使得区域水质提升;新土源工程一方面解决了弃置物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改进了土壤原本的构成,使得土壤更具有使用价值。这两个项目的成功施行,达到了经济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获益的良好效果。

(2)我国工业生态园存在的局限。

虽然我国工业生态园在示范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仅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包括在保护环境以及积累珍贵的经验方面,但是在获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有一些阻碍的存在,这些阻碍体现在法律的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技术落后以及资源发展瓶颈等方面,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的发展受限。

政策缺陷。政府对工业园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对其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政府对工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支持主要在宣传和引导层面,这些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财务税款方面给予优惠,但是这些政策各有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地提升。比如由于国内资源税的税率较低,导致国内的资源价格较低,低价会使企业更不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此外,增值税的缴纳也不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这是因为增值税的本质是对增值额进行交税,而循环再利用的资源的增值相对于其原料成本来说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企业要缴纳更高比例的增值税,因此,也不利于企业节约资源。

定位模糊。这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没有合理的事前规划,导致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其二,没有将环境考虑在内,只注重经济效益。虽然企业对经济和资源的目标很高,但是实际上对于改善环境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三,没有将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特点相融合,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其四,没有对生产流程中的产污、排污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只重视产业链的形成过程。

资金制约。园区的建设以及后续的运营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这是运营的基本条件。在园区建设的初步阶段,资金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得投资回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扶持和资金的继续提供,部分园区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的话,企业失去了资金,也就无法对重点项目进行落实,这会使企业的技术开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挫败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无法扩大规模,取得更好的效益,使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丧失。

管理标准体系不科学。当前运行的工业园区示范区是按照固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和开发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工业生态园发展地域分布差异大,因此造成不匹配的情况。这主要是指工业园区的标准并不能融合地方的特色,无法满足园区的发展需求。在实际中,园区的建立和后续的运营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来管理的。园区缺乏专业科学的理论指导,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