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多主体参与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动态选择研究
5.1 引言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技术更新和经济转型速度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维持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手段。而在企业创新管理中,涉及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无疑是对创新的方向和模式做出正确的把握。创新按照其对主流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是面对潜在市场进行的一种不连续性创新,其结果往往是建立新市场;而渐进性创新则是对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提升做出贡献的创新,其创新结果难以改变整个市场格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由于创新的路径依赖特性,这两种创新模式往往难以在同一企业内实现共存。因此,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创新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对创新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
针对创新模式选择,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3个层面的研究。①关于企业自身因素层面:Danneels分析了企业规模和成熟度的影响,发现成熟企业更倾向于渐进性创新;张春辉等探讨了吸收能力、内生溢出和R&D(研究与开发)投入水平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内生溢出有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选择,而随着R&D投入增加,企业更倾向于渐进性技术创新。孙永风等通过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家导向更加注重突破性技术创新,而市场导向则更倾向于渐进性技术创新。②环境因素层面:Lauk Kanen等对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环境动荡性增加,会促进企业选择突破性创新。张洪石等进一步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作了归类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变化和环境支持因素与突破性创新频率正相关,环境依赖因素与渐进性创新频率正相关。张春辉等对两种政府创新补贴进行了分析,发现创新投入补贴和创新产品补贴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不同产品价格与边际成本差额条件下,两种创新补贴对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的显著性存在差异。③营销因素层面:Sandberg通过对消费者反应的分析,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对两种创新模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陈锟等研究了营销能力因素,认为处于较低环境动荡性的企业,选择渐进性创新能够获得良好创新绩效,而处于较高环境动荡性的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有助于获得竞争优势。
上述研究成果为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单一的创新主体,缺乏对企业之外的其他创新参与者分析。在传统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活动完全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是不流通的。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被逐渐打破。基于此,Chesbrough提出了著名的开放式创新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Chesbrough强调了现代创新活动多主体参与的特征。此后,学者们陆续对参与主体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展开探讨,如Baldwin、Lettl&Prugl等对于顾客参与在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对创新活动过程、绩效的影响分析,Carr、Johnsen&Roy等对供应商参与创新活动的动力、路径及其对创新价值创造、分配的影响分析。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多主体参与对于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创新模式选择这一创新管理核心问题,上述成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且,随着市场的瞬变性和不可准确预见性增强,为了决策的战略柔性,企业对创新模式选择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长远角度看,现实中企业的创新模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往往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模式做出调整。因此,本书研究与以往成果相比,有以下三点区别:其一,将顾客参与和供应商参与纳入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而现有成果极少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其二,本书以动态视角研究了企业创新模式选择过程,与现有静态视角有明显不同;其三,与目前以案例分析为主研究多主体参与创新活动不同,本书通过建立经济学范式上的严谨理论模型,分析了多主体参与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书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顾客和供应商纳入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企业创新模式动态选择。以期明确在多主体参与的现代创新环境下,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为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