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明朝对藏区的经营

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朝大都。是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号明。而明朝取代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地位后,极为重视对广大藏族地区的经营,先后设置了乌思藏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乌思藏卫指挥使司又升为都指挥使司。同时,明朝利用地方宗教势力,多封众建,尤其对藏传佛教诸多宗派首领敕封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及都纲喇嘛等各种僧官名号。

一 设置都指挥使司

明朝建国第二年,就对藏区遣官送达谕吐蕃诏书,以期招抚归顺。《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年(1369)五月甲午,遣使持诏谕吐蕃,诏曰:“昔我帝王之治中国,以至德要道,民用和睦,推及四夷,莫不安靖。向者胡人窃据华夏,百有余年,冠履倒置,凡百有心,孰不兴愤。比岁以来,胡君失政,四方云扰,群雄分争,生灵涂炭。朕乃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国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使者至吐蕃,吐蕃未即归命,寻复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往招谕之。[36]当时朵甘思、乌斯藏等整个藏族地区积极响应,前后都归顺了明朝。

明朝承接元朝对藏族地区的统治权后,废除了元朝帝师、宣政院的管理体制,设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经营西藏。其建制过程等细节在《明史》中有记载:

洪武二年(1369),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抚。又遣员外郎许允德谕其酋长,举元故官赴京。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于六年(1373)春入朝,上所举六十人名。帝喜,置指挥使司二,曰朵甘,曰乌斯藏,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抚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即以所举官任之。廷臣言来朝者授职,不来者宜弗予。帝曰:“吾以诚心待人,彼不诚,曲在彼矣。万里来朝,俟其再请,岂不负远人归向之心。”遂皆授之。降诏曰:“我国家受天明命,统御万方,恩抚善良,武威不服。凡在幅员之内,咸推一视之仁。乃者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率所举故国公、司徒、宣慰、招讨、元帅、万户诸人,自远入朝。朕嘉其识天命,不劳师旅,共效职方之贡,已授国师及故国公等为指挥同知等官,皆给诰印。自今为官者务遵朝廷法,抚安一方;僧务敦化导之诚,率民为善,共享太平,永绥福祉,岂不休哉。”并宴赍遣还。初,元尊番僧为帝师,授其徒国公等秩,故降者袭旧号。

锁南兀即尔者归朝,授朵甘卫指挥佥事,以元司徒银印来上,命进指挥同知。已而朵甘宣慰赏竹监藏举首领可为指挥、宣慰、万户、千户者二十二人。诏从其请,铸分司印予之。乃改朵甘、乌斯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以锁南兀即尔为朵甘都指挥同知,管招兀即尔为乌斯藏都指挥同知,并赐银印。又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兼辖二都司。已,佛宝国师、锁南兀即尔等遣使来朝,奏举故官赏竹监藏等五十六人。命增置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等司。招讨司六:曰朵甘思,曰朵甘陇答,曰朵甘丹,曰朵甘仓溏,曰朵甘川,曰磨儿勘。万户府四:曰沙儿可,曰乃竹,曰罗思端,曰列思麻。千户所十七。以赏竹监藏为朵甘都指挥同知,余授职有差。自是,诸番修贡惟谨。

八年(1375)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寻置陇答卫指挥使司。十八年(1385)以班竹儿藏卜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乃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未几,又改乌斯藏、俺不罗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二十六年(1393),西番思曩日等族遣使贡马,命赐金铜信符、文绮、袭衣,许之朝贡。

永乐元年(1403)改必里千户所为卫,后置乌斯藏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又置上邛部卫,皆以番人官之。十八年(1420),帝以西番悉入职方,其最远白勒等百余寨犹未归附,遣使往招,亦多入贡。帝以番俗惟僧言是听,乃宠以国师诸美号,赐诰印,令岁朝。由是诸番僧来者日多,迄宣德朝,礼之益厚。[37]

明朝在藏族地区设置都指挥使司和元帅府,其下设行都司、卫、所等机构,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各级机构的官员,如指挥使、指挥副使、指挥同知、元帅、指挥佥事、招讨、巡检、万户、千户、副千户、所镇抚等,令其“绥镇一方,安辑众庶”。[38]同时,明朝规定其官阶品第,决定官员的升迁、任免和更替,并颁授官员的印诰、锦绮等。而且,明朝对各教派采取使之平等相安的政策,在明朝建立乌斯藏都指挥司的当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贝多杰(乳必多吉)派人到南京朝贡并参加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的典礼,为藏传佛教高僧大德树立了朝贡受封的范例。

二 多封众建

从政治的层面看,明朝初期,西藏地区的地方政教势力中主要有后藏的萨迦法王、前藏的帕主法王和智贡法王;在宗教方面,萨迦派仍保持着元朝时期建立起来的宗派势力,噶玛噶举派在前藏部分地区和西康大部分地区也有很大的宗教影响。同时,帕主第悉法王政权扶持起来的格鲁派在前后藏地区异军突起,宗派影响渐盛。因此,明朝改变了元朝在西藏所实行的那种独宠和单纯扶持萨迦派势力的做法,针对藏族地区和藏传佛教的实际,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对各教派一律平等相待。

藏历第六绕迥水鼠年,即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明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置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并对藏族地区采取“因俗为治”“多封众建”的政策,册封了大批政教领袖。同年,朱元璋封时任第二代帕主第悉法王的释迦坚赞(shaw kya rgyal mtshan,1340—1373)为大司徒、靖国公(chang guvi gung)和灌顶国师,并赐给他执掌全藏政教权力的诏册和羊脂玉印。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封第五代帕主第悉法王札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1374—1432)王爵,并赐金印。因此,人们通常称其为札巴坚赞王。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又加封札巴坚赞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予诏书和玉印。明朝进一步加强和扶持帕主第悉法王的政教合一统治。

明永乐四年(1406),明朝以为洪武帝后做佛事的名义邀请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de dzhin gshegs pa,1384—1415)到南京,于1407年在灵谷寺建普度大斋,为高帝后荐福。明成祖永乐帝封德银协巴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rin chen chos rgyal),赐印诰并名如来(de bzhin gshegs pa),对其礼遇最为隆重。“同时,封和他同去的楚普寺上师仲布瓦、轨范师噶希巴·仁钦贝、堪钦贡伦巴三人为灌顶国师,颁给诏书,赐金印和水晶册套(tho-shu)。”[39]德银协巴法王于1408年辞归。东噶·洛桑赤列说:“以后明朝各代皇帝和噶玛噶举派历辈活佛关系密切,封给他们国师、大宝法王等称号,噶玛噶举教派在西藏的势力逐步扩大。”[40]从此,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历辈活佛承袭“大宝法王”封号。

明永乐八年(1410),明朝派遣中官入藏,邀请萨迦派昆泽思巴(kun bkras pa 或kun dgav bkra shis,1349—1435)于1413年至南京,明成祖永乐帝召见昆泽思巴,并封“万行圆融妙法最胜正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乘法王,thig chen chos rgyal),赐印诰。昆泽思巴于1414年辞归。

明朝于永乐六年(1408)、永乐十二年(1414)两次邀请宗喀巴大师进京,第一次宗喀巴正筹备祈愿大法会,不能脱身;第二次邀请时宗喀巴身体欠佳,故派他的弟子释迦益西(又名释迦也失,shaw kya ye shes,1352—1435)为代表进京。明成祖永乐皇帝封释迦益西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印诰。释迦益西于1416年辞归。

明宣德九年(1434),明朝又邀请释迦益西再次进京,被明宣宗宣德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byams chen chos rgyal)。释迦益西于1435年辞归,途中不幸在青海佐摩喀(mdzo mo mkhar)逝世。明朝下令在圆寂地建寺纪念,赐寺名“弘化寺”。

此外,明朝还“封智贡京俄·敦珠杰布为阐教王,封达仓巴为辅教王,封德格林仓为赞善王,封官觉仓为护教王,分别赐给印信”[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