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经济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特性

3.3.1 经济资源的天然性和人工性

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基础结构五大类资源,都具有天然性特征和人工性特征。所谓资源的天然性,是指自然赋予的,本身就具备的资源性质;所谓资源的人工性,是指人为的、人造的资源性质。在五大类经济资源中,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原生性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基础结构是配生性资源。在天然资源中,耕地、灌溉水渠等也是经过人工劳动后形成的,矿产也是靠人认识到并且靠人工挖掘出来的,天然资源也具有人工性。人力资源具有天然的躯体,经过教育、文化熏陶后饱含精神,人既有天然性也具有人工性,并且还要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人工性特征比天然资源高得多。配生性资源是原生性资源复合而成的,延续了原生性资源兼具天然性和人工性特征。

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资源等同于天然资源。其实,这两者是有差异的。例如,矿产品、水资源等,经常被当作老天对人们的恩赐。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矿产品已经经历了勘探采选等人工生产过程,已经经历了前期的地质科学研究,所利用的库水资源、沟渠水资源、水塘资源等都凝结了先人的构筑劳动。当代常见的自然资源并非完全是天然的,而是天然与人工劳动结合的产物。这类资源有时被称为人工自然资源。有研究认为,人们生活中的自然,70%是人工的,并且人工的份额还在继续增加中。

除了天然资源外,其他四类资源都是经济、社会、人文积累的结果,是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多和改善的资源。只要积累不是沿着自我封闭、自我束缚的方向发展,这种积累就可以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绝之源。这种资源的特性与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不同,也与可再生的资源不同,这是一种具有耗生性特征的经济资源。特别是非物质形态的人工资源,人们可以从消费这类资源中获得新增资源,也就是消费创造资源,增加这类资源消费反而增加这类资源的总量。这就是耗生性特性。

从时间角度看,天然资源有的具有流动性,有的具有储藏性。流动性天然资源如水流、耕地、森林、野生动植物、野生药材等,在自我更新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开发利用是有益于人类的而无损于资源本身;如果超过了自我更新许可的范围,就是过度透支行为,会导致未来资源的减少,从而有损于可持续发展。储藏性资源,如矿产,是耗竭性的,用之,总量上就会减少。对于储藏性资源,我们不仅要因应当代之需,而且要因应未来之用,需要致力于代际平衡,坚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厉行节约是正确的方略。资源的消耗特性不同,开发利用的合理准则就有差异。

3.3.2 经济资源的构造特性

经济资源通常以混合的形式出现,综合方式发挥功能性作用。所以研究经济资源,既要研究各个经济资源的特征特性,更要研究经济资源之间的结构性质。人们往往重视个别要素的作用,而忽视或轻视各个要素的配置作用,在强调个别要素的作用时,却破坏和扭曲要素的结构优化。只有到了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不得不“调结构”时,人们才开始重新调整认识。要素的作用,如果脱离结构分析,其指导意义就十分有限了。

经济资源的共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可转化性。资源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2)可结构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源可以结构成另外的物品。

要素可以继续细分以分析局部特性。五大资源的主要经济特性情况见表3-1。

表3-1 五大资源的主要经济特性情况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投入。

3.3.3 经济资源的形成特性

天然资源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尤其是地下天然资源更是自然物理化学的时间积淀结果。这种巧夺天工的过程,超出了人工生产能力的范围,我们只能开发利用天然资源,而无力创造。全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全球自然资源分布具有区域不平衡性,广东省年降水量1778毫米,新疆年降水量150毫米,主要金属矿产分布于北纬45°±5°,澳大利亚和南美洲除了铁、铝外,其他金属矿物多以复合形式存在,具有结构性特征,从而具有多功能性。

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基础结构,是经济、社会、人文积累的结果,除了自然历史产物特征外,还具有人类历史积淀的特征。典型的人类历史积淀性资源包括知识、文化、科学技术、方法、技术、技艺、技巧等,具有代际承继性、可传授性、传承性和积累性。人类历史积淀性资源是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多的资源,消耗这类资源不仅可以创造增值、不减少原有资源,而且可以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新增的同类资源,资源积累和资源创新与资源消耗相伴,从而具有耗生性。只要积累不是沿着自我封闭、自我束缚的方向发展,这种积累就可以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绝之源。这是一种具有耗生特征的自增长性经济资源。

人类历史积淀性资源有许多异于自然资源的形成特征。

(1)社会性。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并且具有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流动性,谁都可以掌握,谁都可以利用。

(2)继承性。社会资源是不断积累、扩充和发展的,可以被保存、传授、延续和继承,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再迈进。正因为这样,一代胜过一代,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社会财富的加速积累,使人类经济发生代际质变,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再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

(3)主导性。社会资源决定资源的利用方式、发展方向,人的愿望、意志、目的、精神需求决定社会资源的创造和积累。

(4)流动性。社会资源从一地输送到另一地,技术可以广泛传播,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交换。促进资源流入是自我增强的必要前提。

(5)不均衡性。社会资源的分布状态、经济政治发展、社会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都具有不平衡性。

知识爆炸规律:知识基数越大,通过组合产生的复合性知识就越多。假设知识基数为n,则可以产生的各种复合知识总数N=nn,新增一个知识点,就能新增复合知识(n+1)n+1)-nnenn+1。当n较大时,知识的增加速度太大了,就如同“爆炸”一般。尽管知识复合并非总是全部产生有效的复合型知识,其中一些或许并无实质性价值,不过知识加速再创造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规律,专门知识加速扩散也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规律。知识总量加速倍增,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规律,知识资源传承下,人力素质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规律。

3.3.4 经济资源的消耗特性

资源的消耗特性是有差异的。根据资源消耗前后数量和质量的增、减、平,可以把资源区分为耗益性资源、耗损性资源和耗平性资源。

(1)典型的耗益性资源有知识、科学技术、教育、智力等资源。耗益性资源的显著特征是资源的耗用不仅不会减少这种资源的数量,而且能够提高这种资源的质量或增加这种资源的数量。这是一种耗用有益的资源,充分使用这样的资源对社会有正效应,搁置不用反而对社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对于耗益性资源应加速使用。耗益性资源通常具有柔性,并且通过代际传承,可以低成本再造,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基础资源。但是,耗益性资源是就一定范围内使用而言的,超出了这个范围,耗益性资源就会转化为耗损性资源。如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时,劳动力是耗益性的;但是,过度劳役就有损劳动者的健康,就是耗损性的了。

(2)典型的耗损性资源有矿物资源、人造物品、道路码头、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物质性资源。耗损性资源的显著特征是资源的耗用会减少这种资源的数量或者降低这种资源的质量。从消耗后的时间效果分析,耗损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物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数量一定,因此具有耗竭性。耗竭性资源通常是可以储藏的,具有时间价值。人造物品、道路码头、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有一定的可再生性。尽管人们总体上需要控制耗损性资源的使用,但是从质和量的控制标准看,主要是限制超出可再生性范围的资源消耗,而不能不加区分地全面限制耗用。如对于人造物品的消耗,实际上起到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对社会有正效应,在可再生范围内不应加以限制。

(3)典型的耗平性资源有阳光、河水、风力、潮汐、资本、行政等。耗平性资源的显著特征是资源耗用前后不发生资源数量和资源质量的变化。这是一种无耗使用的资源,也是储藏不了的资源,只要经济上有益就可以即时充分使用这样的资源。有的耗平性资源甚至有可能被变害为利,如风能发电就有可能减缓风沙的强度,又获得我们需要的电能。

(4)行政等社会管理资源形式上具有耗平性,实质上具有多向特性。行政消耗是社会必需的,却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有力就好。现有行政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不见得有益社会,事无巨细、勤政为民并非就是好事。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行政资源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不让行政自动蔓延,合理界定行政的范围,才能获得上层建筑的优化。具有耗益性、耗平性、可再生性的经济资源,是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是经济活动中开发利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