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经济活动的历史演进
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化、艺术、社会、政治、认识、思想、体育、心理、经济等,其中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活动的效率,既要求支付较少的资源代价,又要求实现自我需求的更大满足。人们围绕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切主要活动统称为经济活动。经济活动试图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比较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经济活动的方向并非由自身决定,而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经济发展的路线从来就是由经济的方针和政策决定的。在大跨度时间范畴上观察,经济活动总是处于变化中,并且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历史概况见表2-1。
表2-1 人类历史经济活动概况[1]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利用地面资源、地下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差异,可以区分出经济的三个典型时期以及与之相应的基本特征。
2.1.1 从听天由命转向地表资源利用
(1)向自然攫取。在原始时期,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并无显著差异,人生产繁衍受制于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人们为当时的需要而猎取动物、采集现成自然果实。食物资源丰富时,人群规模扩大,合力对外;食物不足时,人群规模萎缩,外挤内压。在这个时期,人们听天由命,崇拜自然,既向自然索取,又不得不顺从自然。这种状况下,人与自然、生态等保持着天然的和谐,人的能动作用只在局部点上发挥作用,小群体部落活动就是其主要社会活动。因此,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低水平和谐时期,向自然攫取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2)打破天然和谐。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人们初步认识了自然并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和人群协作的规律。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经验更丰富的人可以猎取更多、采集更多、生活更好。比较过去,人生活得更优越,繁衍也就加速了。可是野兽和野果的数量却不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因人类加大猎取和采集而数量减少,于是天然和谐被打破,引发食物短缺,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3)创新扩充产业。求生的强烈欲望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人们开始探索各种途径来缓解和克服生存危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为争夺食物而战,通过攫取其他部落的食物,来满足本部落的生存需要。②节约食物资源,将偶有多余的食物保存备用,而不再浪费剩余食物。特别地,人们将收获季节的食物保存到淡季来平衡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差异和人们均衡食用的需要。③扩大食物来源,不仅在狩猎和采集方面扩大品种,而且通过种植食用品种和饲养动物的方式来增加食物数量。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积累了种植、饲养、牧养等方面的知识,资源的利用范围从即时直接食用资源扩大到地表许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劳动成分增加了,渐渐地形成了传统农业的雏形。有了农业,人类不仅为当时生产,也在为未来生产,转化的经济活动渗透到向自然攫取之中。
2.1.2 从地表资源利用转向地下资源利用
以种植、饲养、牧养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缓解了人类食物资源的不足,人均3亩土地就能提供充足的主食来源。生存质量提高了,人口又加速增长了。相对于当时稀少的人口,人类获得食物的空间是巨大的,因此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使用器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开始采用天然器具。器具使用的经验积累,又使人发现有些器具可以选用相同的物料加工出来,于是人们开始自主地加工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随着人口的增加,天然农田已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此时人们需要利用天然条件较差的土地资源,于是对劳动工具的需求又增强了。如此反复演化,就有了制造工具的普遍需求。人们受生产工具的启发,也开始采用一些用具方便生活。随着社会的演进,用具开始严重短缺。
用具的短缺使人类再次面临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激发人们创造性地采用各种途径来克服这一危机,主要是抢夺用于制造工具的材料和能工巧匠;扩大工具制造的规模,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工具制造;传承技艺、改进工具、寻找替代品、开发新工具等多途径促进工具制造,特别是开发降低工匠劳动强度的工具也形成了需求。经历一个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发展过程,手工业便形成了。到了后来,手工业生产的用品不仅供给其他部门,也在满足手工业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这个时候,人们不仅为自身的需要进行直接生产,也在为他人的需要进行间接生产,物质转化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工具品种不断增多、工具复杂性日益提高,但只有少数人掌握特定工具的制造工艺,于是专业人员产生了,专业家族形成了。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交换才能获得食物,工具的使用者也需要交换才能得到工具,生产的组织走出了家庭、家族、部落,加入更大的社会化分工生产协作体系中。此时,规范交换规则、创立社会制度成为人类生产的内容。人们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在生产非物质产品,甚至人的内心世界也要从自我中心转向集体中心直至转移到社会中心。
2.1.3 从地下资源利用转向人自身资源开发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人们可以更有效率地生产,既有产品得到了更快速的普及化。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使专业化生产成为必然。为了降低单一产品大量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克服重复生产活动给人们带来的枯燥乏味,人们设计出一些专用器具替代人工的重复性劳动,于是人类社会就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时代,让人们从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呼声越来越高,机械替代人工劳动的份额越大,人们就越多地认识到体力劳动外的人力价值,设计、产品开发、试验研究等环节成为整个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重要。
在工业化发展中,生产效率首先得到重视,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得到优先发展,物质生产规模首先持续膨胀,直至自然界难以承受人类的贪婪索取和无所顾忌的排放,环境污染、气候暖化、生态恶化、疾病衍生等问题日趋严重,最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再次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终于清醒过来,沿袭攫取的方式,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边界,少数国家集聚世界多数资源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国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人类需要更加自我约束、可持续、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社会反思中人们意识到自身开发能力、研究能力、认识能力方面严重不足,发现知识短缺是人类再发展的更大瓶颈。
知识短缺激发了人们的创造。为了克服知识短缺的制约,人们探索各种破解的途径,主要有转移其他国家的智力资源,争夺全球人才资源并垄断知识创新成果;为人类知识创新提供转化平台,如形成信息产业等;探索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激发更多的人群从事创新和发明等。进入这一时期,经济资源就再也不能只盯自然,而要重新回到人本身,社会、文化和脑力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不再以物质为主导,而转向精神主导,经济中创新的成分越来越高。
2.1.4 经济活动演化史的考察结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面临生存危机,创新突破总能使经济成长空间更大更强,而延续以往总落得渐趋衰弱而更加迷茫。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克服问题就是进步。
(1)从经济活动演化历史考察看,人类从猎取动物、采集食物等开始攫取型经济活动,然后从事牧养、饲养、种植等生产转化型经济活动,再通过增添新资源、新经济等方式开发创造型经济活动。从古到今,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攫取、转化、创造三个方向展开的。遭遇到经济发展危机时,也总是沿着攫取、转化、创造这三个基本方向来寻求转机的。攫取、转化、创造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方式,而且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攫取、转化、创造的具体内容是有差异的,通过这三个途径寻求转机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历史条件存在差异。历史条件就如一个平台,人类一切活动都只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初期经济平台较小、资源渠道狭窄,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强烈制约,后来逐步扩充延伸,人类的经济活动有了更大的舞台。这个平台既是科学技术的历史积累,也是科学技术再发展的支撑。正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中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才造成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存在显著不同。
(3)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所从事的三类经济活动,从总体上看,转化型经济活动是在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型经济活动是在发展未来的科学技术手段,攫取型经济活动从陈腐技术手段的野蛮滥用到新科学技术的极端发挥之间都有分布,最难以让人容忍的是野蛮攫取,最有效率并且最具欺骗性的是通过新科技的文明攫取。总之,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是密切关联且相互决定的,如何建立这种关联性,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而且取决于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选择。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不能保证文明生产,更不能自发保障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价值选择。
(4)危机,既是变革的背景,也是变革的动力。这是历史反复告诉我们的事实。传统资源不足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危机的压力凝聚成转化生存危机的社会动力,这一动力驱使人类为化解生存和发展危机而创造。创造不仅开拓出新的经济领域、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而且提升原有经济领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在能做什么,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前阶段我们积累了什么,社会危机是什么,面对危机如何选择应对。就如罗斯托指出的[2],“反抗更先进的国家的入侵——素来是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和最强大的推动力,其重要性至少与利润动因等量齐观”。
(5)社会管理日益成为主导性力量。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只是诸多力量之一,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去完善社会生活的全部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对自身负责而不应推脱,决策质量、选择优劣、设计好坏等,是人自身的问题,不是其他力量赋予的。当今社会复杂性日益提高,任何一项要素作用的演化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社会管理得好,就能起到倍增的作用,管理得不好,则会削弱要素效应,甚至产生巨大的负效应。以个别要素自发推动社会进步越来越失效,充分择优配置的效能越来越强大,社会管理的整合作用越来越显著、主导性作用越来越大。
(6)构造法可用于复杂经济问题的具体深化研究。现代经济活动是复杂的社会性活动,从这样复杂的活动中寻找出一般运行规律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区分出这个复杂活动的若干典型,针对这些典型经济活动进行具体研究就可以降低复杂度,从而降低经济活动的认识难度。在经济活动分类中,既要解构经济活动,又要保证被解构的经济活动是可结构的,以保证解构和结构是互逆的。当解构和结构相互可逆时,就能将解构出来的不同类型经济活动重新组合回去,完整地再现原本经济活动的全部。攫取、转化和创造是从经济活动中解构出来的,它们又能结构性再现原来的一切经济活动。因此,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从典型经济活动入手,深入认识攫取、转化和创造的特征特性、内涵外延、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律,从理论上具体深入理解经济、把握经济转型和提升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