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国现代化进程
研究俄国现代化进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它的现代化始于何时。在研究俄国历史的学术界,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18世纪初由彼得大帝开始的改革可视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或是源头;另一种意见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可视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1]至今,对此问题仍没有一致的认识。2003年钱乘旦教授为王云龙所著的《现代化的特殊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一书所作的序中指出:“从18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就走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在同一书中,作者在导论中说:“俄罗斯由传统性封建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的社会转型,真正起始于1861年的农民改革及其由之而起的一系列改革和工业化。”[2]2013年9月出版的姚海新著《俄国革命》一书中指出:“18世纪初期,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国走上了以赶超西方先进国家为主要特点、以追求军事强国地位为直接目标的现代化之路。”“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欧化达到了高潮,深刻地改变了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奠定了使俄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础。”[3]李静杰认为:“1689年,彼得一世执政后,发奋图强,向西方学习教育和科学技术,通过改革,俄罗斯不仅建立了新的封建等级官僚制度,而且掌握了冶炼和铸造等先进技术,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从而把俄罗斯带进了一个新纪元。”接着他指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从而为俄国新一轮现代化开辟了道路。”[4]笔者的看法是:“18世纪初期由彼得大帝开始的俄国现代化运动,可视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或者说是源头。”“作为彼得大帝现代化改革继续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以1861年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5]
缘何产生以上两种不同的看法,根由在于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各方面。同西化、欧化相比,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按照上述现代化定义,俄国现代化,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即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应当界定在1861—1917年。”[6]另有学者指出:现代化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从前资本主义(一般是指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一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7]罗荣渠在自己的论著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指出: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即“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8]。另一种意见认为,现代化的含义应广泛一些,不能只局限于由封建的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过渡或转变,应涉及各个领域。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谈到何谓现代化问题时指出:“我们把现代化视作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业已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其经验表明,最好把现代化看作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某些社会因素直接被改变,另外一些因素则可能发生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因为新的、甚至表面看来毫不相干因素引入,会改变历史因素在其运作中的环境。……我们将一再论及那些通常与现代化有关的社会变革因素,这些因素还经常被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的本质特征甚或界定性因素。它们包括:国际依存的加强,非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各种组织和技能的增生及专门化,官僚科层化,政治参与大众化(无论民主与否)以及各级水平上的教育扩展。此处所列因素还能大大增加。究竟有多少因素应当涵盖进去,究竟各种指标的相对比率又应当在什么水平上,对此尚无一致的认识。”[9]
关于俄罗斯现代化的起始时间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
第一,先从现代化的含义来讲,应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研究,不一定只是界定为从封建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变这个范围,而应从社会各个层面的各个变革因素去分析现代化问题。
第二,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每个国家在此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一定要明确地确定在哪个时间段甚至哪年才开始现代化,从而把相关的历史联系决然隔离开,这样做也未必是十分科学的。但是,要指出的是,笔者这样讲,并不否定1861年农民改革在俄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第三,既不应把这两者完全画等号,也不应把这两者的关系视为绝对的无关联。人所共知,大规模的、声势浩大的社会现代化始于18世纪的欧洲。落后于欧洲的俄国从彼得大帝时开始一直在学习、追赶欧洲,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种种政策向欧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显然在一些方面含有现代化的因素,尽管有人称这个时期在俄国的“资本主义不过是封建磐石下的一株幼芽”,但毕竟出现了幼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18、19世纪的历史语境中,‘欧化’与‘现代化’是等价的。”“西方仍被认为是决定性地取代着世界上其他各地的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发展进程中西欧民族和英语民族产生出了最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这些体制是普遍适用的。这个论点的力量基于下述事实,即作为现代特征的知识迅速增长,首先发端于西欧,而西欧一些社会……一般地说是最成功地利用了这些知识去改进人们的生活。这些社会……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已经成为衡量其他社会的榜样。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最‘现代化’的社会。……认为它们的制度应当最适合于其他社会去仿效,也就毫不足奇了。”这一历史阶段,“欧化”的内涵是“西方或者欧洲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采纳西方式欧洲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制度,就像它们把牛车换成汽车或把土耳其帽换成大英帽一样”[10]。
所以,列宁谈到俄国欧化问题时指出:“总的来说,从亚历山大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11]左凤荣等也持类似的看法,其指出:“俄国‘赶超’欧洲发达国家始于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由此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彼得一世的改革还谈不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但正是彼得大帝让俄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并开始在许多方面效仿西方的发达国家。因此,本书在考察俄国现代化历程时以彼得时代为起点,或许这样能更好地说明俄国现代化的特点,更便于把俄国的传统与其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12]
鉴于上述看法,笔者在本章论述俄国现代化进程问题时,是从彼得大帝执政时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