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形第四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②。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③,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④,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⑤,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⑥。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⑦,故能为胜败之政⑧。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⑨,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首先造成一种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
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人是否被战胜,则取决于敌人自己是否存在失误。
③守则不足:兵力不足时应该着重防守。
④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虚数,泛指多数,古人常把“九”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
⑤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野兽秋天长出的毫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多力,力量大。
⑥胜已败者也:战胜已经处于必败境地的敌人。
⑦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法,法律。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律制度贯彻实施。
⑧故能为胜败之政:政,同“正”,引申为主宰的意思。意思是,能成为支配用兵胜败的主宰。
⑨以镒称铢:镒、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这里比喻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创造不被敌方战胜的有利条件,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漏洞被我利用。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实现。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应当在防御过程中实现;如果出现可以战胜敌方的条件,应当发动进攻。实行防御,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比敌方强大。善于防守的人,深深隐蔽自己的兵力于各种地形之下;善于进攻的人,运用自己的兵力可以做到兵从天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于常人的见识,这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战斗而后取胜,即使是天下人都说好,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能举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能听到雷霆之声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不表现出显赫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出任何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他们的作战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去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希望在战斗中侥幸获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一定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掌握战争胜败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双方“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双方“量”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胜利的军队较之失败的军队,就好像以“镒”比“铢”那样,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像以“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好像把山涧积水从万丈悬崖上决开一样,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形”。
【顿悟】做好每件事情都有它成功的要义,带兵打仗需要知晓天气、心理、时局等各种外在因素;商场竞争要把握国家经济政策、对手策略、团队执行力等因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此外,获得人生发展的成功还需要我们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这需要我们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办事技巧。
【学生运用】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进行社会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掌握和学习做事技巧,才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赢得成功。
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今天的年轻人更要学会书本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做事、认真做事,把事情办好!
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一丝不苟地把事情办好,这是许多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平时养成认真做事、会做事的习惯,机遇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住并取得成功。
必须看到,一个人一生中所做之事,除了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以外,还包括许多琐碎的生活细事和重要事务。很显然,忽视这些生活琐事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我们做好其他事情。而且,从整个人生发展历程来看,这些生活琐事是人生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们日后生活的愉快与幸福。
获得快乐、成功,是人生的总体目标,但是其中又包含了许多细小的奋斗目标,我们只有善于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琐碎事务,才能创造积极的人生发展态势,迎来美好的前景和未来。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军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军事运用】战争是一个国家和集团综合运用各种力量较量的过程,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使人难以把握,而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则显得更加艰难。但是,对高明的作战指挥人员来说,他们总是善于发现赢得胜利的有利时机和各种积极因素,并采取果断行动,最终赢得胜利。这种令人称奇的作战指挥不胜枚举,比如官渡之战中,曹操夜袭乌巢就是著名的例证。
公元200年,袁绍统领十万大军集结在官渡北面的阳武,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一场大战在即,双方连续对峙了三个月,加紧战事准备。尽管曹操起初获得了几次小规模的作战胜利,但是面对强大的袁军他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曹操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缺乏,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对曹军非常不利。
当时,袁绍加紧军粮筹备和运输,谋士许攸建议派遣轻骑抄袭曹军空虚的后方,可以速战速决。但是袁绍却置之不理,许攸大失所望,一气之下便投奔曹操来了。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投靠,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许攸建议曹操率领轻兵偷袭袁绍的军粮重镇乌巢,可以使袁军不战自败。
曹操喜出望外,当晚就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从小路奔向乌巢。曹军到达乌巢后,把袁军的粮囤团团围住,放起火来。袁绍听说曹操进攻乌巢粮囤,盲目地认为这是攻占官渡的好机会。他命令大将张郃、高览率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但是,曹军官渡阵地坚固,战士死守,袁军攻打不下。另一方面,曹操指挥将士拼死战斗,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攻下了乌巢粮囤,把袁军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袁军粮囤被烧,军心动摇,一下子全都溃散。曹军乘势出击,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曹操依靠出色的作战指挥首先与袁绍形成了军事对峙局面;接着,他抓住许攸来降的有利时机,并采纳对方的合理建议,及时出击焚毁敌人的粮草,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乘势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善于创造必胜条件、掌握敌人漏洞为我所用的指挥者,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他日后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商运用】投资经商和带兵打仗一样,要善于创造有利条件、抓住有利时机,以经营的姿态和意志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才能迎接成功的到来。
比尔·盖茨领导的微软创造了信息时代的神话。当许多人把这归结为机遇时,我们却忽略了他抓住时机有所作为、在困境中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盖茨的个人魅力与能力帮助微软在市场上升时期总是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这位领袖的远见使公司在三年前就看到了今天要发生的事情。但是,成功的商业经营与管理并非只是机遇的结果,其中也有科学规律可循,更有领导艺术、执著追求等因素发挥重要作用。
客观地说,现代商业管理更多是以科学制度建立与有效执行为依托的。只要一个商业计划具备市场前景、可行性操作,那么就应该专注于执行;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在资金与技术方面创造条件。商界磨砺的过程是,首先要立足商场,然后捕捉商机孜孜以求达到目标,懂得趋利避害,最终风雨过后见彩虹。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商经,只有参透其中的玄机,才能善于营造成功的态势,携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