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卦十)
〔卦画〕兑下乾上
〔经文〕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辞解〕《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译释〕本卦象征合礼。踩到老虎尾巴,可是老虎并没有咬人,所以亨通顺利。《象传》说:上天下泽,就像君在上民在下,行为合礼。君子据此分辨上下,安定人民的思想。
〔义悟〕通行的准则,比如科学原理、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淀,也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认识的反映。所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遵守通行的行为准则,就是利用历史的经验、尊重客观规律,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挫折,提高行为的效率。
12世纪后半叶,蒙古族崛起于漠北。蒙古在三次西征的同时,南下消灭了西夏、金。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并形成以元朝为中心的大蒙古帝国。在行政管理方面,采纳汉法,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但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四等民族划分,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民族进行压制。元朝中期以后,建立在民族歧视和压迫基础上的统治渐渐难以为继,政治黑暗腐朽,贵族官僚集团倾轧频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国力日衰,最终被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推翻。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8月,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亡。
清朝统治到顺治帝时,中国全境已经基本平定,如何长治久安开始成为首要的问题。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顺治帝提出了满汉一家的主张,意图借重汉族文化的传统理论,平息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消解满清统治者和汉族为主的民众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主张触动了一部分满清贵族的利益,所以一经提出就在满清统治集团内部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抵制。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病死。三子玄烨(清圣祖)即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康熙。议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鳌拜等辅政大臣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极力贯彻公开排斥汉官汉俗、恢复清太祖和太宗时旧制的方针,清朝的统治向着满洲旧制的道路逆转。这些倒行逆施,导致当时社会文教吏治衰败,引起了汉族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康熙帝对鰲拜等守旧贵族的倒行逆施十分反感,所以当他亲政后,就重新实施顺治帝满汉一家的国策,并且陆续提出一些更进一步的改革政策。他一方面尊孔重儒,采纳并推崇汉族先进的文化思想,推行科举,延揽和安抚汉族知识分子,改进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停止圈地,平等满汉官员地位,直接缓和了满汉民族冲突。康熙帝自幼学习汉文化,不断研读儒家经书,经常与内阁、翰林院文臣讲解议论。1677年,他自著《日讲四书讲义序》,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显然,康熙帝研习儒学,目的在于了解汉人的统治方法,所以,他也越来越倚重汉族文臣参与政事。康熙在位共61年,建树颇多,对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贡献卓越。他深谙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道理,在满汉一家的口号下,遵照运用儒家的礼教文化,收服民心,巩固了满清的统治。这位满族出身的君主,其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与历代著名的汉族帝王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