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要防的15种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面具人

有些人拉大旗、做虎皮,或是以名人出现,或是自称是名人、要人的亲属、朋友,或是利用宣传媒介的吹嘘,等等,给自己贴上金字招牌,坑蒙拐骗,大行不义道。这种人就是面具人,在他们的面具下往往隐藏着居心叵测之心。

抬出名人作幌子之人

有些人为了掩盖其不良行为,常把某名人或某负责人抬出来当作掩护。

在现实的商务活动中,“活广告”可谓是千姿百态,但由于其难辨真伪,因而会被不少奸商利用。人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企业本来已严重亏损,但却仍有人与之签订合同而受骗上当。

名人捧场,便是一个典型的“活广告”。出版一本著作,如果有一个著名学者或专家为你作序或题字,其效果必将大为不同。商场中这种“活广告”更是举不胜举,你可千万要小心。常常有人在创办公司或企业时千方百计聘请地方官员或名人当顾问,其实,大多数只是挂个空名而已,创办公司的人自然不会计较这个顾问是否在公司尽了顾问之职责,而在于所聘请的顾问能否在社会中、在贸易伙伴中充当名誉担保人的角色。换句话说,聘请顾问挂名于本公司,实质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地位与声誉。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商人利用某种私人的关系,经常邀请或选择时机(如恰好是与贸易伙伴谈判的那段时间)邀请名人到自己的住所或工作场所。贸易伙伴和旁人见到这种情况,便会对他刮目相看,倍增敬畏,在生意之事上一般不敢怠慢。当然,如果你对某公司已十分熟悉,这种名人的出现自然不会影响你的判断。但如果该公司的情况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名人捧场”的出现倒是应该多加提防。不要被此现象所迷惑,尤其是在与之交易的过程中更应百倍谨慎。

自称某公司经理的陈某,每当他感到别人怀疑自己时,他就拉着你到某一个负责人家里去作客,让你看看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有的人看了,果然消除怀疑,更有甚者对陈表示佩服。2000年初冬的一个晚上,陈在四川饭店设宴待客,席间,他当众炫耀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某领导人请来。正当人们半信半疑之时,他拿起电话给对方说了几句,该领导果然立刻出现在大家面前,使在座的人吃惊不已。

借用他人的名望吹嘘自己,这也是一种“活广告”。日本学者多湖辉在《欺骗与反欺骗》一书中引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有一位以“企业家”自我标榜的人,将该公司的总部设在东京最繁华的地段,每当向别人递交名片时总是示意别人:他的公司就设在三菱公司所在的那栋大楼中,并常常在一流的豪华餐厅招待客人。与顾客交流时,总是爱说:“我与经济部长是好朋友”,或是“我与财政部长或某家一流的大企业董事长交情很深。”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和与他交往的顾客都觉得此人能耐不小。有人竟愿意用巨款资助他,有位酒家的女经理甚至将十多年的储蓄也借给他。当他得了数亿元的现钞之后,突然潜逃失踪了。

碰到对方请名人出面捧场,这时,你应该考虑:是否对方因正处于某种劣势,而以此掩盖其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否对方故意造成名人的偶然出现?这人的出现会对人们产生何种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否对你有所不利?或者借机与对方所请人士聊上几句,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够细心谨慎而盲目轻信,上当受骗就在所难免。

学会观言察色,是经商者必备的素质。

“拉大旗,作虎皮”之人

这种人有的冒充中央或省级领导的秘书,有的冒充高干子弟,有的在市场上买套军装冒充解放军的干部或现役军人,有的冒充海外归侨、港澳同胞或外籍华人,以“关心家乡发展”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但为了不漏出破绽,他们往往自称是高干子弟却不愿意拜访当地政府领导,自称是海外华侨却不去统战部门,自称支援家乡建设却不愿回祖籍。

张先生在家乡算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颇有一些家产,家族中人都以他为荣。

有一次,朋友介绍他认识一位“要人”,这人相貌堂堂,举止不俗,中英日文朗朗上口,据说是某高官的“堂弟”。对这样一个有来头的人,张先生当然巴结奉承唯恐不及。这人还说,如果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的,他会请亲戚协助解决。

过了半个月,这个人送给张先生一张亲戚签名的照片,然后说他正筹备一家公司,准备采购建筑材料,“很有赚头”。不过因为手头资金不宽,需要数百万元才能解决困难,如果张先生愿意帮忙,他愿意让他成为股东,每年分红……

张先生不禁心动,隔天就提了300万元给那位先生,谁知自此之后,那人就再也没有出现,他的朋友也成了受害人……

人总是想往高处走,除了希望多赚一点钱之外,也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提升,获得人们的“尊敬”。因此,对于一个地位卑劣或苦无“出路”的人,“权贵”的出现无异于是天赐良机,他们通常不想也无暇去了解这个人背景的真假,更无力去抗拒“权贵”的光晕,因此对“权贵”的一言一行便百分之百地相信、顺服。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您可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千万别上当受骗。

感觉太好的可能是假象,投资前调查清楚,千万别因攀权附贵之心太急而导致血本无归。

打着融资的幌子招摇撞骗之人

有些人往往打着国际财团在中国大陆地区总代理的旗号,以各种优惠条件诱使内地企业与其签订融资合同。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搜罗企业的招商引资项目,在掌握了一些企业的基本情况后,便开始实施骗术。

2002年下半年,某精细化工厂的产品在深圳一次招商引资会上被深圳某投资顾问公司看中。次年7月份,该投资顾问公司突然致电这家精细化工厂,要他们立即去深圳见面洽谈投资合作事宜。7月23日,精细化工厂代表赶到深圳,经投资顾问公司的林某介绍,认识了自称是香港投资商的杜某。

杜某自称是香港中邦投资集团公司的董事,声称可投资2000万美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并和这家精细化工厂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签完合作意向书后,向精细化工厂索取两万多元的红包。两个星期以后,杜某等人来化工厂进行考察,并说第一笔先投资300万美元,但由于外汇管制的原因,美元不能直接汇进来,中邦公司需要将300万美元先打给澳门博彩公司,经澳门博彩公司兑换成人民币后再打给化工厂。

由于澳门博彩公司是非金融机构,需要支付汇差款32万元、手续费16万元人民币,这笔钱需要由化工厂支付。2003年8月23日,化工厂把48万元现金交给了杜某等3人,还给他们报销了9000多元的餐饮费和机票款。可不久,杜某及同伙被警方抓获。在公安机关的审查下,得知杜某一伙竟是来自广东、江西的无业人员。

这些打着融资幌子的人通常会许诺很快就会将大笔预付款打到企业的账上,但是,外汇变人民币需要支付银行调汇费,这个费用应由企业承担。调汇费收上来后,等上十来天再给企业打电话:产品出口得办保险,缴一两万元的保险费后也就到手了。他们每次诈骗金额不大,让对方始终提着一口气看着希望。每单金额为一两万元,慢慢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了。

对于“不见兔子不撒鹰”,坚持要向账户打预付款的企业,诈骗公司会很痛快“给”,诈骗公司虚构一个财条总监,由其带着汇票过来。其实,这个汇票时效性很短,在企业当时查询的时候,银行会确认有这笔钱,企业在回去的路上,这笔汇票已就撤销了。拿到空头支票的企业,通常会心花怒放,等他们发现上当后,诈骗公司已蒸发了。

总之,在吸引投资的过程中,对于对方的甜言蜜语绝不可偏听偏信,一定要多作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免上当。在与对方接洽和谈判过程中,在接待方面要量力而行,不能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损失。

美丽的光环下常常隐藏着险恶,请相信好事不会凭空而来。

打着明星旗号行事之人

有些人常利用人们对一些大牌歌星、影星的崇拜来进行诈骗。

如今,社会上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崇拜风”,有的人崇拜各种明星,有的人崇拜各种“圣人”……

这类具有各种崇拜心理,而又不加明辨而盲目崇拜的人,其心里防线不强,常给一些小人、骗子以可趁之机。

早在1993年时,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都知道电影明星丁某要下海经商办公司了。她的那家公司就是“北京某化妆品有限公司”。

1994年3月,丁任董事长的北京某化妆品公司与徐州某县某乡达成协议,共同投资建立某化妆品公司分公司。该公司负责该品牌系列化妆品的生产,合同约定:加工费以每瓶2.2元计算,北京总公司在产品出厂3个月内,把加工费付给分公司。

可以看出,合同关于加工费以瓶计算过于模糊,试想:瓶有大瓶小瓶之分,可盛装的化妆品容量不一样,所以此合同本身就存在有漏洞。如果有一天北京某公司有意设一个骗局说产品不合格而不给付款的话,该厂所有的投资和产品成本将全部收不回来。

但是这些善良的老百姓太过于相信她这个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了,而且觉得有她这个名人在,不愁企业效益不好。

合同签订后,徐州分公司共生产了247382瓶该品牌的化妆品,并全部由北京总公司提走。不久,北京总公司以产品不合格为由,一分钱加工费也没有向分公司支付。这不仅导致了徐州分公司最终停产,连当初建厂时农民筹集的40万元建厂借款也石沉大海。

不应该轻易相信一个人,不管她是明星也好,非明星也好。

开空头支票的“有钱人”

有些人故意制造出大肆铺张、财大气粗的假象,让别人认为他很有钱、很有能力。

2000年8月,曾经很有名气的记者丙某为X市某客车有限公司在某报刊上发表一篇稿件后,称自己在某市开了一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说自己关系广,要帮助公司销售产品。某客车有限公司认为:与丙的合作肯定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因为丙的名声就能免费为客车公司作广告。不久便与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了标的达数千万元的巨额业务合同。之后丙称需要活动经费,去北京等地联系业务,可自己的公司资金周转有点困难,先后两次到该公司借款13.7万元。

同年9月,丙又与X市某工厂签订了购车50辆、价值2,100万元的合同后,从该厂借得6万元活动资金。他还先后向长沙某食品公司、湖南某速印公司、湖南某外贸公司等5家单位分别都签订了合同。

他还与某大酒店签订贵宾挂账协议,吃喝能挂账,拿物也随意。

丙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向20余家单位或个人借款和挂账消费达80余万元。他躲债的拿手好戏是开空头支票。据统计,丙共签出15张空头转账支票,金额达2,300余万元。

如果想借名人的效应来发展自己,不能轻易相信他的大话,应该经过查证他所开公司的合法性才能相信他。

有身份的人不一定可信

有些人虽不高明,但总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足的善经营、有派头的企业家。他们穿金戴银,浑身珠光宝气,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金钱的化身,富有的象征。

王某曾被列入全省十大民营企业家之首,他的J总公司被列入全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之一。

1998年夏天,J总公司又成立了一个分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准备搞汽车租赁生意。王某找到了W集团副总经理林某,王某称为市工商银行收储贷款,如W公司在连云港工商银行开户存款700万元,存期20天,他可以从工行贷到款,然后他付给W公司利息20万元。当时,如果按国家银行的利率计算,700万元20天的利息只有两千多元,就是按其10倍计算,也只有两万多元。

林某看到王某坐的是林肯轿车,一副一掷千金的派头,林某认为钱存在自己的账上,既无风险又有利可图,又听说王某是省里实力最雄厚的民营企业家,便同意在连云港工商银行存款700万元。11月25日,林某带着W公司的印章来到工商行,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开了户,将700万元款项存了进去。

王某让公司会计拿着偷盖印章的转账支票和空白凭证购买单,到工行将W公司账上的700万元全部转到了J总公司的账上。

“可怕的不是骗子,而是自己的心。”重利之下,切不可丧失警惕,盲目追风。现在全世界的资金回报率一般在15%以下,10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以精心经营和科学管理,能取得10%的利润已很不容易。作为老百姓,要增强分辨能力,切莫因贪图高利而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对于风险小而利润率又高的合作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讲派头、摆场面是当今骗子最喜欢的包装手段,一个企业和个人在商海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项目合作的可行性和风险性方面,而不能凭主观感觉去行事。

有“名气”的企业不一定有信誉

有“名气”的企业不一定就讲信誉,送上门的知名企业,合作更要小心。

某公司想寻找一家可靠的公司进行合资。正巧,这样的公司自己送上门了。对方是一家在企业界小有名气的企业,曾因做过几笔轰动的大生意而名噪一时。某公司觉得对方还比较可靠,便与他们展开了谈判。谈判桌上,对方要求该公司搞好前期准备工作,而后对方再进行融资,而且要求设备引进完全由他们负责。为此,双方签订了购置机器的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该公司将设备款支付给了对方。

很快,设备运回来了,该公司经过查看,却发现是旧机器。对方推说是为了减少某公司投资负担,故购置此旧设备。等该公司将对方提出的合资条件满足之后,再找对方要求融资时,对方竟然说根本无此意向。由于谈判之后并未签订任何关于合资的协议,因此该公司也奈何不了对方,而在购置机器协议中,对方则利用了某些条款上的漏洞,致使那些旧机器也无法退回或者更换。

对新发展的客户,特别是主动上门的客户要留个神,尤其是忽然之间要签一个大单子,此时的货款一定要慎重对待。

信誉良好的人也可能是骗子

信誉是第一位的,但是有些人却打着信誉的幌子招摇撞骗。

1994年秋季,在中国北方某大城市的图书批发市场上,发生了一起数十家图书发行公司同时被骗的事件,诈骗金额竟然高达1800万元之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此案发生前一年,即1992年秋季,有一位叫张某的人来到了该图书批发市场。张某自称是图书批发商,分别与30多家图书发行公司洽谈,说自己想从他们那里进货。

既然别人愿意进货,各图书发行公司就没有不卖货的道理,况且,张某无论从哪一家公司进货都是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没有丝毫犹豫不决。

第一次进货,张某共从30多家公司中购买了价值23万元的图书。此后,每隔两、三个月,张某就要来这里进一次货。由于他购买的都是一些畅销类的书籍,所以卖得很快,几乎所有的图书批发公司都这么认为。

如此这般经过多次交易之后,张某在该图书批发市场上的名声越来越大,所有与他打交道的公司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重信誉、守承诺的君子。

时间一长,连那些没有与他打过交道的图书批发公司都认为张某是个信得过的人。不仅如此,而且还都为没有跟张某联络上感到很遗憾,盼望着有一天能与他合作。

终于在1993年秋季,那些没有与张某合作过的图书发行公司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一次,张某提出要购买大批图书,而且交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已经不止于同那些曾经有过合作关系的公司,而且又加上了未曾合作过的公司。

此次与张某发生合作关系的公司,共计63家之多,几乎超过了过去的一倍还要多。

但是,张某此次进书与往日不同:他和各家图书发行公司商议说,由于此次进货数量非常大,需要的资金多,可是自己手头上可供周转的钱有限,因此,只能先给每家公司2万元的订金,请大家能够通融一下,垫款发货。

同时,他保证说,其余的货款一定在一个月内全部付清。

由于张某在该图书批发市场已经进货一年之久,且每次都能货款两清,在很多公司中都享有良好的声誉,所以,当大家闻听他的话之后,都毫不迟疑地应允了他的要求。

当时,根本没有一家公司对张某持怀疑态度,大家反而认为,这样的合作伙伴实在太难找了,因而生怕把这位“财神爷”给得罪了,致使其“飞”走就不妙了。

张某顺利地把价值1800万元的图书全部运走了,而他留给63家图书发行公司的货款,总共才只有100余万元。

尽管数额相差如此之大,却仍然没有人对张某表示怀疑,因为他在该图书批发市场上的“信誉”实在太好了。

不料,结果却令大家大失所望。

一个月过去了,张某没有来付清余款;

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张某仍然没有来付清余款;

如此一来,63家图书发行公司全都着急了。大家你问我,我问你,都在探究一个问题:张某为什么还不来?他究竟会不会再来?

时间越来越久,人们也越来越失望。

曾经有人说去找张某,但是直到此时,人们才突然发现,谁也没有真正弄清张某的来龙去脉。因为除了与他在图书批发市场内有过交易上的接触外,其他时间概无交往。

当大家带着张某的名片,按照上面的地址去找他时,才知道他早已是人去楼空,杳如黄鹤了。

从此,张某成了人们心头一个不解之谜。

63家图书发行公司的损失,可谓惨重至极,但是,谁也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张某所运用的欺骗手法,就是连环计骗法,他没有把欺骗对象固定在哪一家公司头上,而是盯住了整个图书批发市场;他也没有有意宣传自己的“信誉”,而是靠许多合作伙伴的奔走相告、互相传递来实现的。

这种连环欺骗的骗术,往往可以获得巨额的欺骗利益,因而被骗人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信任人是没有错的,但不防人往往是个致命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该信任的人要信任,但也要做好防范准备,暗地里要留一手,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什么都晚了。

不要被拥有华丽招牌的公司所唬住

有些人总是给公司穿上华丽的外衣,使你可能被该公司的招牌所唬住,根本无意顾及验明该公司的正身,便与之谈上交易了。

2004年初,一个项目“神话”在粤、桂、琼三省区的建筑行业流传:2004年2月11日,中国民用航空中南民航管理局会议决定,琼州海峡空中摆渡直升机场海安基地、海口起降点计划于2004年3月28日开始开发建设,这个项目机场主体由海南云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由中国云虹直升飞机服务有限公司、中国亚科新基飞机集团公司负责旅游航线经营。这一说法和盖着“中国民用航空中南管理局”红色印章的文件令许多业内人士深信不疑,纷纷找路子拜见海南云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老总。

然而,外界流传的这个项目“神话”和有关文件都是所谓的海南云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某一手炮制的。海南云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为了包装自己,骗子邓某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机。他制作了一盒黄金名片,在与建筑商交际的场合亮出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实力,但不轻易给人。他还在海口海事法院租下两层楼办公,并把“海南云基地产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大牌子挂在门口。

骗子的精心伪装蒙骗了很多投资者。邓某与李某以安排该工程项目给人承建为由,狂敛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建筑商保证金达100多万元。

有些公司对外宣称自己实力如何雄厚,这里面往往有很大的水分,给公司穿上华丽的外衣,也无非是要吸引商家和消费者,以达到赢利的目的。企业越强大,对商家的吸引力就越大,可信度就越高。因此,媒体上大量存在的“站在巨人肩上摘桃”、“背靠大树好乘凉”、“与××握手,一副好牌在握”、“全国五百强企业”等等广告语,便不足为奇。

此外,一些“皮包公司”奇特的招牌也使不少人上当,真的起到了“奇特”的效果。近几年来,“皮包公司”所打的“招牌”之所以能迷惑人,关键是他们耍弄着巧妙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1)有着时髦而响亮的公司名称。什么“××环球贸易公司”、“××太平洋贸易公司”、“××有限公司”、“××物资交易中心”等。这些名堂确实迷惑了不少人,或是迷惑刚进城的农民,或是欺骗初涉商场的经商之人,或是欺骗那些仅凭名称判断公司虚实的人。

(2)有某个国营和集体单位作招牌。有不少国营、集体单位为了赚钱,聘用外单位或社会“能人”来经营,或是由一批社会“能人”组织承包本单位的经营业务,把本单位的公章、银行帐户转给这些人使用,结果造成一些奸商和经济骗子打着国营、集体单位的合法旗号,“名正言顺”地大肆欺骗他人。

因此,在做生意时,千万不要被对方的招牌唬住。

不要相信对方的谎言,更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亲自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坚守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经商之道。

识别“皮包公司”

前几年,“皮包公司”风行一时,一些“皮包公司”肆意进行经济诈骗活动,给许多企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前几年,曾有一个名为“茨河公司驻穗办事处”的皮包公司。所谓“茨河公司驻穗办事处”,其实一无资金,二无货物,三无场店,是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当地领导为搞活经济而聘用申某等5人(其中一名系劳教外逃人员),并将其派往广州组成的一个皮包公司。他们行骗的伎俩是:

(1)号称手头有紧俏大宗商品。谎称自己有“菲亚特”微型卧车。当时,有关部门正有计划进口一批“菲亚特”微型卧车。一些人听说茨河公司有“菲亚特”,便仓促与之签订购销合同。

(2)大施“回扣”的“绝招”。申某等人为了促成交易,谋取巨额利润,他们大施贿赂,笼络采购人员。如申某等为使航天某公司接受这一条件,私下许给该公司业务员周某“奖金”3万元。周某为获得这笔钱,十分卖力,签订了合同,并催促本公司汇106万元预付款给茨河公司。

申某等人收到汇款后便大肆挥霍,花掉12万多元,而所谓“菲亚特”汽车,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东西。

识别此类公司,需要你平时有敏锐的反应、谨慎的经营作风。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识别技巧:

(1)几项因素综合考虑。该公司有无资金,有无场地,有无固定从业人员,有无原料等,都需要全面考虑。当然,不应该抱“怀疑一切”的态度,做事总是疑神疑鬼,但平时学会用巧妙的办法来判断事物真假对你经商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比如有一技巧叫做“一假则疑全”,这个技巧比较好,就是说,对该公司在资金、场地、固定从业人员、原料等问题上,你只要发现有一项有问题,或存在某种疑点,即可对该公司的其他项产生怀疑,逐个推敲,辨出真伪。

(2)辨别某公司有无资金。一般先是看其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标有其注册资金数额。但有时一些不法奸商也通过贿赂或拉拢工商人员而获得营业执照,其注册资金数额并不真实。如1984年深圳出现的“三和钻石工艺公司”,仅凭两张伪造的证件,过关斩将,获得了工商部门的恩准,取到了营业执照,标明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有200万元,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

(3)判断该公司有无场地。一般要坚持“眼见为实”的原则,亲自到其经营场地看个虚实。最忌那些以某宾馆(豪华大饭店)为业务办事点的公司,这些公司多属“皮包公司”,是租用饭店一、两套房来办公的。有些人总被“某某公司的大经理”在某豪华饭店谈过生意这一假象所迷惑,结果受骗上当。

(4)判断该公司有无固定从业人员。一般可到该公司的经营所在地看一看便知。当然如果仍有疑点,也可到当地工商部门去问一下这个公司的情况。

(5)判断该公司有无原料。这就是“眼见为实”。转手买卖,买空卖空的情况经常有,你要仔细判断对方是否干“买空卖空”的生意。

凡事切不可受利益引诱而盲目轻信,否则就会因小失大。一旦掉进陷阱,后悔晚矣。

把每次的生意都看成是第一次合作

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一天,有位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上银座的饭馆吃饭。宾主坐定之后,画家趁等菜之际,取出纸笔,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饭馆女老板画起速描来。

不一会儿,速描画好了。画家递给日本商人看,果然画得形神皆具。日本商人连声赞叹道:“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朋友的奉承,犹太画家便转过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

通常,画家在估计人的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见画家的这副架势,知道这回是在给他画速描了,虽然因为面对面坐着,看不见他画得如何,但还是一本正经地摆好了姿势让他画。

日本商人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儿在纸上勾画,一会儿又向他竖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停下笔来,说道。

听到这话,日本商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他自己的左手大拇指。

日本商人连羞带恼地说:

“我特意摆好姿势,你……你却作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单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商人相比还差得远啦。”

到这时,那位日本商人才如梦方醒,明白过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老板,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自己了。

正是基于人们类似于这位日本商人所犯的错误,犹太商人的生意经上都赫然写着一条:“把每次的生意都看成是第一次合作”。

我们应该养成习惯,把每次生意都看作是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是第一次合作的伙伴。这样做起码有两大好处:

其一是不会像日本商人那样,对对方的先入为主掉以轻心,相反,可以对对方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保持足够的戒备。

其二是可以保证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挣得的赢利不至于在第二次生意中为顾念前情而作出的让步所断送。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当今社会上发生的诸多合作诈骗案中,有多少“善良的人们”就是因为单凭一张熟人的面孔甚至仅仅一面之交的熟人的面子,或者一次小小的“成功”而上了别人的圈套。这些人真应该牢记“把每次的生意都看成是第一次合作”这个经典的原则,把它作为自己经商活动中的座右铭!

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我们也绝不要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的严格审视。否则,到时候吃亏的只有你自己。

不见真佛不烧香

有些人嘴上说自己有多少货物,当你提出看货要求时他却找各种理由加以搪塞,这种人多半属于“皮包公司”或转手客。

某市电子器材公司的副总经理林某等二人同北京某贸易公司总经理秦某洽谈钢材合同。电子器材公司坚持要先验货,某贸易公司坚持先交款。结果双方争执不下,不欢而散。

回公司后,林某将这一“难题”告知总经理宋某。宋某不假思索地协同林某赶到该贸易公司。宋见该公司门庭若市,气派非凡,感到该贸易公司大有来头,买卖大,不会错,便派人立即将款打入对方账号。数日后即将33万元巨款汇票交来。但结果钱付出了很久也不见对方发货,方知受骗。

事后,这位姓宋的总经理为自己辩解说:“我是基于两点才敢大胆拍板交款的:一是熟人介绍的关系,对方又有批件;二是一方要先看货,一方要先交款,总得有一方先让步才能做成生意。”

经商贸易,最忌“想当然”和道听途说,尤其是过分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害处更大!“不见真佛不烧香”,在购销活动中,坚持见到货再付款,或见到款再发货。

单靠主观推测,尽管看来合情合理,但还是难免上当。更不要被那些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花言巧语所迷惑。凡是买货,一定要亲眼看过对方是不是真的有现货?有些骗子买通仓库保管员,让其带进仓库看货,其实那些货根本不是他的,如果买方信以为真,那就上当了!一定要核实后才可相信,千万不可轻易把钱交给人家。特别是对于那些“皮包公司”以及那些“转手客”,更加不能轻易把钱交给他们。

另外,凡是卖货,一定要亲眼看过,并且查证核实对方是否有钱,即使对方说有支票、汇票,也不能轻易相信他,必须经过银行核实后才可付货。对于那些“皮包公司”以及那些转弯抹角、推三推四的“客户”,不可把货交给他们。否则,有去无回,千万要小心!经商贸易一定要谨慎小心。

上例中宋某上当就是被“公司经理”所居的大厦这一现象所迷惑了。对方若是进出皆小车、吸烟皆名牌、居所皆名馆,或是出手不凡、慷慨大方、举止有度,等等,便以为他是富商,于是趋之若鹜。在商场中以此模式判断商人,往往是失误的,有时还会受骗上当。其实,商人中不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者,有不少还是真正的富豪。因此,商场中最忌受假象所迷惑,更应抛弃依外表判断对方虚实(资产状况、商业信誉)的模式。试想一下,如果对方真有货,验货又何妨?验货决不会将货验走,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既然对方不让验货,可见对方心里有鬼。而这位宋总经理却放弃验货的要求,轻易交出货款,自然就落入对方的圈套。

总而言之,一个公司嘴上说自己有多少货物,当你提出看货要求时却找各种理由加以搪塞,这种公司可暂列入“皮包公司”名册之中。

做生意只要坚持“不见真佛不烧香”,未见到货时不可轻率付款的原则,也许就不容易受骗。

当心“货到地头死”

有些人先租用商铺,然后要你送货,并佯称卸完货后再带你去收款,可在取钱途中却想办法借故离开,等你发现不妥,返回卸货地时,货物早已被人全部运走。

在一建材市场做生意的刘先生,一天接到一电话:“您好,我需要为工程配货,您那儿有5吨5号角钢吗?”电话里传出一名男子的声音。碰到这么大的生意,刘先生有些激动,这5吨钢材价值2万元左右,对于他这样的门市部来说,算是笔大买卖。“有,有,您什么时候要都行。”他当即答应了对方,谈好价钱并约好送货时间和地点。

第二天下午2时,刘先生雇了辆货车,将5吨钢材运到指定地点——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3名买货男子把刘先生带到工地内一片空地上,并指挥他将钢材全部卸下。

这时,其中一人称还要到市场去配货,让刘先生跟他一起去拿钢材的钱。于是,这名“配货”男子上了一辆等候在工地外的夏利轿车,刘先生开车跟在后面。不久,夏利车行驶到大红门附近的一家五金店外停下,男子下车表示要进去买点货,马上回来。

刘先生并没在意,毕竟还有司机在外面等着。可20分钟过后,仍不见男子出来,进去一打听,五金店老板表示,之前进门的那人问后边有无厕所,随后便从后门走了。

刘先生当场头就“嗡”了一下,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上当了,出门问夏利司机才知道他也是那人雇的,车费还没给呢。

刘先生气得腿都软了,急忙赶回工地。空地上的5吨钢材早已不知去向,向工地负责人询问后才得知,原来这伙人声称倒货,向工地借用空地几分钟。刘先生刚跟随夏利车走后,另两名留在工地的男子就打电话叫来一辆解放货车和一些工人,将钢材装车后离开工地。

刘先生这才知道中了骗子的圈套。

后经查询,原来,前一天有两名男子来借用工地空场,说是把货物从一辆车倒到另一辆上,由于借用时间不长,负责人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谁能想到这是他们玩的“空手道”呢!

将别人的工程当作自己的工地,派头十足地要在建材市场“配货”,原来却是一群骗子。

商场中有句行话,叫“货到地头死”,是指在购销货物活动中,卖方的货物到了买方的地头却陷入困境的一种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通常由以下三个原因所致:一是你与对方仅凭口头协议购销货物,这样,对方想反悔,实在是易如反掌;二是交货前没有订好详细、全面的文字合同,让对方有可能钻空子;三是对方以货物质量不好为由,提出退货或降价等要求。

防范“货到地头死”的办法,首先应立足于订好交易合同。从交易一开始,就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合同中对买方付款的数额、付款日期、违约责任等写得明确而具体。这样,到对簿公堂时,法院会作出公正的判决的。怕就怕在你不会用合同来保护自己。有些人以为对方是熟人或国营、集体单位,以为他们信誉绝对高,就仅以简单的交易协议书代替正式的合同,甚至仅订口头合同,这样一来,如果对方反悔,你便无法招架,遭受损失。

遵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才能防患于未然。

打着高科技幌子的人

有些人专门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假借高校、高技术园区、政府下辖单位,技术上国外引进、国内首创、独家专利等,利用人们急于发财的心理,以“技术转让”等方式来诈骗民众的钱财。一旦聚敛大量财富,他们往往来个人间蒸发,使受骗的百姓欲哭无泪,索赔无门。

辽宁的张铁是一个下岗工人。2001年的一天,张铁在一张报纸上看见由广东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发布的溶菌酶加盟生产广告。该广告介绍了溶菌酶的巨大用处,称其能活肤、护肤,延缓人体衰老,可以杀死人体中的部分有害病菌,是所谓自由基清道夫。该公司宣传现在国际上急需此类产品,而该公司掌握了该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言称只要加盟了做广告的公司,不仅能够学会溶菌酶的生产技术,而且公司还负责包销产品,确保每一位加盟者都能获得十分丰厚的利润。

张铁看后信以为真,便写信前去咨询,很快就有了回音,科技公司回信说,他们公司推广这个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回收SOD产品,并不想多赚加盟者的加盟费。如想要加盟,只需接受免费培训就可以进行生产。该公司保证生产者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并保证回收生产者的所有产品,产品回收价每千克3800块钱。按该公司描绘的蓝图,每天可有近300元的纯收入。

每天净赚300块,一个月下来就近1万,这可是全家近一年的收入呀!高额回报让张铁激动不已,他打点行装,直奔广州而去。到公司学习一周后,该公司按广告中的承诺与张铁签订了合同。一切都进展得顺顺利利,张铁拿着合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辽宁。

为了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张铁回家后立即给该科技公司寄去了1000元加盟费和2000元钱的技术转让费,并按要求购买了机器设备及一些化学试剂。他妻子原来在一家工厂上班,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张铁动员妻子辞掉工作,和他一起进行溶菌酶的提取工作。

小两口一门心思想着依靠鸡蛋提酶来发家致富。但当他们把产品做出来,寄到广东那家科技公司时,却被通知产品活性不够,不能算是合格产品。于是张铁按培训要求加强了卫生消毒工作,但无论条件有多好,所生产出的产品对方只给三个字:不合格。

张铁夫妇百思不得其解,后将产品样品和生产工艺流程送到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进行检测。经检测,张铁提取的只是一些杂蛋白,根本不是溶菌酶。该院的科研人员告诉张铁,溶菌酶属于高科技生物酶,生产时有严格的环境和技术要求:其提取工作必须在冷库里面进行。而张铁按广东那家公司所述,在常温下要提取有活性的酶制剂是不可能的。其次,提取溶菌酶的操作工艺过程也非常复杂,其设备价值也非常昂贵,作为普通百姓是无法进行生产的。由此可见,张铁是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溶菌酶来的。

张铁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当他按照合同上的地址,到广州市寻找那家高科技公司时,却发现他们早已溜之大吉了。

这种人一般借以行骗的“专利技术转让”包括:服装翻新机、洗衣粉加工机、铁变不锈钢、聚酯铜工艺技术、电子鞭炮机、方便面机、生产酱油机以及能提供节能高效蜂窝煤生产技术、高能合成液化切割气技术、废塑料提炼汽油、膨化食品生产技术、微电脑超声波皮蛋机等,如果投资者在和这些专利公司及厂家联系时,要小心是否是高科技诈骗。

他们通常都会拉大旗装扮自己,具有高度的伪装性,而且总是以“技术转让每市(县)仅限l~2家”或如“唯一一家科研机构”为口号骗人。这些人吹嘘技术简单易学、市场永不饱和、生产无风险,等等,其实是在构筑一个虚拟的市场。其目的是骗取客户交纳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和设备款,一般是收了钱就开溜。

按照这些骗子公司传授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制作出合格产品。有的受害人按技术处方,跑了很多地方,连原料都买不上。骗子提供的原料个别具有剧毒,属国家强制产品,厂家根本不可能卖给普通人,而且就是卖了以后,工商部门也不可能颁发营业执照。如果受害人真制造出了产品,但验收标准是由骗子自己制定的,受害人想按合同回销产品赚取利润,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遇到类似情况,当事人可先向该公司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进行咨询,先确认该公司的合法性;对提供方所提供的技术也不可轻信,可将相关技术带到一些大的科研机构进行咨询或者鉴定。只有确认该技术无误后,方可与之签订合同。

只要擦亮慧眼,脚踏实地地走致富路,防止上当受骗,骗子就无处藏身。

不要盲目信任对方的身份

社会上,有许多人伪装成记者、军人、公安、警察、干部、党员、高干子弟、侨眷、港商等,目的或者是为了骗取钱财,或者是为了骗取荣誉、地位,或者是几种目的兼而有之。

有两个无所事事的农民,整日游手好闲,一天,两人竟然想弄个记者当当。这两个人倒是雷厉风行、干事麻利,没几天时间,中央电视台信息部《成功之路》制作组的信笺、介绍信、工作卡、名片、印章,一个不少全办齐了,还在省城租了房子,中央电视台信息部《成功之路》制作组挂牌成立了。

说来也巧,有一个乡的老百姓跟开发滩涂围垦工程的投资商发生纠纷,情绪一激动,撕撕扯扯动了手、动了家伙,几个老百姓受了伤。

任发和李可先跑到乡里和医院里跟老百姓见面采访,还用摄像机录了像,然后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名义约见围垦工程的投资商。

投资商一听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哪里敢怠慢,马上过来。见了投资商,任发笑眯眯地递烟倒茶,李可则板着脸一通质问。

投资商看了电视采访录像,忙不迭讲自个儿的理由,说自个儿的委屈。

话还没说完,李可就火了,先说投资商的态度非常不端正,又说有一个什么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是与老百姓发生纠纷,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开发停了,公司垮了,老板进监狱了,最后说这件事性质很严重,完全应该曝光。任发见投资商被李可吓住了,笑眯眯地说那些被曝光的都是不懂事的人,你们跟他们不一样,按这事的情况,只要往台里一报,肯定曝光,可咱们本乡本土的,要是连这么个事都没个商量,以后还怎么见面。

投资商一听此事能商量,赶忙往前凑合。

李可又火了,说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没商量,这就往台里报。

任发也火了,说我是负责人,我说曝光就曝光,我说不曝光就不曝光,还轮不到你当家。

李可一摔门走了,任发也不生气了,跟投资商一通神侃,都快侃成亲兄弟了。亲兄弟也不能白忙活,也得拿钱。

这是任发、李可的第一笔收入,可以说是开张大吉,以后这种收入就一而再再而三了。这样敲诈来的钱是不少,可不能老这么干,任发、李可琢磨着另找门道。

想着建筑工程的油水挺大,哥俩一商量,一安排,中央电视台高尔夫球场工程筹建处又挂牌了,也是印章、名片、工作卡、介绍信、信笺,一个也不少,全办齐了。听说有这么个大工程,不少建筑公司赶过来,看看有没有机会。

任发、李可还是一个笑眯眯,一个板着脸,唱了几出指桑骂槐的双簧戏。于是,在没有工程、没有准建证、没有设计图纸,也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那些见过不少大世面、大场面的建筑公司老板,一个个顺顺当当地签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顺顺当当地当了高尔夫球场俱乐部的贵宾会员,顺顺当当地交了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到了最后,任发、李可哥俩拿着骗来的百十万块钱,顺顺当当地跑了个无影无踪,从此以后连见他们一面都难。

听其言,观其行,假的真不了。

“关系”业务不可轻信

有些人自称与某某高官显贵关系不同寻常,这种人往往不可信。

杨先生是广平县一家预制构件厂的厂长。近日,一男子来到杨先生的厂子,称他与成安县交通局公路站的王站长是亲戚,现在公路站有一加工10万块便道砖的业务,别人接走6万,还剩4万块的活儿,问杨是否有意,杨满口答应。

第二天上午,杨厂长与该男子在成安见面,“王站长”在电话中指示他们先到银行开个账户。于是两人来到银行办理手续,此时一位女子手持一张卡来到银行,该女子在柜员机上刷了两下后递给杨厂长。见到“王站长”后,双方几经讨价,“公路站”给了杨3万块便道砖的加工业务,前提是杨需在自己刚刚办好的银行卡上预存15%的保证金,大约3万元左右。

随后,杨先生便将29000元存入这张卡,却再也联系不上这位业务员了,去成安公路站一打听,该站根本没有一个姓王的站长。

通晓此种骗术的人,以领导关系为诱因,骗子扮演不同角色,使人上当受骗。他们往往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越是气氛紧张,越不会寻根问底。在这场骗局中,骗子故意声称已经有人争走了6万块便道砖的业务,后来又讨价还价只给3万块便道砖的业务,这些都使杨先生深信不疑。

对此类人,要仔细分辨、亲自查验,其中的领导、银行职员等角色要逐一打听,一旦查清一个为假,骗术就会被整体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