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宝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耳机发烧系统“三大件”

文/小白

音响发烧友一入门就会遭遇“三大件”的概念,这里指的是音源、放大器和终端播放设备这三个环节。终端播放设备不外乎音箱或耳机。放大器,对应音箱的是“功放”或者“放大器”,对应耳机的是“耳机放大器”(简称“耳放”)。至于“音源”,即“音频信号源”是变化形式最多的,以下的设备都可以是音源:手机、电脑(平板、笔记本、台式机)、电脑独立声卡、各类解码器(DAC)、CD机、影碟机、各类随身播放器、黑胶LP唱盘、磁带播放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不一而足。

功率放大器

在高档的Hi-Fi系统里,往往还分为前级放大器(Pre-amp)和后级放大器(Power Amp)这两个独立环节。前级放大器负责输入信号的选择切换和音量控制,后级放大器是个出力气的家伙,除了电源开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功能按键,只负责推动音箱发声。前级和后级分开的好处是屏蔽了两部分电路间的干扰,可以做到更高的声音品质、更低的噪声。有一个普遍原则——把某个环节独立出来,装入一个独立的机箱,由独立的变压器供电,往往能取得更佳的声音品质。中低档系统中的放大器环节往往就是一台机器,也被称为“合并式放大器”(Integrated Amp)。合并式放大器也有高档的,卖到几万元,声音也能很好,功率也能较大。嫌机器太多的人,通常会选择合并式放大器,因为和前级+后级的方案相比,少用一根电源线,少用一对信号线,占地也更少。

目前市面上的耳机放大器则几乎都是合并式的,极少再细分出前级耳放、后级耳放的。这是因为耳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都很小,一般就几百毫瓦到2W,99%的耳机就只需要这么大的功率,耳放的线路也大多很简单,没必要再把功率放大部分独立出来了。

“三大件”的变种

一套音响系统一般有“三大件”,这就像交响曲一般有四个乐章。但并不都是四个乐章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5个乐章,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从头贯穿到尾是一个连续演奏的长乐章,这些都是“变种”。音响系统也是这样,存在着变种形式,这里先说说常见的变种。

一个主要的变种方式是音源和放大器,或者放大器和音箱,融于一体,省了一个环节。

如果三个都融于一体了,其实也很常见——笔记本电脑、手机、电视机、收音机莫不如是。这些设备将音响系统的三个环节融于一身,功能完整,但音效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现实中不存在音质出众的“三件合一机”。

音源和耳放融为一体的设计非常多。如音源上带有耳机输出口,那就是音源和耳放结合了,可以直推耳机。随身播放器、音乐手机,100%都会有耳机口,天生就是一个音源+耳放的合体。现在带耳机输出口的解码器(DAC)也在逐渐增多。为什么?因为用耳机听音的人很多,一台CD机或解码器如果带了耳机口,可以很方便地连接耳机聆听,这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有一种产品叫“解码耳放一体机”,最近非常流行,也属于“音源和耳放融合”的实例,大致的使用方式就是:前面接一台电脑(也可以接CD机或随身设备),然后插上耳机就能获得不错的音质。

耳机发烧友经常谈论“直推”的问题,就是指用这种带耳机口的音源设备来推耳机,而不用独立的耳放。近年来一个普遍的趋势是,耳机厂商们把耳机设计得越来越好推,灵敏度越来越高。除了各厂家的无法妥协、体现品牌形象的顶级耳机型号外,越来越多的耳机,即使是头戴式耳机,灵敏度也高到足以用iPhone、iPad、主流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驱动。以OPPO PM1这副平板振膜耳机为例,灵敏度高达102dB,直接用iPhone驱动也没有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美国Grado的耳机进行了一次改版,在型号上加了e的后缀,其中经典型号RS1变成了RS1e,灵敏度大大提高,也变身为能直插iPhone欣赏音乐的耳机!森海塞尔的Momentum、HD598,拜亚的T50P、T70P、T5P,铁三角的ES系列等,还有那些高级音箱厂家做的耳机,例如KEF M500、B&W P9、Focal Listen等,都是典型的档次较高、容易驱动的耳机。

在当今时代,一副耳机能否用手机/平板电脑直推,出一个过得去的声音,是一条“生命线”。过了这条线,那么前途光明,因为有几亿的潜在用户可能会考虑买你的耳机,如果没过这条线,那几乎就是“自绝于人民”了。当然“自绝于人民”的耳机还是有活路的,就是在“发烧友”的圈子里去混。发烧友是唯一一个愿意花钱购买独立耳机放大器来推耳机的小众群体。但这个市场规模就太小了,是不可能跑量的。

值得注意的是,把耳机的灵敏度提高,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嗓门并不都能成为歌唱家。歌唱是一门艺术,极其讲究控制,而天生大嗓门只是高分贝而已,往往不知控制为何物。很多高灵敏度的耳机,“潜力”并不大。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潜力”,潜力就是指一对音箱或耳机,在最好的搭配条件下,能达到多好的表现。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然后插在高档的前端设备上听,出来的效果相差不大,那么可以说这副耳机的潜力是不大的,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和插在高档前端设备上听,出来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那么可以认为耳机是有潜力的。有潜力的耳机,往往内在素质是很强的,只是依赖于更好的前端,依赖于更好的驱动而已。

此类耳机里,最有名气、也最经常被误用的,也许是森海塞尔的旗舰级耳机HD800。很多初烧买了这副耳机,然后发现它用手机推不动、平板电脑推不响、插在台式机上听,声音无亮点。怪谁呢?只能怪没有“伺候”好这副顶级耳机。类似HD800这种万元级定位于旗舰的耳机,至少需要万元级别的音源、万元级别的耳放,才能使它发出“正常合理的声音”。如果用手机、电脑、随身听来驱动,那永远听不到它正常的声音表现。

下面再说说一类很常见的“音源”——电脑上的耳机口。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几乎个个都有耳机口。把耳机插在上面听,里面的音源其实是电脑的“集成声卡”,其素质普遍都很平庸,丝毫不“发烧”,耳放当然也不会好。不过电脑的耳机口,有些貌似推力很大,表现为耳机插进去,音量开到一半,耳机里的声音已经震天响了。很多还不懂辨别声音品质的初烧会觉得这样就是“耳机口推力很大”。其实不是。试试插一副稍微好些的耳机去听,十有八九会出现声音轰头的现象,听个十分钟就头晕脑涨了。这叫什么呢?叫失真大、控制力差。好的耳放则是反过来的,失真小、控制力好。主观上觉得声音轰头、听不久就头晕甚至头痛,这一般是失真大造成的。失真是一些不和谐的、恼人的谐波成分,哪怕比重只有1%,甚至小于1%,就已经够受了。“控制力差”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就是低频沉重、浑浊,听起来轰隆隆的,记住这绝不是低频好、低频强,而是低频控制力差的表现。导致低频控制力差的实质原因还是耳放的输出功率不足,控制不住耳机的振膜。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小孩子玩一把沉重的大刀,他力气不够,肯定控制不好刀的运动及其惯性,结果刀是失控的;一个大力士玩这把刀,力气足够控制刀的运动,结果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当我们听到轰隆隆很沉重的低频时,觉得低频轰头时,意味着耳机振膜其实是“失控”的。当我们听到深沉、迅捷、结实的低频,收放自如、来去如风的低频时,说明耳放能控制好耳机的振膜,因此优质的低频是不会轰头的。就我的经验来说,大多数电脑的耳机口,输出功率薄弱、控制力差、失真明显,所以出来的声音脏、乱、轰头,是常见的现象。

假如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一般的建议是接一个USB解码耳放,也就是通过USB线接到一个外置的解码耳放,用外部素质较好的解码器和耳放来取代内置声卡。“USB解码耳放”有些无需插电,直接利用电脑USB口输出的5V直流电来供电。当然这种方案下,解码耳放的推力会有局限性,有些则外插220V电,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力,素质一般也更强。有不少这类产品,从USB口取电,如Graham Slee Bitzie、Centrance DACPort、M2Tech DAC、Meridian Explorer、W4S uDAC-HD等;插220V电的,有谷津U4、Qm、Qv,艾诗MDAC2A、MDAC5A、MDAC6,高登GD-01、GD-X,Luxman DA250,Moon 230HAD等。这类产品的发达,足以表明此类需求是比较高的。确实,如果还算得上是个发烧友的话,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基本都采用了这一方案。

还有一句话,是我很多次说给初烧听的:以笔记本电脑作为音源,纯耳放是没有用的。经常有不懂的人选择纯耳放(只有模拟输入的耳放)来搭配笔记本电脑用。他们以为电脑+耳放+耳机就可以了,没有想过电脑的集成声卡素质不好,而且笔记本电脑通常连模拟输出都没有,只有耳机口,而从耳机口是不能接出信号到耳放的。这个“不能”不是说不会出声音,而是说音质不可能好。即便是有模拟输出口的台式机声卡,由于集成声卡本身的局限,仍不可能组建出一套好的耳机系统。

音响三大件搭配的要旨是:三个环节的素质、档次,最好协调,没有明显的短板。耳放和耳机不管有多好,如果音源差,就不可能出好的声音。对于耳机系统来说,我以前提过一个“傻瓜式”的原则:在一个配置合理的耳机系统中,音源应该最贵,耳放其次,耳机最便宜。至少应遵循的原则是:1. 音源不要比耳放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放差不多级别、价格的;2. 耳放不要比耳机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机差不多价格的。

下面说说音响三大件结构的另一种变种形式——放大器和音箱结合为一体了,就是所谓的“有源音箱”。注意有个别的耳机内置了耳放线路,也算一种特殊形式,但由于此类耳机极其稀少,尚未形成气候,不再深入探讨。有源音箱却不是稀少的个例,而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高度成熟的产品门类。虽然有源音箱的品牌、选择范围,和发烧音箱相比,还是少得多,但还是可以数出一些发烧友关注的经典产品——德国B&M/KS Digital、芬兰Genelec、丹麦Dynaudio Acoustics、德国Adam、法国Focal,这些都是圈内的名牌。国内现在也有几个厂家在搞,比如声荟、声擎等。

很多有源音箱采用了内置D类功放的做法。D类功放容易实现小型化、模块化,而且效率高、输出功率大,非常适合有源音箱。但一些高档的有源音箱却依然采用了传统的AB类功放、分立元件的做法。有源音箱在结构上经常采用电子分频,内置了几路放大器,分别驱动几个扬声器单元,而不是通过分频器,这样的工作效率其实更高。从负面因素说,扬声器单元在放音时必然产生的振动,会对放大器电路造成不利影响。我个人的实际使用经验是,有源音箱可以做到声音很好,但声音风格上往往偏向专业监听味,音色比较直白,而且质感和同价位的优秀Hi-Fi音箱相比往往不够细腻。有源音箱这一产品原本在专业上使用很多,比如录音监听或广播监听,图的是方便,从调音台直接连接到音箱就可以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发烧友群体中开始使用有源音箱的人不断增加。为什么?主要也是图它的方便。电脑或者电脑+解码器出来的信号,直接连接到一对有源音箱就可以听音了,整个系统非常简洁。电脑+解码器+有源音箱,可以组成最简洁的桌面音响系统。如果解码器上有耳机口,那么耳机听音的需求也一并解决了。

有源音箱近年的一个新趋势是无线传输信号,也就是说音源到有源音箱的信号传输,不用传统的信号线,而采用Wi-Fi、蓝牙、2.4GHz等无线方式。这样音箱的摆位更加自由,可以远离音源,而且便于布置多房间系统。什么是多房间系统呢?就是一套有很多房间的大型公寓或别墅里,有一个音乐中心,然后每个房间都有一对音箱。主人在卧室、书房、客厅、厨房,都可以方便地欣赏音乐。多房间系统若靠传统的方式布线非常难,音乐中心要布出很多条信号线到不同的房间,而依靠无线传输,就可以方便地布置了。

常规三大件的组成及趋势

前面说了三大件结构的两种最常见的变化形式。再回到常规的三大件结构,我前面已经提过的那个“协调原则”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档次协调、素质相当、风格协调,往往是最好的。没有有哪个环节鹤立鸡群,也没有一个明显的短板。耳机系统的三个环节我前面提了一个“傻瓜式原则”,那么音箱系统呢?更复杂一些,争议也更多,难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特别是放大器环节的投入,争议很多。有一些资深发烧友是主张放大器应该买最贵的,坚持要用贵于音箱、甚至几倍于音箱价格的放大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音箱的全部“潜力”。另有一些发烧友认为音箱和放大器同样重要,大致一比一就行,没必要在放大器上投入过重。这个问题,我认为放大器环节的投入,除了音箱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房间大小、主要听音类型、主人的听音口味。听音空间越大,越喜欢听大动态、大编制的音乐,那么放大器环节越需要投入。如果听音空间不大,主人主要听中小编制的音乐,不注重大动态和大声压,那么放大器环节不必投入过多。因地制宜、实用为上,不必追求极致。

传统上,玩音箱系统的发烧友,主流用CD机作为音源,包括CD转盘+解码器的组合。但近年来很明显CD机的用户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新发烧友采用了电脑+解码器或新式的流媒体播放器作为音源。我很深切地感受到,现在还买CD机、CD转盘的玩家已很少了,一般都是家里很多藏碟的老发烧友。未来出CD机的厂家还会继续减少,并且即使还做CD机,也会给CD机融入能连接电脑、充当解码器的用途。单纯的、只能播放CD碟的机器,会更少。再过若干年可能连CD转盘机芯的供应都没有了,如果有厂家坚持做CD机,那么有些部件必须自行加工或特别订制,成本会很高。很多厂家已经放弃了传统的CD结构,用DVD-ROM或蓝光-ROM在做CD机,但这一块变化也是很快的,今后DVD和蓝光也可能会消失,一切碟片形式的记录媒体都可能消失,到时候DVD-ROM、蓝光-ROM的供应也会耗尽。之后还怎么做CD机呢?所以未来CD机或彻底消失,或作为一个昂贵而服务于小众的产品而存在,就像现在的黑胶唱片、胶卷摄影冲印服务等。

最有发展前途的当然是流媒体播放设备了,最近圈内谈论较多的艾诗MBox、声韵Aries、欧博Reference 8p都属于此类产品,而国外先后有过的Bladelius Embla、Weiss MAN301、Naim HDX、马兰士NA11S1、Aurender也属于这类。目前声音好的流媒体播放设备都很贵,希望未来能出现价格便宜、素质很好、使用方便、管理音乐方便的流媒体播放器。

另外就是解码器(DAC)。在这个数码音频的时代,不管玩什么,解码器总是很重要的一个音源设备。它前面可以接电脑,可以接随身设备,可以接CD机,可以接流媒体播放器等,一台优秀的、接口齐全的解码器,总是一个很有用的音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