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英语(附听力音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译文

第一章 会计概述

学习目标

在本章中,我们将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会计和会计职业的内涵,掌握会计假设和会计的基本原则,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特性。

1.1 会计和会计职业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系统地确认、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或事项的信息系统。

“确认”是指能够区分哪些活动或事项与公司的目标相关。只有那些与公司目标相关的经济活动或事项才需要会计人员加以记录。“记录”是指对用美元和美分来衡量的经济活动或事项保持系统、有序的记录。“反映”是指通过财务报告等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信息。经济活动信息得以正确反映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会计人员分析解释报告信息的能力,包括通过应用比率、百分比、图形、图表等,着重强调经济活动的趋势及其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包括记账,但记账通常只涉及对经济活动与事项的记录,是整个会计过程的一部分。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它能够为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1.1.1 道德

会计的目标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有用的信息必须值得信任。因此,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取决于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是能够判定某一行为的正确与否、诚实与否、公平与否的意识形态标准。

当讨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道德问题时,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遵循以下三个步骤是非常有益的。首先,会计人员应该认清道德状况及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这意味着要用会计人员的个人道德标准来确定道德状况及其有关的道德问题。一些专业组织也提供书面的道德准则来指导此类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都明确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其次,会计人员需要识别和分析道德问题的主要因素,弄清楚谁或哪个团体可能受到伤害或从中受益,哪一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最后,会计人员需要确定各种方案,评价每一方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这一步也要求会计人员在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后,选择最符合道德原则的方案。有时,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有时却会有多个。在多个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就需要评估和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方案。

1.1.2 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指的是会计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具有的客观功能。正确认识会计职能,对于准确提出会计工作应承担的任务、确定会计人员的责任与权限,以及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一职能下,会计基于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予以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计算、整理、加工、汇总,把数据变成一系列反映会计对象的信息,并总结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

监督职能又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与核算职能相似,监督职能也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且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分析等。

1.1.3 信息使用者

会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取决于谁使用这些信息,或信息的使用者是谁。通常来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分为两类: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是指处于公司内部、对公司的业务进行计划、组织或者管理的人员,例如,董事会成员、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等。他们需要依据公司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详细信息做出有关企业经营、融资、投资的决策。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是指在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例如,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借款人)、税务部门、外部(独立)审计师、工会等。其中,前两者是最为常见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股东(投资者)是指在资本市场从事投资活动的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借助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购入、持有或卖出股份或股票。债权人(借款人)是指企业从其手中借入资金或其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债权人需要通过使用会计信息来评估授予企业商业信用或提供贷款的风险,并由此决定是否为企业提供赊购或贷款。

不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不同类型的信息。例如,拥有征税权力的征税机关需要有关公司是否依法缴税、应纳多少税的信息;潜在投资者则关注有关公司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信息。

1.1.4 会计职业

会计行业可以分为三大类:公共会计、企业会计,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公共会计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有偿服务的会计。在公共会计领域,会计人员可以作为个人,也可以作为会计事务所的一员来提供会计服务。在公共会计事务所工作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都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因此,公共会计事务所也被称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可以提供包括审计、税务代理、管理咨询服务、认证等在内的多项服务。

企业会计是商业的核心功能之一。根据其服务对象和目的不同,现代会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专注于向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依据公认会计原则(GAAP)来计量和记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则通过计量、分析、报告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帮助管理者选择、沟通和实施策略,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其发展目标。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会计服务,其主要业务有两类:一是检查和监督各级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执行情况;二是确认、计量和报告各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结果。相应地,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开展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活动。

1.2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活动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的合理设置。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它能够保证正常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有四大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

1.2.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某一企业主体应与包括其所有者在内的其他主体分开,单独进行核算。这里的会计主体就是指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是代表其自身利益的经济单元。

例如,戴维德拥有一家鞋店、一个农场和其他个人资产。在衡量该鞋店业绩时,鞋店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与戴维德拥有的农场以及其他资产分开考察。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明确会计主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它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只涉及企业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不核算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其他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主体基本前提划定了会计核算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范围。只有那些影响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加以反映与记录。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能被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利益相关者才能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法律主体是指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如企业的分公司;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或联营企业。

1.2.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但如果一个特定的主体实际上具有破产或清算的威胁,那么持续经营假设就应该被丢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兴趣的是清算价值,而不是假设这家主体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的价值。如果企业存在清算或破产的威胁而不适用于持续经营假设,财务报告必须清楚地披露这一状况。

企业只有以正常经营为前提,取得固定资产时才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企业所负担的债务才可以按照原先规定的条件偿还,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得以保持不变,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才能真实可靠。例如,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可使用10年。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由于这个企业会持续生产经营下去,我们就可以假设企业的这一资产将在持续经营期内为企业带来经营效益,并服务于生产过程,直至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为此,这条生产线就可以按照历史成本来确定固定资产原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将历史成本分摊到使用该生产线所生产的相关产品的成本中。持续经营假设也会影响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分类。审计人员对公司的审计意见可以表明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的态度。

1.2.3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进行计量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同一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才能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资金是企业的共同点。例如,货币单位是美元的国家有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智利等国的货币单位是比索。企业使用哪种货币作为其货币单位通常取决于其业务所在的国家。但现在许多企业使用不止一种货币作为其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假设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仅记录能以现金形式反映的交易数据。这一假设也使得经济事项能够被度量。

在不同的国家,货币计量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难题。货币价值的贬值被称为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300%。在通货膨胀显著的国家,财务报表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意义。

货币计量假设不能将一些相关信息,如公司所有者的健康情况、公司服务的质量和员工的士气,纳入会计记录。这是因为此类信息虽然非常重要,企业却不能将这些信息以货币的形式加以量化。会计只能记录和反映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交易与事项。

1.2.4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假定可持续经营公司的寿命可以分成多个时期,如月度、季度、年度等,财务报告可以按时间段分别编制。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要想最终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时核算一次盈亏。然而,企业有相当长的存续期,而且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还是其他的决策者,都需要及时的信息。因此,直到公司清算时再计算其盈亏是不可行的,必须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划分为若干连续、等长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个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也正是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为更好地计量收益与财务状况,一些企业选择以经营活动低潮为结束点的自然年度作为其会计年度;一些企业选择于12月31日结束的日历年度作为其会计年度。由于一些企业(如保险公司)的自然年度也结束于12月31日,我们有时会很难判定企业选择于12月31日终止的会计年度到底代表的是自然年度还是日历年度。此外,一些企业选择截止日除12月31日之外的连续12个月作为一个会计年度。另外,会计期间也可以短于一年,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等。一般而言,会计期间越短,对财务报告准确性的要求越高。

总之,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会计主体假设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持续经营假设,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3 会计原则

在记录经济交易时,有五大基本会计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2)历史成本原则;(3)实现原则;(4)配比原则;(5)充分披露原则。

1.3.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要求当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时候就要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指所有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无论款项是否收到或支付,都要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相反,那些不是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在此期间收到了或支付了款项,也不应被视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确认收入的标准如下:获得收入的程序已完成、具有获取款项的权利,而不是款项是否已经收到。同理,权责发生制下成本的确认标准是:已经获得了利益、具有义务支付相应的款项,而不是实际支付了款项。例如,员工的工资应该在提供服务的当期就确认为费用,而不是在工资实际支付时加以确认。因此,权责发生制要求以是否获得了取得款项的权利、是否承担了付款义务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它能够更为合理地反映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营业绩。

权责发生制要求在会计期末进行大量调整。例如,如果收入已经提前收到,如预收的租金,在会计期末,会计人员要判断哪一部分可以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哪一部分因为与未来的会计期间有关,必须将其递延到这些会计期间,并在当期确认为一项负债。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权责发生制的使用使会计流程复杂化。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它呢?原因就在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得出的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计量结果比基于收付实现制更具代表性。同时,如果没有权责发生制,就没有必要进行会计分期。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于是否实际收到和支付资金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收入和成本,计算当期损益。基于收付实现制,如果付款在某一期间实际支付,不管它是否带来了当期的收入,都应被确认为成本或费用;如果在此期间实际获得了现金,不管其是否在该期间赚取,都应被确认为收入。

实践中,一些不太重要的项目往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处理,一些特殊准则也允许收付实现制的使用。我国要求企业使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1.3.2 历史成本原则

计量属性是确定会计要素数量的基础。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我们通常使用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和现值。

历史成本是指基于经济事项发生时的成本记录会计要素。根据这一要求,资产、成本和费用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价值,或者按照其为了取得资产而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负债则按照其获取和偿还时实际支出的金额计量。

相较其他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客观且易于确认,因此,实践中这一计量属性被广泛使用。然而,有显著证据表明,历史成本不能被收回时,偏离即不使用历史成本是可以接受的。这一偏离也符合谨慎性的概念。在实践中,一些特殊准则也允许不使用历史成本,而允许使用其他的计量方法,如现行成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谨慎性”这一概念。根据谨慎性概念的要求,当会计人员就同一事项在不同计量属性之间进行选择时,他们必须选择对当期净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有利影响最小的计量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无法使用谨慎性概念证明任意低的数字是合理的。在任何情况下要应用谨慎性概念,必须有可选择的计量方法并且每一方法都是合理的,是准则允许使用的。例如,会计人员不能随意地将库存记录成任意低的数字来进行盈余管理,因为谨慎性概念不能证明其是合理的。在谨慎性概念下,可接受的选择只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1.3.3 实现原则

收入(销售收入)是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收到的款项。实践中,会计人员们在确认收入时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何时确认收入。如果收入确认得太早,公司的财务报表会比其实际看起来更赚钱。如果收入确认得太晚,公司会比其实际上看起来更不赚钱。无论收入确认得早了还是晚了,它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实现原则能够为公司何时必须确认收入提供指导,进而帮助会计人员解决这一问题。

收入的确认有三个重要的概念。(1)在收入赚取时确认。当服务已被执行或产品的所有权已被转移时就意味着赚取收入的过程已完成。(2)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收入不一定是现金收益。例如,客户购买商品并承诺在未来某一日期支付货款时,这一销售就被称为赊销。(3)收入是通过收到的现金加上收到的其他项目的现金价值进行计量的。当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并且有现成的市场时,收入在生产完成时加以确认也是可接受的。

1.3.4 匹配原则

匹配原则也称为费用确认原则,要求公司确认收入时要同时确认生成收入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其基本目的是首先确认收入,然后确认与收入相匹配的费用。例如,当我们销售存货并确认收入时,存货的成本能够与收入相匹配。但也有一些成本与收入没有直接联系。要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可以通过一些系统的方法来实现。例如研究和开发费用确认于发生当期。这一处理与匹配原则不一致,但它遵循了谨慎性概念。匹配原则和实现原则是现代会计的关键。

1.3.5 充分披露原则

会计报告必须披露所有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判断的事实。充分披露原则规定,公司需要报告财务报表背后的那些将影响用户决策的详细信息。

信息披露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括号解释,明细附表,交叉引用和注释。通常情况下,往往以注释的形式对长期租赁、发行债券、养老金计划等特定情况进行额外的信息披露。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公众日益增加的期望值,充分披露变得越发困难。会计人员经常因未做出适当披露而被卷入诉讼中。当决定应该报告哪些信息时,会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提供的信息要足够重要,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由于这是一个需要判断的决策,所以会有一些人不同意会计人员的充分披露也并不奇怪。

1.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自1973年成立之时就建立了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此框架旨在提出一个将目标与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并将其作为评估现有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基础。在该项目中,FASB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包括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旨在为董事会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考虑各种替代会计原则优点的基本原因。

1980年5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项目发表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公告(SFAC第2号),该公告调查了使会计信息对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一些特征。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使该框架成为一种优质的商品,并可以被视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分级。其中,可理解性和决策有用性最为重要。

与决策有关的最基本的质量特征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都至关重要。无论信息多么可靠,如果不相关,它就是无用信息。相反,如果信息不可靠,信息即使相关也没有价值。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两大特征,包括其组成要素。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两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可比性和一致性。

1.4.1 相关性

为使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它应该是与决策有关的。为使会计信息相关,它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并能够被及时地提出。

为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一般而言,有用的信息都具备这两种品质。例如,净利润及其组成部分的确认能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的产生能力进行预测,此时净收益信息对投资者具有预测价值。同时,这一确认也有助于对投资者预期修正后的企业未来现金产生能力的预测,此时,净收益信息对投资者具有反馈价值。

及时性要求会计信息要足够早地提供给用户,使其能够在决策过程中使用。及时性也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信息及时性的需要要求企业定期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仅要求其注册者按照年度提供年度财务报表信息,而且还要在每一财务年度的前三个季度按照季度提供季报。

1.4.2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信息具有可验证性、代表性和中立性。

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是可以被证明是真实的,它意味着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达成共识。例如,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一块土地的历史成本通常都是高度可验证的,因为成本可以追溯到购买土地的交易。不过,该地块的市场价值难以验证。不同评估师对这一土地市场价值的评估可能是不同的。可验证性这个词经常与客观性联系在一起。土地的历史成本是客观的,土地的市场价值却是主观的,后者受评估者过去的经验和偏见的影响。一个主观的计量是难以验证的,这也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加难以依赖此信息。

信息具有代表性意味着信息要与其实际情况相匹配。当计量或描述与其意图表示的现象一致时,代表性就存在。例如,假设外部用户理解的一个零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商品是直接用于销售业务的商品。那么,如果库存商品包括公司自己生产制造的产品,那么该公司的库存商品科目就缺乏代表性。

中立性意味着不能依照喜好选择信息。可靠性假设可依赖的信息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团体而言都是中立的。在这一方面,中立性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高度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综合考虑社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应尽量不偏向特定的群体或公司。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面临着如何平衡中立性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的艰巨任务。新的会计准则可能对一部分企业有利、对其他企业不利。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必须说服这些财务团体,这一结果是准则实施的结果,而不是用于设定准则的目标。

相关性和可靠性经常互相冲突。例如,由公司管理层提供的预测净利润,可能与努力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高度相关。但预测必然包含对未来事件的主观猜测。目前公认,会计准则并不要求公司提供任何有关金融变量的预测。

1.4.3 可比性

为了明确经营业绩的趋势,信息使用者必须能比较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为了评估不同公司的业绩表现,信息使用者还必须能够比较不同公司的财务报表。因此,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公司,对于类似交易或事项的计量方法和报告必须保持一致。可比性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区分事件和情况的相似点与差异。

一致性要求公司对不同会计期间的同类事项进行相同的会计处理。例如,固定资产基于历史成本计价,那么在下一会计期间也应根据相同的基础来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一致性能够增加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并方便检测趋势。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公司有时需要改变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性允许公司改变会计核算方法,但它必须首先证明新的核算方法优于以前的方法,同时公司也必须证明其选择的替代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应对环境的新变化。

1.4.4 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确定如何处理特定项目时,必须考虑许多概念和原则。如果会计人员使用所有恰当的概念和原则,会计将是一件代价高昂和耗时的工作。重要性概念主要涉及某一项目对会计主体而言的相对规模和重要性。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能为决策服务的会计信息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就会误导决策,并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项目对某企业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它对另一企业同样重要。会计事项重要性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花费100美元的项目对某一小型企业而言可能是重要的,但对另一大企业而言却可能并不重要。在确定某一项目的重要性时,会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其数额大小,还要考虑交易的性质、对企业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