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论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博),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华杉详解
程颐说,“身有所忿懥”的“身”,应该是“心”,是“心有所忿懥”。懥,就是忿恨、恼怒的样子。
修身之道,首先在于正心,心不正,情绪有偏倚,行为就不正。心中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喜好,有所忧虑,都是心不正。
张居正讲解说:心是身的主宰,心体至虚,本来不着一物,一有所着,则心为之所累,而不得其正。着在怒的一边,而有所忿懥,则心为忿懥所累,不得其正;着在恐惧的一边,则心为恐惧所累,不得其正;着在喜的一边,而有所好乐,则心为好乐所累,不得其正;着在忧的一边,而有所忧患,则心为忧患所累,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喜好、忧虑,都是人之常情,当然之则,但是,要随事而应,而各中其则,事已即化,而不留于中,则心之本体,还是一面明镜,何累之有?
人心既为一身之主,必心君泰然而后众体从令,各司其职。如果心中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情绪,则心便被这情绪牵引去了,不在里面。心不在焉,则眼睛虽然看着,也视而不见;耳朵虽然听着,却充耳不闻;嘴里虽然嚼着,却食不知味。可知如果心不正,眼、耳、口便都失控了,那你处理事情的行为会怎样?所以修身在于正心,不正心,则无以修身。
修这个正心,主要是管理自己的情绪。《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该发出来就发出来,该发到什么程度就发到什么程度,无过不及,不要过分,也不要压抑自己,总之每次都处理干净,不留于中,还心体一面明镜。
颜回的修养,有一条叫“不迁怒”,就是对何人何事发怒,这怒气就只对何人何事,不把脾气发给别的人别的事。我们跟老板汇报工作,经常要观察老板心情,心情好就汇报,容易批准;心情不好,正事儿也可能给骂出来。这就说明老板的正心功夫还不够。股价一升一降,忿懥或好乐,他的心都不正。
恐惧和忧患更能让你心不正,行不正。恐惧和忧患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使命感。或者说嘴上讲使命,心里求的其实还是平安富贵。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个人不知天命,没有使命感,就做不了君子。程颐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知命者,知道有命,并且相信这命,就按这个命去做。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的天命是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如果人不知命,那他一举一动的原则,都是趋利避害。见害必避,见利必趋,就没有志向和原则,为利欲所牵引,为害怕而躲避,他的未来往哪儿去,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成为君子呢?这就是心不正。
林则徐有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心就正了,不会为忿懥、恐惧、忧患、好乐所移。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不要恐惧忧患,要诚意正心,致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以上是传文的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