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擦枪走火,大战在即
1.林维禧死亡案
虎门销烟后,中英之间的贸易暂时中断。英国商船千里迢迢、跨洋越海到中国,就是为了做生意赚钱。现在贸易中断,英商们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林则徐的政策还是一贯的:具结,然后才能贸易。
义律的态度也十分强硬,坚决不具结,而且宣布,所有商船不得私自进入虎门,不得私自同清方贸易。双方在具结不具结的问题上都十分死心眼儿,憋着力气较劲儿,都不惜以断绝贸易来要挟对方。
断绝贸易,对清方并无多大伤害,真正受损失的只能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英国商人。他们大老远到中国,就是为了做生意赚银子。现在生意不让做了,这日子可咋过呢。于是他们找大英帝国的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要求领导放下面子,替大英的商民考虑考虑。
义律也知道中断贸易不是个事,自己毕竟负责监督贸易,生意做不成了,要自己这个商务监督干啥。于是义律通过照会(清方认为是禀帖),请求英国商船在澳门交易。
不签字具结,还想做生意,亏你想得出来。
林则徐回复义律,禁止在澳门贸易,所有英船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具结然后进广州贸易,要么离境。若不具结,一切免谈。
就在林则徐和义律较劲儿的时候,发生的另一件事,让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道光十九年五月廿七日(1839年7月7日),一群英国水手到广州沙尖嘴村喝酒,喝醉酒的英国水手,捣毁了村民一座神龛。捣毁神龛,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沙尖嘴村的村民不答应了,于是就扑上去和英国水手干了起来。
中国农民和英国水手,抡胳膊踢腿,打了一场国际化的群架。打架的结果是,中国的村民林维禧被打成重伤。林维禧被抬回家后,第二天就两腿一蹬,挂了。
义律获知消息,心知大事不妙。这帮子精力过剩的水手也真是不长眼,竟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惹出这么大的乱子。要知道现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可不是好惹的,让他知道了那还了得。这事要赶紧善后,一旦被林则徐知道了就麻烦了。
五月卅日(7月10日),义律亲自跑到沙尖嘴村调查处理。所谓调查,也就是个幌子,义律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平息事态。到沙尖嘴村,义律首先悬赏200块银圆,指认打人致死的凶手,悬赏100块银圆,指证首先滋事者。接着,他又通过一个叫刘亚三的中间人,给林维禧的家属1500块银圆,让林家隐瞒林维禧的死因。又给其他在打群架中受伤的中方村民每人100块银圆,让他们保持沉默。
人死不能复生,况且眼前就是白花花的银圆,于是林维禧的家属们同意了义律的要求,写下了“(林维禧)由官涌经过,被夷人身挨失足跌地,撞石毙命。此安于天命,不管夷人之事”的字据。
义律在暗地里动手脚,想要将林维禧死亡一案掩饰过去。可是林则徐久历官场,目光如炬,岂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道光十九年六月初二日(7月12日),林则徐知道了林维禧的案子。他觉得案情蹊跷,所以命新安县(今深圳、香港所在地的旧称)县令查办。这一查就查了个水落石出,林维禧是被英国佬打死的。
按照大清法律,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于是,钦差大人林则徐下令,义律交出杀人凶犯。
义律坚决不干,案情不明,现在还没找到凶手呢,怎么交?再说,大清的法律,动不动就打屁股、砍脑袋,实在太野蛮了。怎么能把大英帝国的公民交给清政府,让他们遭受东方帝国的野蛮法律制裁?
义律说,我们的外交大臣巴麦尊多次宣布:世界各地任何大英帝国公民都受到政府的保护,大英公民在世界各地触犯法律,都应该依据大英帝国的法律进行审判,绝不能将侨民交给当地的“野蛮法律”审判。
义律说的这事叫领事裁判权,就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外交官员,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它施行的前提是,两国必须建立领事级的外交关系。大清和英国并没建立外交关系,义律也不是英国驻华领事,就连义律驻华商务监督的职务,大清官方也是不承认的。这种情况下,何来领事裁判权。义律拿出这样的借口,摆明了是欺负中国人不懂国际法,故意瞒天过海,袒护肇事的英国水手。
2.僵局
义律玩心眼儿,林则徐可没那么好忽悠。他立刻组织幕僚,翻译《万国公法》。他要弄清,义律所说的借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翻译,义律的借口马上就站不住脚了。林则徐明白了,英国人在大清根本不享有领事裁判权。
这下就麻烦了,林则徐震怒!义律这个英夷头目竟然敢忽悠大清钦差,简直是目无王法,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自己是在谁家的地盘上混的。
道光十九年六月廿三日(1839年8月2日),林则徐、邓廷桢、怡良等广州官方大佬们联合发出告示,谕令义律交出凶手,并且宣布:为了避免事端,停留在沙尖嘴一带的英夷,不得自行购买食物,食物必须通过通事(翻译)和买办采购。
义律还是不愿将英国水手们交给大清;他写下说帖,宣布自己将在英国商船上设立一个法庭,审理这个案件,并请清方官员前去旁听。
你们自己审,还让我们去旁听,想得美!清方没人理会义律的一厢情愿和异想天开。
七月初四日(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自立法庭,判处五名滋事行凶者监禁三至六个月,罚金60~80银圆不等。而且明确宣判,对这五名滋事行凶者的监禁必须在英国的监狱里执行。义律这样判处,分明是对行凶者赤裸裸的庇护和对大清司法赤裸裸的蔑视。这义律也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义律如此作为,林则徐岂能容忍。
七月初七日(8月15日),林则徐下令,断绝澳门英商的食物供应,撤走为英商服务的一切中方人员。同时命令兵丁严守各处,对英夷实行戒严。
此前,义律就已经意识到英国和大清,已经没有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打一仗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于是他多次向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写报告,请求派兵武装报复。许多鸦片商人也在国内四处活动,鼓吹战争。
现在林则徐断绝物资供应,撤走工人、买办,义律干脆也来个强硬到底。他做好了漂泊海上,等候英国国内援兵的打算。
七月十六日(8月24日),林则徐宣布驱逐澳门英夷出境。第二天又发出告示,只要交出凶手,签订永不贩运鸦片的甘结,就能恢复贸易。
从林则徐的内心而言,他也不愿断绝贸易。他反反复复强调甘结,就是希望让英国人签下文书,提供一个不再贩卖鸦片的保证。只要交出凶手,签下具结,该贸易就贸易,该通商就通商。多大点事啊,至于搞得那么僵吗?林则徐十分不理解英国佬为什么这样执拗,为什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如此剑拔弩张。
林则徐的良苦用心,义律根本理解不了。对于重视契约的西方人来说,白纸黑字,事关重大,怎么可能签下明显对自己不利的甘结呢。林则徐和义律的所思所想,根本不在同一频率上,怎么可能产生共鸣。
义律彻底拒绝了林则徐的要求,他已经抱定用战争解决争端的决心。
七月十八日(8月26日),义律命令所有澳门的英商和家属——男女老少三千多人全体离开澳门,在海上漂浮栖居。
关系彻底搞僵了,中英之间的战争已在所难免了。至于什么时候开第一炮,那只是个偶然问题,必然的是,这仗非打不可!
3.鸦片战争第一炮
义律带着英国商人和家属,男女老少三千多口人漂泊海上,就是不低头。为了进一步逼迫义律就范,林则徐使出了更狠的一招——断绝淡水供应。没水喝,看你们英夷能扛多久。
道光十九年七月廿三日(1839年8月31日),林则徐向广州全体军民发出告示。告示中历数英国人贩卖鸦片、纵酒行凶的种种罪行;宣布清方已经断绝对英国人的全部生活供应,要求广东各地官兵切实执行;号召各地百姓组织起来,防止英国人强买或抢夺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特别提出“夷人上岸觅井汲水,应加拦阻,不准其饮用”。
林则徐断绝淡水供应这一条,就卡住了英国人的脖子。漂泊海上,没有淡水,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或控制水井,或水井中投毒,总之,凡是让洋人喝不上淡水的招数,能用的都用上了。咱们老百姓弄这些事情一向比较在行,洋人们终于受不了啦。
几千人没水喝,这可不是小事。义律知道硬扛不是办法,他决定去索要淡水。向谁要呢,当然是广州官方。
七月廿七日(9月4日),义律带领五只英船来到九龙。他派出一只小船投递禀书,要求供应淡水和生活必需品;同时,将一张告白书交给当地百姓,请求当地人不要在水里投毒。
义律想通过投递禀书,和广州方面商量商量,能不能多少给点水。但他的禀书没送出去,因为没有官员敢接收啊。
义律一行在九龙傻等了五个多小时,等到的只是广州官方的各种托词和推诿。义律终于发怒了,他气急败坏地扬言,到下午两点半,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的一切中国船只。
到了下午两点半,广州方面还是没有任何答复。
于是,开炮!
鸦片战争的第一炮打响了。
结果呢,结果说不清楚,因为说法太多,反正双方都说自家占了便宜,对方吃了大亏。
打完了咋办,坐下来谈啊。当然按照天朝律例,林则徐是不会和义律见面的,双方就在文字往来中讨价还价。
林则徐开出的条件是,要么签下甘结文书,交出打死林维禧的凶手,要么准许清军搜查来华商船上是否夹带鸦片。两种办法,请义律选择。
义律的回答是,我选后者。义律明确说:坚决不会签下甘结文书,也不会把参与斗殴的水手交给清政府野蛮的法律机构。至于搜查鸦片,这个可以,欢迎搜查。
欢迎搜查,这令林则徐有些哭笑不得。于是他给义律写信,耐心地普及大清式搜查的知识。首先,搜查的时间长短不确定,可能是半个时辰,也可能十天半个月。你们是来做生意的,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搜查的时间拖延太久,吃亏受损失的肯定是你们。其次,搜查中难免翻翻捡捡,手脚重点,毁坏东西在所难免。搜查是公务,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损坏商品,没人给你们赔偿,你们遭受了损失只能吃哑巴亏。所以,两相权衡,还是甘结、交凶更为划算,千万不能选择接受搜查这一条。
林则徐苦口婆心,替义律打算。可是义律并不领情,他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立场——坚决不会签字甘结,也不会交出纵酒打人的凶手,欢迎大清上船搜查。
其实义律是铁了心准备挑起战争,现在只是在等英国国内的决定而已。
4.无事挂白旗,开战挂红旗
由英国人索要淡水引起的九龙炮战还没处理结束,在广州穿鼻海域,炮声又响起了。这次开打,史称穿鼻海战。
穿鼻海战,事发突然,中英双方谁也没想到。它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擦枪走火。
道光十九年九月廿八日(1839年11月3日),英国商船“皇家萨克逊”号要去具结。不具结就不能做生意啊,来中国,就是为了赚钱嘛,具结就具结吧。
义律一看急了,怎么这么没组织没纪律呢,欠收拾啊!
于是,义律派兵船“窝拉疑”号和“华伦”号,阻拦“皇家萨克逊”号。“窝拉疑”号也不客气,对着“皇家萨克逊”就是一炮,威胁“皇家萨克逊”返回。
“皇家萨克逊”号没办法,只好认,乖乖地往回走了。按说事情应该就过去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率领水师船队巡逻,听见炮声就急忙前来查看。这个举动可把英船“窝拉疑”号吓着了,它立刻开炮。于是,穿鼻海战就打起来了。
英船“窝拉疑”号为什么急忙向大清水师开炮呢?因为关天培的船上挂着一面红旗,这红旗是水师提督出巡的仪仗。可这红色旗帜,在英国海军士兵的眼里,含义就截然不同。西方近代海军的规则是:无事挂白旗,开战挂红旗。清朝水师挂着红旗开过来了,这是宣战啊。
关天培的船挂着红旗赶过来,英国军舰一看,人家扑上来要开战。于是,英国军舰先下手为强,直接开炮了。
这一炮打出去,穿鼻海战就爆发啦。
虽然是一场擦枪走火的战争,但炮战的阵仗还是蛮大的。战后中英双方都说自己神勇无敌,大获全胜。但实际情况是,广东水师战船15艘被击沉,士兵伤296人,死亡329人。英军方面,只有一艘小巡洋舰轻微伤损,士兵2人受伤。
此战,关天培所率是广东水师的精锐,义律手下只不过是几艘护航的兵船,真正的英国海军舰队,此时正在赶往中国的路上。尽管如此,实力还是如此悬殊。大清水师的落后,已经显而易见了。
穿鼻海战之后,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阴云已笼罩在广州的上空。但是道光皇帝和林则徐却并不这样认为。
早在道光十九年三月(1839年4月)间,道光皇帝收到两江总督陶澍病危请辞的奏折,命林则徐改任两江总督。林则徐当时正忙于禁烟,不能赴任。对林则徐在广州纠缠不清的夷务,道光皇帝有些不高兴。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1839年12月),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即将英吉利贸易停止”,而且这个一向吝啬抠搜的皇上还大方地表示:断绝贸易就是损失一点小钱而已,“区区税银,何足道哉”。在道光皇帝的眼里,大清幅员辽阔,政务万端,小小广州一隅,几个黄毛蓝眼的英夷的事情有什么分量。
道光十九年腊月初一(1840年1月5日),林则徐还迟迟不能赴任两江总督。道光皇帝干脆改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并依例解除林则徐钦差大臣的差事,调任原两广总督邓廷桢为两江总督。道光皇帝看来,广州禁烟的事情已经基本结束,林则徐一直走不开只是善后未毕而已。
林则徐在广州虽然做了加固海防,建造炮台,招募水勇等准备,但在他的意识里,并不认为大规模的战争会来临。他先后给皇帝的奏折里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未奉该国主调遣,擅至粤洋游奕,虚张声势”“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小小英吉利岛国,弹丸之地,而且相隔万里重洋,它如何和我大清天朝上国开战?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总之,没事没事,能有多大的事啊。
5.历史的吊诡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之处,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也是充满矛盾的。譬如义律,他本是一个鸦片贸易的反对者。他在公文上曾经强调:输出鸦片来获取利润,是英国的耻辱。可在中国担任商务监督时,他却因为鸦片问题,成为挑起中英战争的鼓吹者。
义律曾多次向林则徐发出战争的威胁,但在林则徐的判断里,义律只是威胁而已。他们之间的文化隔膜,注定彼此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互相都不理解对方在说啥,想干什么。
当时清廷很多官员认为,洋人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否则就会消化不良,大便不通,最后活活憋死,统统毙命。林则徐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所以断绝贸易就成为他制胜的不二法门。
还有一种说法是,洋人膝盖不能打弯,倒地之后不容易爬起来。林则徐的说法略略进步一点点,他在给皇帝上呈的《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在林则徐的想象里,英国士兵都被绑成直腿棍棍,摔个狗吃屎就爬不起来。这种认识比洋人膝盖不能打弯略略进步一点,但根子上还是错误的。后来在交战中,大清的官员们才发现,人家英国人在陆上作战,不但跑得飞快,而且打得十分有章法。说人家不会打陆战,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
当英国军舰已经出现在离广州不远的洋面上时,林则徐依然坚信,万里之外的英国,不过是小小岛国,断然没有能力侵凌中国。出现在广州洋面上的军舰,不过是义律虚张声势,他们的目的还是为了武装走私鸦片。
穿鼻海战后,中英双方大大小小发生多次冲突。据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的说法,“由此至1840年6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开到,在9个多月的时间内,据林则徐奏折,广东沿海共发生战事7起”。加上前面的九龙海战和穿鼻海战,应该是大小冲突9起。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报告都是大获全胜。
林则徐的战报让道光皇帝兴奋不已。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廿八日(1840年1月2日),道光皇帝的谕旨到了林则徐的手中。道光的命令是:停止对英贸易,驱逐英国船只,不必取具甘结,不必强令交出人犯。总之,不和英国玩了。
道光皇帝的谕旨,让林则徐彻底犯了难。在林则徐的想法里,种种做法只是为了迫使义律具结,给大清一个承诺。有了承诺,中英通商便可继续进行。几个月来,所谓具结呀,交凶呀,搜查鸦片呀,都是为了在禁烟的前提下,恢复中英的正常贸易。可是,道光皇帝的一纸谕令,让林则徐的努力全部白费了。
道光十九年腊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也就是道光皇帝改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的那一天,林则徐只能遵从道光的旨意,宣布正式封闭黄埔港,完全断绝中英贸易。
港口一封,贸易一断,似乎立刻河清海晏,一派太平气象。而在英国方面,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后决定派遣一支舰队来中国。
1840年2月20日,英国政府任命海军少将乔治·懿律和现任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战争的准备已经做好,只等议会最后的授权。
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是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的堂兄。面对这两个Elliot,大清史书天才地将他们分别翻译成懿律和义律,以示区别。英国派一对堂兄弟来祸害中国,这还真是个有趣的巧合。
1840年4月,英国议会经过多日激烈的辩论,最后以271票赞成、26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对华用兵的决议案。
决议案一通过,英国就开始调兵遣将,组建英国对华远征军。英国远征军舰队分两路:一路由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从印度赶赴中国;另一路由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率领,从南非等地驶往中国。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下旬,英国对华远征军,也可以称为英国侵华军,全部在中国广州海域集结完毕。
大战一触即发,天朝上国的噩梦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