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1982年5月6日,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的谈话)
1982年5月6日,邓小平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进行了主题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谈话。
中国自粉碎“四人帮”之后,短短几年中,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定反响,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十分好奇和赞赏,利比里亚等多个国家来访中国,目的就是共同探讨、交流经济建设的经验。
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的经验,是对我国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深刻的总结。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作自力更生。”“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毛泽东的这些主张,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面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诫,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在建国初期,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曾予以中国很大帮助。然而赫鲁晓夫上台后,为和美国争霸,想控制、指挥中国,甚至不惜采取威胁手段,双方关系急剧恶化。在这一时期,美国也敌视中国。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二十几年里,中国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孤立状况。但是,中国人民硬是靠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并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经济建设路线。
邓小平讲道:“我们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绍的首要经验就是自力更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实行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孤立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国家在装备、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而且国内资金缺乏,不能在短时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必须正确引进国外的资金及科学技术,正确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在本次谈话中,邓小平说:“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在谈到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时,邓小平客观地指出:“中国对第三世界尽的力量还不多,这是因为中国地方虽大,但很穷,还有许多困难。”他进一步做出阐释,建国以后,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工业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很落后,所以,中国仍要继续一心一意搞建设,力争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在60年代初期,毛泽东曾说:“农业是基础。”邓小平在谈话中也强调要重视发展农业。为什么呢?邓小平指出,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农业是提供生活资料的主要部门,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农业满足本身需要之外,还能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时,才会有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事业,才能使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当一些生产部门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之后,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还是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我国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更加显著。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才能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工业原料、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否则,农业上不去,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也上不去,即使暂时上去了,最终也要下来。
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些,邓小平系统地进行了总结之后,主张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重视发展农业。
当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比较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二大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是完全正确的,这对于实现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对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加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利益直接、责任明确、方法简便等特点,保证了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特点,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认为,从我国的经验来看,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实行正确的政策,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必须把粮食生产抓得很紧很紧。针对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情况,邓小平建议重视利用山区、丘陵、草原、水面的丰富资源,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以此容纳更多劳动力,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本次谈话中,邓小平再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并鼓励农民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有效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因此,邓小平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重视农业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曲折。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都是由于脱离我国实际,没有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在指导方针上要求过急过高所造成的。急于求成必然会破坏积累和消费之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不但不能加快反而会延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根据这些客观事实,在谈话中涉及工业经济建设内容时,邓小平认为搞工业,规模也不要太大,可搞些中、小项目。他在谈话中指出:“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左’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现在要发展经济,还是要靠自力更生、量力而行这个原则。”
量力而行,必须从国情出发。当时,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呢?邓小平总结说:“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必须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由于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调整、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所以,邓小平认为:“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不会太快,每年只能增长百分之四、五,主要是打好基础。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将很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会更高些。”
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重视发展农业、搞工业规模不要太大、要立足于中国国情量力而行,这是邓小平在谈话中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的几个方面,给利比里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以极好的借鉴,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回顾,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