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帝王心机
一
史书上记载,大人物的出生,总是和普通人不同。比如朱元璋,据说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忽然满屋子泛起红光,邻居们都为此惊骇不已,以为他们家不小心失火了。这一点,料想没有多少人相信,却在《明史》和《明实录》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多少会感到一丝失望,因为这个娃长得实在有点丑。当然,好歹都得养活,即便家中已经非常贫困了。何况也有人说,这叫天生异相,将来是要做大人物的。
孩童时期的朱元璋,就已经显露出帝王之相。那时的他应该叫朱重八,是个衣不遮体的放牛娃,但已经表现出了带头大哥的气质。在与穷苦人家的孩子结伴玩游戏时,他总是扮演皇帝或者大将军的角色,再吩咐别的孩子拿着小木块当成“笏”,向自己跪拜。这个“笏”,就是大臣朝拜皇帝时使用的仪物。朱元璋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装模作样地当起了皇帝。
即便在游戏之外,小伙伴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听从朱元璋的差遣。他经常会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表现出老大的担当。据说有一次,一群孩子饿急了,就宰了地主家的一头小牛吃,大快朵颐之后,朱元璋告诉地主,大山裂开了个缝,小牛崽钻到缝里出不来了,他们赶忙上前,想将小牛拉出来,但结果只是留下一条尾巴。地主实地勘察时,发现牛尾巴正插在石头缝中,只能不了了之。
总之,朱元璋的智谋和担当,让那些和他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听从他的指挥。其中有几个人,终生追随朱元璋,帮助他建立了大明王朝。
此后,朱元璋颠沛流离,一度成为四处乞食的游方僧。再后来,他转投起义军,一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郭子兴那里,他混成乘龙快婿,羽翼渐丰,大杀四方,最终成功地兼并了其他各路豪强,成就了帝王之业。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从一个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小和尚,到威名远扬、坐拥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人生曲折多姿,充满神奇。关于他的成长经历、发迹过程,乃至出身和长相等等,都已成为历史谜团,吸引着后人作万般演绎,直至将其演绎为传说与神话。包括前面所说的几个故事,虽说根本谈不上什么真实性,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朱元璋的一生,境遇多变、角色多变、性格多变,但说到底,他是个出身于贫寒的农夫之家的平民子弟。只是因为身处于风云际会的特殊年代,他才成了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他的这一身份特征,注定了明帝国的走向会和以往的王朝有所不同。
成为帝王的朱元璋,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自己的万里江山。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与各色对手角斗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富有心机、狡诈多变。
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确保江山社稷一直在他们老朱家传承,朱元璋想尽了种种办法。其中最为关键的共有三条:其一,大肆杀戮功臣,防止他们危害政权的稳定;其二,废黜宰相之位,加强专制和集权统治;其三,重视内务情报的搜集,大力推行间谍手段,加强对臣民的监控。作为特务政治代名词的锦衣卫便由此而生,明朝两百多年的特务政治也就此拉开帷幕。锦衣卫借机上位,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皇帝的所见所闻,成为影响和干扰皇权运转的国器。
二
有人说锦衣卫的设置,植根于朱元璋多疑的本性。这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朱元璋本来能和兄弟们打成一片,但当了皇帝之后,身份和地位都改变太多,立刻就犯了疑心病,而且病得很重。由此开始,他大量使用间谍,派人悄悄侦察臣僚,使其一切言行举止都在他的监视之中,朝野内外充满了肃杀之气。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大量遭到屠杀,那些侥幸活命的人,整日提心吊胆。他们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帝,战战兢兢地服务于王朝,却随时都会有性命之虞。每天上朝之前,大臣们都要和家人做一次严肃而认真的告别,仿佛是人生的最后诀别一样,非常担心此生无法再见。
官员从出门上朝的那一刻起,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担惊受怕。如果当天晚上能平安归来,全家则欢天喜地。当官当到如此地步,可谓惶惶不可终日,正像是下雨天过独木桥——步步惊心。
面对这些已经胆战心惊的朝臣,朱元璋不肯有任何的放松,而是层层加码,继续实施严密的监控。
宋濂是一代大儒,学问好,做人也非常谨慎。对于这样一位名儒,朱元璋非常敬重,选定他为太子的老师。按理说,这肯定是令朱元璋百分之百放心的人物,但他还是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
有一天,宋濂与客人在一起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笑眯眯地问宋濂:“你昨天是不是喝酒了?”宋濂连忙答是。朱元璋接着又问:“你是和哪些人喝酒的?都吃了些什么呢?”宋濂如实地一一汇报,而且和特务打探来的情况完全吻合。朱元璋高兴地说道:“诚然,卿不朕欺。”情况确实如此,宋爱卿没有欺骗朕。
宋濂早已被吓得一身冷汗,他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监视,只能死心塌地地为老朱家服务。
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姓宋的官员,叫宋讷,担任国子监祭酒,培养了很多学生。有一天,一个学生给他敬茶时,不小心把茶具打碎了,令老宋有些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宋讷:“昨天你为什么生气啊?”宋讷心中暗惊,问道:“陛下何自知之?”陛下您从哪里知道的?只见朱元璋一招手,旁边的人随即拿来一幅画,画的正是宋讷当天生气的模样。
朱元璋不仅是对朝臣不放心,他对民众也不放心。随着侦察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建设一支能力突出、便于控制、忠诚贴心的侦察队伍,已经显得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