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交流的计算机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有和没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

没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也可能像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那样,具备外部界面。例如,松鼠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和一个鼻子,这些外部界面可以帮助它进行识别。它还有手、后腿和嘴,来满足行动的需要。所以,松鼠可以把一颗坚果埋起来,很长时间以后再挖出来吃掉。

套用一些术语,松鼠的语境能力很强,但是没有语言能力。注25如果我们把人造松鼠的认知看作语境,还需要让它的耳朵能够听懂语言,增加一个合成器来让它说话,为它提供计算能力,再设计一个能够指导它进行自然语言交流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现在人造松鼠还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们来简单概括一下语境能力的基本结构。我们之所以选择从语境层开始构建自然语言交流模型是因为:

2.1.1  这可以为首先建造语境能力提供支持

1. 语境层的结构也可以用于语言层。包括(i)概念类型和个例,(ii)用于输入和输出的外部界面,(iii)数据结构,(iv)算法,(v)推理。

2. 语境是普遍的——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语言而存在,但是所有语言都可以对同一个语境进行解释。

3. 在进化和儿童发育过程中,语境能力先出现。

语境能力的外部界面和没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的外部界面相呼应,如下图所示:

2.1.2  没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的外部界面

出于目前的需要,我们在很高的抽象程度上来处理这些界面,这样就可能明显看出识别和行动之间的区别。

外部界面分为不同模块,如视觉、听觉、位移、操纵等。这是下面2.2节主要讨论的内容。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识别过程中,外围认知(peripheral cognition)需要把来源于不同界面模块的异质数据转换成认知中心的同质编码。在行动过程中,外围认知又要把同质编码的认知中心命令转换成异质的依不同模块而变的各种外部行动步骤。注26

从没有语言功能的主体到有语言功能的主体这一步,可以视觉化为语境复制,复制结果应用于语言层。注27例如,现有的用于(i)语境识别和(ii)语境行动的界面可以在语言层重新分别用于(iii)符号识别与(iv)合成。

2.1.3  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的外部界面

语言(图的上层)和语境(图的下层)外部界面之间的区别来源于二者在释义上的差异。例如,我们看到树皮上有一些模糊的图案,但是并不能确定那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刻上去的一串字母,如“Caution,Tiger!”但是,当我们突然发现,这是用于交流的语言符号时,虽然原来的视觉输入没有改变,其释义却大大不同了,这样,我们就从语境层转移到了语言层。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