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萨曼王朝(874—999)是中亚地区存在时间最长的东伊朗语族伊斯兰王朝,其强盛时期疆界囊括了整个中亚地区,与中国新疆地区相邻。有关该王朝的历史,不见于中国史籍的任何记载,似乎双方从无交往。但是,在阿拉伯古文献中却有两处提到萨曼王朝与中国皇室通使和联姻之事。该王朝的历史扑朔迷离,长期笼罩在迷雾中。中国学者对该王朝的专题研究仅见于马雍的《萨曼王朝与中国的交往》一文(1983)。

萨曼王朝是中亚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较完整的政权体制。该王朝的政治体制,既继承了波斯萨珊朝政治传统,又融合了中亚当地土著政权和阿拉伯伊斯兰政权的许多特征,给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等提供了政治组织体制的样本,使自己成为中亚历史上承先启后的王朝,兼具绿洲型和农耕型封建社会的特色。政治的统一,既为塔吉克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又为中亚地区彻底摆脱阿拉伯帝国的控制创造了条件。国际中亚学界所注目的中亚地区两大历史进程,即伊斯兰化过程和突厥化过程,均发生于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中亚的奴隶王朝问题,也肇始于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中亚第一个奴隶王朝—伽色尼(哥疾宁)王朝就是由萨曼王朝的突厥奴隶建立起来的。

在经济上,萨曼王朝与东欧、西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贸易关系,与中国西北地区也有联系。该王朝的经济活动对伊斯兰世界以及东欧和伏尔加河流域以及东部的七河流域、天山地区也有一定影响。在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更为发达,一直延伸到波罗的海地区。萨曼王朝的税收和货币制度也很有特色。

萨曼王朝时期,还是中亚历史上的文化复兴时期。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传统的波斯文化得到“复兴”,许多阿拉伯文书籍在河中地区译成波斯文,伊斯兰文化在东部伊斯兰世界兴盛、繁荣。萨曼王朝境内出现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等,如诗人鲁达基(约860—941),哲学家和医学家伊本·西那(即阿维森纳,980—1037),哲学家纳斯尔·法拉比(约 870—950 )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布勒·马合木(10世纪后半叶)等,他们创造出灿烂的伊斯兰—波斯文化。

因此,研究萨曼王朝历史,一方面可拨开9—10世纪中亚扑朔迷离的历史浓雾,尽可能还其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有助于探讨绿洲型封建社会的运动规律和绿洲型封建制度模式,推动中亚突厥化运动和奴隶王朝的研究。

笔者是中亚史硕士,中西关系史博士,在本书中,从基本外文史料出发,逐步揭示了萨曼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层面,再现了9—10世纪中亚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探讨了绿洲型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本书富有创见地探讨了萨曼王朝的历史分期、政治制度及统治体系特点、商贸的发展、对外关系、伊斯兰化进程、突厥化进程诸问题,并对萨曼王朝兴衰史实、突厥人在萨曼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详加考辨。

本书属国家“八五”规划课题(“中亚史研究”),1995年10月通过课题鉴定。此后,作者又多次增补、修改,最终完成是书增订本。本书填补了国内中亚学研究的空白,并大大推进了中亚学界对萨曼王朝的研究。

2016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