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研究是2016年我国语言政策研究的第一大热点。本节从六个方面介绍相关研究情况: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规划,相关研究主要探讨提出语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性政策规划。第二,“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相关研究主要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需求,探讨满足相关需求的语言服务对策。第三,“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复杂的语言情况,培养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第四,“一带一路”上的汉语及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第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语言方略,相关研究涉及新疆、广西、云南等地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的语言规划。第六,“一带一路”话语建设及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外宣话语策略,兼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安全、国内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等问题。本节共收文42篇。

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规划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

实现“一带一路”构想,需要语言铺路搭桥。语言互通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发挥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普遍增强语言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各级领导层的语言意识;二是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着手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总体的语言规划,特别是语言人才培养规划;三是国家要组建“一带一路”语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实施,管理、监督实施规划内所定的各项任务,使语言为“一带一路”铺路搭桥的工程能落到实处。为真正落实语言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搭桥的任务,要加快培养通晓沿线沿路国家语言的各语种人才,为沿线沿路国家加快培养通晓汉语的人才,抓好商务汉语教学,加强语言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陆俭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2).

•“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本土意识和国际眼光

“本土意识”是个宽泛的说法,包括熟悉且珍爱中华文化、具有家国情怀和现代公民意识等;“国际眼光”就是既能从中国看世界、又能从世界看中国。研究世界的语言情势图和中国的语言情势图,目的有三:1.中国走向世界,需要哪些语言装备。2.研究一下世界上有哪些语言事情,中国能为之做点什么。3.汲取世界处理语言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解决好中国语言生活问题。

——李宇明.本土意识  国际眼光[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语言和文化是“一带一路”的通心工程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从长远来看,民心相通是最高层次、最有意义的相通,但也是最难的相通。其中,语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短期目标是交流、便利,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语言的人才库,包括专家和翻译人员等;中期目标是学习进步,学习是交流的高级层次,即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要发现语言和文化之美;长期目标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型崛起。国际社会的主流语言(通用语言)会从一个侧面展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就如同人民币国际化一样,汉语、中医药、中餐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要逐渐“走出去”,实现“国际化”。

——赵磊.语言和文化是“一带一路”的通心工程[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学家的使命

语言学家应意识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所要担当的重要使命。首先,对沿线国家语言国情的了解是迫切的课题。要在了解各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语言做出适当的战略性和策略性安排。其次,推动语言与文化的双向性交流。“一带一路”不是单向、强势地推行我们的文化和汉语,而是建立一种互利共赢、互相沟通的新的世界秩序,也可以说是和谐世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更多文化和语言的交流。第三,重视跨文化、跨语言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需要特定结构的人才,特别需要基于语言能力又有多方面知识才能的复合型专家,即实用型的人才;同时,也不能忽视战略性的需求,需要对国别、族别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研究能力和传播教学能力的专家,这是“一带一路”可持续推进的保障。这类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结构的搭建,需要语言学家尽到一己之力。

——刘丹青.“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学家的使命[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问题及对策

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学术层面上都尚需加强语言方面的考量。“一带一路”建设,软件是重要方面,软件建设是指对跨国间语言、文化、宗教、教育、制度、法律等的相互了解、理解、遵守与应用。语言是软件建设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软件建设内容的一部分,是发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做好“一带一路”语言建设,离不开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制定“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规划,要从七方面入手:其一,确定“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科学化、国际化、系统化、长期化基本原则;其二,确定“一带一路”核心区及其主要国家;其三,明确中国与“一带一路”核心区主要国家之间语言互联互通建设的内容;其四,梳理和分析“一带一路”核心区主要国家的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其五,调查和分析中国教育机构对“一带一路”核心区主要国家重要语言的教育状况;其六,整合和发展多维的语言政策研究机构和语言服务机构;其七,加强“一带一路”核心区主要国家重要语言的人才培养和培训。

——张治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6(4).

•“一带一路”语言规划服务

语言互通计划是各级政府响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规划和行动计划。基于资源观的语言规划应以资源的使用、开发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规划目标是实现语言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既包括与语言相关的社会目标,如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团体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语言强国,维护国家安全,发展语言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及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也包括语言文字自身目标,如了解语言国情、建设语言生态、提升交际效率和语言学习效率等。规划内容有很多方面,不同的规划重点不同。

语言调查既是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本身的内容之一。需要开展全域或区域语言国情调查,根据需要还可能需要调查沿线相关国家汉语(华语)教育及传播情况,沿线相关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以及我国与沿线相关国家语言使用比较研究等。语言人才的培养规划,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包括相关语种及人才数量、人才种类(包括纯外语人才、从事相关职业的外语人才、掌握相关外语的语言研究人才等)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此外,需要规划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互鉴。

政府规划主要是制定和完善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和相关举措,推动智库交流合作,建立语言互通联盟等。团体规划则根据不同服务对象提供语言产品研发、语言技能培训、语言服务平台建设等。

——魏晖.语言规划服务方兴未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5.

•语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

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可以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种类多,语言状况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视语言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特色明显,在区域内语言使用呈现共性特征。因此,我国语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双向的,既要学习沿线国家语言,也要抓住机遇推广汉语;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语言需求,调研如何满足语言需求;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建立相关数据库,科学研究语言政策变化规律,推动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科的发展;在了解和研究沿线国家语言状况、语言政策的同时,需要了解沿线国家对中国语言政策的态度、对中国语言战略的反应,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政策沟通和对接奠定基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密切配合。

——王辉.为“一带一路”铺设“语言之路”[N].社会科学报,2016/8/25.

•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研究

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必须改变“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状况。我们要有人去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这些沿线国家的语言。要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感兴趣的人去那儿留学、教学;要挑选一些志愿者,给他们资金支持,让他们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调查。

——胡建华.语言相通才能民心相通[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二、 “一带一路”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保障

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保障和先导工程。从语言功能视角看,语言至少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交际服务、通心服务、话语构建服务、资源服务、信息服务。语言服务应加快培养语言人才,创新服务方式,开发便用工具,加强规划引导,以便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服务。

——赵世举.语言服务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5.

•“一带一路”语言学术服务

从我国五大科研基金过去十年的立项情况看,还没有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好语言学学术准备。关注重点仍然偏向西方发达国家,内容上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大语种,而忽略语言生活和小语种研究。促进语言学术为“一带一路”服务,要从科研指南、立项导向和扶持力度上做出明确的、方向性的倾斜和引导:研究重心应由“向西方”往“向邻国”、“向利益攸关国家/地区”转变,研究范围应从“概而统之”向“分而化之”转变,研究内容应从“语言结构、语言知识”向“语言生活、语言政策”转变,研究目的应由外语学习的“学习型”向“输出型”转变,研究语种应由“英语独大”向多语种转变。

——苏新春.一带一路需要语言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对我国五大科研基金语言

规划类课题的思考[A].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问题和对策

根据语言产品(服务)的特性,“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可以分为两大类:对以语言产品消费为目的的“典型性”语言产品的消费;对并非或不完全以语言产品消费为目的的“伴随式”语言服务的消费。“典型性”语言产品的供给主体包括国家和语言产业所属的各类企业、提供语言服务的个体,“伴随式”语言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窗口服务行业从业者、居民个体等。

“典型性”语言产品(服务)的供给,在语言翻译产品(服务)和语言教育培训产品(服务)方面可采取的对策有:发展“互联网+语言服务”和基于云翻译技术的“语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多样化的服务;通过专业院校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高端语言翻译人才,通过语言培训机构,对大量的中外企业员工进行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生活交流需要的跨文化语言交际培训,协调好满足当前急需和建立长远规划的关系、单纯语言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国内与国外两个语言教育培训市场的关系。“伴随式”语言服务的供给对策包括根据服务对象语言消费需求对语言服务内容进行设定,在窗口行业内部及各行业间就语言服务进行统一设计等。

——李艳,高传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6(3).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互联网+语言服务”

“互联网+语言服务”新模式,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支持,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互联网+语言服务”旨在打造国家级语言服务战略平台,创建拥有中国核心技术的语言服务数据库,构建“语言服务互联网云平台”。“互联网+语言服务”将全世界的语言服务需求与语言处理串联起来,让全球每个角落每个时刻都能获得最精准的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云平台”的搭建、“语言服务APP”的研发使用,相比传统的语言资源开发效率更高,可以极大缩减语言资源研发费用。未来的语言服务根植于平等互利原则,每个个体都拥有服务别人的知识、才华和语言。每个人都是语言服务的中心,互联网、大数据将我们无形串联,语言服务新时代即将到来。

——张亮,孙秋香.“一带一路”“互联网+”与语言服务——由《汉语资源及其管理

与开发》所想[J].渤海大学学报,2016(1).

•构建“一带一路”的“互联网+语言服务”

构建“互联网+语言服务”体系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模式。将语言服务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以创新语言服务模式,拓宽语言服务外延,增强语言服务能力,丰富“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构想。加速“互联网+语言服务”创新驱动,在资源整合、空间拓展、技术跨界融合等方面可以促进语言服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促进“互联网+语言服务”创新融通,是“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是把中国打造成融通世界的枢纽和桥梁,构建“中国+”特色“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和基础保障。

根据“互联网+语言服务”发展的整体态势和我国语言服务现状,建议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强化国家语言文字及相关职能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及各级地方组织在语言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鼓励和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语言服务企业的跨领域学术合作;三是加强语言服务专门人才的培养。

——王宇波.构建“一带一路”的“互联网+语言服务”[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三、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未能双向思考语言人才培养问题;其二,缺乏非通用语专业布点顶层设计机制;其三,培养模式科学性不强,目标不够明确。这三个问题都具有全局性特点,影响到我国“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宏观布局和培养质量。

解决这三个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处理好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展与外语习得规律三要素的关系;二是双向考虑“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三是借鉴美国经验,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专业发展是极大的机遇,但不能盲目发展,要充分考虑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双方在语言战略上的互动性,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对口培养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需的语言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帮助被投资国培养汉语人才。

——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国家的语言人才需求

中亚国家主要存在四大语言需求:汉语需求,以俄语为导向的多语种需求,以专业外语复合型语言人才为导向的需求,以实干型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语言人才需求。据此,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亚国家的实施,要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加强俄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加强汉语人才培养;第二,加强以复合型专业语言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第三,加强以核心区优势为导向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包括地缘优势、跨境民族语言优势、语言类型优势;第四,加强以跨文化人际沟通能力为导向的语言人才培养。

——邢欣,梁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亚国家语言需求[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外语教育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疆的外语教育与使用面临着一些独特情况:第一,学习和掌握英语甚至俄语,并不能解决新疆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交往中的所有语言交流问题;第二,现有的教育政策下,新疆的英语人才相对过剩、小语种人才严重不足,甚至奇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新疆多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区域特性。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对新疆地区外语教育的需求,新疆外语教育政策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1.成立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规范指导外语教育教学;2.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的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课程标准,并据以编制少数民族适用的教材、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3.改变目前新疆英语教育独大的教育格局,变英语独大为英语和小语种教育并重互补,扩大外语教学语种数量,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开设与新疆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的周边国家小语种课程;4.制定实施有利于推广小语种学习的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疆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大量增加实用外语小语种,实行区域性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优化外语教育结构,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蔡志全,赵红霞.“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外语教育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力资源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提供保障和支持。语言文化问题是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就“一带一路”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说,其集体能力集合呈现一种金字塔形。语言文化能力的第一个层次,即金字塔的底边,是语言的交流沟通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三个层次,也即金字塔的顶层,是在对语言、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多个方面,把握世界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提供重大决策基础参考规划的能力。以上三个层次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化能力的人才金字塔。语言文化能力人才金字塔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房永青,张爱东.“一带一路”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语言文化能力金字塔[J].

中国语言战略,2016(2).

•“一带一路”建设呼唤“双通”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培养“双通”人才。所谓“双通”人才,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国外语言,深刻了解国外社会文化、风土人情,能顺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周庆生.“一带一路”建设呼唤“双通”人才[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尽快培养储备“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人才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尽快培养各种懂得语言,熟悉宗教信仰,熟悉风土人情,了解生活习惯,甚至可以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常生活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会当地语言,还要懂得当地的各种习俗,换句话说就是要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渗透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去,先交朋友,后做生意。建议成立“‘一带一路’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用文化作为入手点,从历史、宗教、生活习俗、法律、法务、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培训,还要让这些学院的师生尽早到沿线国生活、实习、实践,学习交朋友,融入当地生活,为国家储备大量的公关、外交人才,这样才能慢慢形成真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经济的世界放射性效果。

——陈平.尽快培养储备“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人才[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下的语言教育规划

中国语言教育目前面临一语独大、质量参差、弊端交织的严峻现实,科学规划语言教育刻不容缓。我国语言教育规划应以人才为纽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坚持语言选择的多元化、语言教育的实用化、语言人才的精英化。落实语言教育规划,要破除“一语独大”格局,实现语言教育的多样化;要采用社区语言教育新模式,提高语言教育的效率与质量;要准确定位语言教育的目标和层次,挖掘和提升人的语言潜能和能力。

——邵朝阳,徐扬.“一带一路”下中国语言教育发展战略之思考[J].

中国语言战略,2016(1).

•从“一带一路”语言需求看非专业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互通”,语言相通是实现各种互通的先决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外语教育尤其是非专业外语教育,提高国民外语能力,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在非专业外语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教材建设薄弱,教材品种单一,语音教学素材少,文字教学方法单一;二是学科基础支持不够;三是教育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因此,我国的外语教育必须改革和不断完善。

——李佳.从“一带一路”语言需求看非专业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跨界民族与“一带一路”人才储备

跨界民族是推进“一带一路”地缘合作的潜在优势存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界民族成员可以凭借自身特点将自身优势存量充分释放,满足五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包括知己知彼的政策沟通人才需求、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需求、熟稔沿线国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深谙宗教社会的人才需求、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进而,在凝聚共识和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相对平衡与合理匹配。建设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储备库,跨界民族理应被纳入考虑。

——吴月刚,李辉.跨界民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需求与供给[N].

中国民族报,2016/2/26.

•“一带一路”俄语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存在非通用语种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教育薄弱、语言人才奇缺、语言服务滞后等诸多问题。俄语在中亚地区广泛使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俄语人才储备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大幅减少,俄语教育资源不足,俄语生态堪忧。我国有不少培养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高校,但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疆地区极其缺乏这样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空间分配的失衡。我国的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具有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域优势,也有俄语教学传统,更是俄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但开设俄语的学校普遍减少,不能满足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俄语教育政策,合理分配俄语教育资源,把上述省区建成布局合理、发展科学的俄语重点发展区。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把俄语教育的发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同时,相比英语,俄语是小语种,不要盲目培养,以免造成资源浪费、人才过剩,影响就业,最终导致该语言生态系统的失衡。

——胡家英,刘丹.浅析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俄语语言生态系统的多维平衡性[J].

西伯利亚研究,2016(4).

•“一带一路”阿拉伯语人才培养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中国阿拉伯语教学自古有之,历经“回回国子监”“经堂教育”以及现代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教育等阶段,一直在不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需要更多的阿拉伯语人才和阿拉伯语应用服务。但目前,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因此建议采取六方面措施:

一是加强需求调研和专业宣传;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和专业建设;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五是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六是鼓励回族学生学习阿拉伯语。

——汪亚云.中国阿拉伯语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思考[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四、 “一带一路”上的汉语及中华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

古丝绸之路的汉语传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经历了“驿站式”“宗教伴随式”“文化吸引式”“贸易拉动式”等不同时期的不同传播方式。这也反映出语言传播有不同的拉动因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现实机遇,赋予汉语国际传播以新动力、新内涵和新路径。但当前孔子学院的战略布局缺少战略性规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格局不相匹配。孔子学院应该根据“一带一路”贸易的重点区域进行战略布局,通过贸易与产业合作拉动语言传播,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及产业发展,通过“借力”与“助力”形成汉语国际传播的良性循环。

——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

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不断带动沿线国家的汉语需求,这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共有131所孔子学院和62个孔子课堂;截至2014年年底,未开设孔子学院的沿线国家有14个,包括文莱、东帝汶、土库曼斯坦、不丹、马尔代夫、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也门、伊拉克、叙利亚、波黑、缅甸。“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覆盖面不广,大多未进入正轨教育体系;重要媒体关注度不够;公派师资的外语背景单一;沿线一些国家设置政治障碍。为此建议: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增强国家互信;加强宣传和舆情监测,树立良好形象;加快孔子学院/课题布局,建设汉语传播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使用当地语言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刘永厚,蔡坚,张欢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现状及发展对策[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孔子学院在民心相通中的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孔子学院将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语言教育、文化教育去与沿线国家进行心灵沟通。应有效避免因为发展过快而导致的外界关于中国文化“侵略”的质疑,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调整孔子学院的推广方案,弱化官方推广色彩。应尽量与当地的汉学院或者中文系结合,应选择所在国容易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去推广。同时,要积极吸收亚洲邻国在推广语言工作中的做法与经验。

——黄日涵.孔子学院在民心相通中的作用[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较为单一;汉语传播的途径和渠道较为单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未形成合力。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动机主要是以就业为目的,中资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亚国家的“汉语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地域与语言优势、双语教育优势和基础科研优势。

在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建议采取三方面对策:其一,加强高层次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汉语通识性人才,培养对中国国情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培养能够用汉语进行教学、翻译的师资人才、翻译人才;其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普及型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其三,形成具有核心区特色的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与中亚国家合作办学、联合中资企业办学的核心区高校“走出去”的办学模式、口岸短期商贸汉语培训、搭建以商贸汉语为核心的课程培训平台等。

——邢欣,李琰,郭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空间。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由单纯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转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服务于语言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汉语传播人才。第二,外语课程应适时增设或调整,增设“一带一路”社会文化、文学课程及商务类课程。第三,实践环节方面,通过合作办学、整合资源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通过众创空间等构建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创业。

——许艳平.“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地方

本科院校为例[A].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

语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传播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重视语言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应注意四点:双向交流,文明互鉴;包容文化多样,促进文化融通;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拉动中国文化需求;助力五通建设,促进民心相通。

——王辉.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16/12/25.

•“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下的文化传播体系构建

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当属跨文化教育,国外的文化传播与推广主要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目前还没有形成关于文化的统一纲领,文化教材内容的编写常囿于两种状态:以偏概全,主要介绍中国的新年、京剧、包饺子等传统风俗项目,把风俗习惯、艺术知识当作文化的全部;抑或纵横古今,不分精华与糟粕,一切皆为文化,泛泛列举。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形成有纲有领的对外传播文化体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有必要以“遥远”而又“客观”的目光反观自身,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遵循文化的特性,思考文化传播的内容,构建面向国际推广与传播的中国文化体系。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间应该是平等的。“文化互动”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动态过程,是基于相关文化的调适和反馈而连续运作的过程,也是“正常无限延续的过程”。只有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传播文化,才能具有持续性和长远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走向现代化,不仅使物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神世界、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关注当下,在文化的变化与互动中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性。关于文化内容的传播,我们可以建构两个基本框架:一是古代经典文化系列,一是当代国情文化与生活文化系列。

——汪灵灵.“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J].人民论坛,2016(28).

•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意识

“一带一路”语言研究,需要在中华思想文化及其传播推广的大背景下展开。在讲中华思想文化的时候,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中华民族是由几十个民族构成的,汉族只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华民族的构成的多元性,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而不仅仅是汉文化。无论对中华文化传播还是对学术研究来说,中华文化多元性意识是必要和重要的。

——李兵.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意识[J].

“‘一带一路’语言问题”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五、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语言方略

•“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

新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主要涉及双语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以及语言安全等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疆应依托现有优势,做好三方面对接,即:对内双语政策与对外语言传播政策的对接,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和跨境语言人才培养政策的对接,国家语言安全战略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对接。

“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发展战略构建应包括五方面内容:其一,面向沿线国家内外并举的语言发展战略;其二,对外语言传播策略;其三,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与保护策略;其四,语言文化冲突消解战略;其五,“互联网+”模式下的“语言公共服务+语言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在“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构建中,应注意语言文化传播绝非单向度地传播,而是双向地合作与交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要探索合理的路径。

——邢欣,邓新.“一带一路”核心区语言战略构建[J].双语教育研究,2016(1).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为新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对新疆的语言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新疆的语言状况看,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需要采取应对措施,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第一,改善语言教育,培养多样化语言人才。应发挥少数民族语言优势,加强相关语言教学;应充分利用跨境民族和跨境语言的优势;应调整语种结构,优化语言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应构建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模式,培养多样化的语言人才。第二,建设多语种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语言服务。第三,利用地缘优势,加大丝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推广。

——尹桂丽.“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一带一路”建设与喀什地区语言人才培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重视语言规划,注重培养语言人才。喀什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语言人才培养,特别是双语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势。依托语言人才这一纽带,将语言教育规划与“一带一路”框架协同起来实施,明确了语言教育规划的操作方向,对于解决我国新疆地区语言教育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及当前的语言需求,喀什地区今后的对内语言人才培养应以语言选择的多元化、语言教育的实用化、语言人才的层次化为目标,优化传统校内模式,逐步建立国外协作培养模式,探索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利用跨境语言人才模式,开发普及“互联网+”教育模式。

——刘秀明,薛玉萍.“一带一路”建设与喀什地区语言人才培养构想[J].

双语教育研究,2016(2).

•“一带一路”视野下广西语言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

从“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的需求看,广西语言资源具有三方面价值。其一,沟通交际价值,广西语言众多,各种语言、方言、土语交相混杂,形成了复杂的使用局面,这些语言在各自的使用领域里都有着各自的沟通交流价值;其二,政治价值,具体包括群体识别价值、民族认同价值和华人华侨身份认同价值;其三,经济价值,具体包括语言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语言本身产生的巨大红利。

普通话的普及、畅通的语言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可能,为外部资金的注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广西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为东盟各国进行语言交流打下了基础,语言的交流互动,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带动广西经济的发展。广西民族众多,语言各异,以此为载体的文化形式也纷繁多样,开发潜力大。开发利用各种语言资源的广播电视节目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政府、学界及社会各界应加强配合,多维度地对广西语言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具体工作包括:对语言资源监测和调查;制定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广西地方语言规划;利用地理优势,大力推动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对语言产业发展做出规划,给予政策支持。

——黄南津,陈菊香.“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广西语言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云南区域性语言服务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的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现代服务业、轻工业、农业、能源等领域合作,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合作。要实现上述目标,语言学界主要应该提供三类服务:一是语言翻译;二是东南亚南亚中国语言研究;三是对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进行舆情监测。目前云南在上述三方面的区域性语言服务均存在不足,为此建议:增加小语种数量,提高小语种质量;绘制境外中国语言地图,调查中国语言认同度;重视境外舆情监测;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加强协同创新。

——李德鹏.“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性语言服务——以云南省为例[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云南关键语言选择

关键语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层级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云南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有必要研究和制定对云南边疆安全、跨境贸易、高等教育等领域比较重要的关键语言政策。

综合考量区域性(次区域)组织、主要贸易伙伴、邻国、东南亚和南亚华人人口等因素,云南的关键语言可分为两个层级:一级关键语言有马来语或印尼语、印地语或乌尔都语、英语等;二级关键语言有泰语、老挝语、缅语、越南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高棉语和孟加拉语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的关键语言教育政策可从五方面进行改革:其一,成立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智库,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其二,转变目前“英语独大”的外语教育格局,推动英语和非英语语种教育并重互补;其三,制定实施有利于推广关键非英语语种学习的激励政策;其四,不断创新有利于提升非英语语种人才质量的培养模式;其五,加大云南关键语种的教学研究力度与资金投入。

——余江英.试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云南关键语言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2016(A2).

六、 “一带一路”话语建设及其他

•“一带一路”需要合适的话语体系注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但我们关于“一带一路”的某些不尽恰当的话语表达也引起了一些误解和抵触。当前“一带一路”的话语表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话语基调居高临下,有些解读片面强调中国自我的动因和需求,或者一味强调对他人的帮助,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二,关键词语没有考虑其他国家受众的感受,忽视文化差异,火药味浓,让人生畏。

“一带一路”建设是相关国家合作共赢的大好事。做好“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构建合适的话语体系,发出合适的声音,让他人能听得明白,听得悦耳,听得放心,正确理解我们的善意。因此建议:

第一,校准话语基调,按照中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构建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为主旨的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第二,系统整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词语,在充分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政治生态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选词语,调整不合适表达,尤其对涉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的表述,要选好词句,明确阐释其内涵,避免歧义和误解,以求最佳表达效果。第三,组织不同领域专家,专门研究涉及“一带一路”关键词语的外文翻译问题,确定相关重要语种的对译形式,对外发布,引导社会规范使用,也为相关国家提供翻译样本,以免误译误用,为国际上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理念创造条件。第四,增强“一带一路”话语权意识,针对国际上有关话语反馈,进行及时、灵活、有效的应对,争取主动,避免被动,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和人文环境。

——赫琳.“一带一路”需要合适的话语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5/12/16.

•“一带一路”语境下的话语策略

宏观语言博弈是一种语言运用方略,具体体现为以语用能力为基础、基于语境的话语策略。“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中国与国际社会(尤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话交流,从而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重要语境。“一带一路”也是当前政治、经济叙事的重要语境。政治经济叙事的重要方式之一即为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之上的宏观语言博弈。这一宏观语言博弈的基本策略可简单概括为:适用历史符号,积极适应和建构语境;充分激活语义张力,综合平衡各方接受心理;有效开展对话沟通。在对话中说服,说服中对话;在合作中共赢,共赢中发展。

——张春泉.“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宏观语言博弈[A].

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策略

语言安全是服务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安全问题主要由语言本身及其使用中的问题和语言外部相关的社会因素构成,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和多源性四类。内源性问题主要是指“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国内各地区的语言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事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语言资源、语言服务和语言能力等领域,主要体现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外语资源问题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语言资源问题。外源性语言问题主要发生在“一带一路”国外沿线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语言障碍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利益、语言能力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短板”和语言文化风险严重制约海外企业生存和发展等。双源性语言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我国边疆区域(特别是民族自治地区)与周边国家,问题主体往往是双重的,甚至是内外联动的,应对往往有两难性质,且治理方式复杂。多源性语言安全问题是指语言问题的发生源和问题属性不确定,具有交互性和复杂性,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语言问题、网络与语言信息技术安全问题以及舆情和话语权问题。

解决内源性问题,应加强丝路语言安全规划研究;解决外源性问题,需启动跨文化语言安全战略研究;针对双源性问题,应探索边疆语言安全治理能力建设;针对多源性问题,需建立语言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沈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安全战略[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国际语言环境是现代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映照,是彰显一个城市的包容度、文明度和开放度的重要指标。国际语言环境是指市民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沿线中心城市主要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从整体上看,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处于基本和谐状态,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语言规划视角看,“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有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探索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提高市民外语交际能力及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三是加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四是规范双语公共标识语体系,五是创新重点行业国际化运营模式,六是构建多功能外语咨询服务系统。

——闫丽俐.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