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规范理论与方略
本节介绍的研究内容涉及语言规范的理念、原则、方略等,是语言规范政策维度上的综合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研究。分现代汉语规范化、语言规范观、语言规范实施三个专题,共收文13篇。其中,现代汉语的语体规划问题备受关注。
一、 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主要包括规范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和推广普通话,汉字改革和汉字规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进和实现汉语文的信息处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经验:第一,现代汉语规范化与历史上的雅言、通语以及官话等汉语共同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包含了更多否定传统、主张革新的内容;第二,现代汉语规范化主要是规范汉字而非规范汉语,这与汉语特殊书写形式——汉字和书面汉语有关;第三,现代汉语的规范之所以进展缓慢,是受制于现代汉语本身的创新特点,即汉语的西化或欧化倾向,因此目前还不能提出现代汉语本体(主要是词汇和语法)规范的成熟方案。
——黄行.中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J].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16(2).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的国家。春秋时代的通用语是“雅言”,南北朝时期是“汉儿言语”,明清时期是“官话”。从先秦直至明清,作为正式的书面语,主要都使用文言文。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是书面语的发展趋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在口语的基础上加之以“文”,用这样的书面语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也才能传之久远。这是关系到语言政策和导向的大问题,需要提出来引起注意。至于怎样提高,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
其次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比较。白话文作为正式的书面语言来使用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至今才一百年。不能简单地拿今天的白话作品和文言文的经典名篇做比较,从而认为白话文不如文言文。但白话文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包括学习文言文写作的意境和技巧,吸取文言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也是应当注意的。
——蒋绍愚.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和现状[J].
“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4).
•汉民族共同语的原理和发展方向
“五四”前,纵贯两千年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是文言文。从语言学的语体语法理论上看,“五四运动”消灭了文言文,实际等于消灭了汉语的正式语体。语体理论告诉我们:说话、写文章必须和口语拉开距离才能构成正式的语体。所以,白话文必须和口语拉开距离才能正式化,才能取代文言文。
今后汉语的共同语的发展和引导,不能只从传统的“书面语正式体是否贴近口语语体”的角度来评价其“好坏”。从语言的语体机制上说,“离开口语多远才能和口语拉开距离”,“离开口语多远才能形成正式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应当以这一机制为原则,来评价书面语的“正式度”和“适用度”。研究先行,政策的制定要参考和根据研究的结果。换言之,“与口语拉开多大距离”才能形成和满足“多大程度的正式体”,这才是当前语体语法的研究对象,也是当前“语言战略”不能忽视的学理根据。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分辨,不能再用感觉来判断正误,而要用学理的根据来分析和回答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价值判断。书面语拉开和口语的距离要有原则的根据,以“耳听能懂”为原则。
白话文、正式体事关国民的语文教育。本族语的语文教育应该以正式体的教学为目标,依次到达庄典体的高度(口语体只是获得正式和庄典两体的工具);对外汉语的教学应该以口语的教学为基础,依次达到正式体习得的水平(庄典体可以不教)。毫无疑问,语体教学是关系到民族语文水平、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导向的大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庄典体就是《诗经》里面的“颂”体,是以“敬畏”心态对故去的领袖、先烈、先祖及其神灵表示崇高敬意时所使用的语体表达。由于近来社会上敬畏感的淡漠,庄典体的语感也颇难体会和实践。正因如此,它可以作为当今敬畏心理和道德信仰培养的语文手段。共同语反映出的“语体语法”的社会意义,很重要。
——冯胜利.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原理和发展方向[J].
“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4).
•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向是言文一致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拉近和缩短与国民大众间的距离。反映在语言上也就是从言文分离走向言文一体。清末民初,“官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已经确立。民国初年提倡“开民智”、设学堂,学堂的白话教科书、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大量出现的长篇白话通俗小说,使大众通俗白话语体越来越受关注。这种文白消长之过程,对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文化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促进了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方向,助推了通俗的、言文一致的、普遍流行的大众书面语形式的建立。事实证明,这也是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向。
——张美兰.言文合一与大众通俗白话语体的形成[J].
“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4).
•语体词汇的扩散与共同语的发展
历史上,无论是“雅言”还是“官话”,都在某一段时期担当过“共同语”的角色。究其形成的原因,有语言外部的,如政治、经济、移民、文化等;也有语言内部的,如语言接触、语言习得、语体、文字等因素。语体词汇的扩散对共同语形成和演变有一定的影响。词语在不同语体间扩散或者说渗透的现象,对于观察今天普通话的发展,制定当下的语言政策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通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所谓的“网络语言”“短信语言”应当看作什么语体?一些以前被认为是非正式口语体的词如“爽”“粉丝”等正在进入一些正式语体,这些词语是否应该纳入共同语的词库?是否应该出现在汉语教材里面?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穆涌.语体词汇的扩散与共同语的发展[J].
“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4).
•实现语言交际的功能是民族共同语发展的方向
今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应朝什么方向发展,首先需要认识目前汉民族语言的存在状态。汉民族共同语在不同的场合又被称为国家“通用语”“普通话”“汉语”“国语”“华语”等,这些称谓也反映出汉民族共同语所负载功能和价值属性的多样性。目前汉民族共同语所处的环境比以往各个历史朝代更加丰富多样。文白异读现象说明不同语音层次伴随着不同语言系统整合成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此外,言语社区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特别是被称为“自媒体时代全面语言狂欢”的网络语言泛滥等问题。
从语言内部发展普遍规律来看,目前世界上自源国家通用语共有75种。“北京官话”之所以成为中国通行的标准口语,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是帝国治理以及强化文化认同的需要;第二是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第三个因素是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流动。
要实现“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离不开语言规范。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规范,尤其要重视语体问题。首先,民族共同语是语言规范的重要对象,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最优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规范的方向是摆脱脏俗而趋于典雅。其次,语言规范包括语言净化问题,诗书礼义社会,常说“不读诗,无以言”。脏俗语言为语言规范所不容,其发展的自然趋势必然是逐步消亡。因此,应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体等角度规范我们的汉民族共同语,以更好实现其语言交际的功能。总之,今后的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和口语)应朝更有利于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方向发展,这是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和外部规划的双重作用的结果。
——张文.实现语言交际的功能是民族共同语发展的方向[J].
“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4).
•语体规划和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
语体是一种由交际中说话人和受话人之社会关系驱动而选择的语言体式。一个语体库藏存在缺陷的,会出现某些社会关系没有语言体式可选择的情形,这一情形如果对语言生活造成了严重制约,那么就应该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划新的语言体式。
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语体规划的动因。言文一致运动包括清末语体改良运动、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写话运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在其背后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在言文一致运动获得成功之前,文白语体恰是阻隔在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语言屏障。在这种情况下,语体规划首要关注的就是文白这个宏观语体问题。
在言文一致运动成功之后,读写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能力。当代汉语的语体规划已经从宏观规划时期进入了领域语体规划时期,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是要为某些“雅”的领域重新构建汉语的典雅语体。言文一致将是汉语长期遵守的原则,但典雅语体的缺失也是当代汉语语体规划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
——徐欣路.谈语体规划和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2).
•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语言是否“欧化”,是区别“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条重要标准。“欧化”在近代汉语中是个别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普遍现象。
现代汉语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语法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欧化”现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外国语法进入白话文本;外国词汇进入白话文本;外国语言习惯进入白话文本;复音词取代单音词,成为句子的主要叙述单元,句子的音节、节奏发生了变化;在罗马字母注音方式或其他字母注音方式影响下,试图用字母取代中国传统的文字,改变汉语原有的文字符号;标点符号等西方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进入中国语言的语句表达;外国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进入白话文本。
“欧化”的出现与西方传教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文最早的“欧化”源自西方传教士。大量发行的教会出版物,尤其是《圣经》的官话译本,是“欧化”白话文本的典范,推动了晚清和“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发展,也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形成。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首先是由西方传教士推动的,他们首先在母语和本国文学的启发下,产生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最初的语言文学实践。
——袁进.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J].语言战略研究,2016(4).
二、 语言规范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规范观的演进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语言规范观由静态发展为动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学者们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主要持静态的观点,其中以纯洁观,即不要出现不规范语言现象的观念为代表。其目的是树立语言应用的典范,以此来对语言生活“匡谬正俗”。但是这一时期语言规范化工作仅限于匡谬正俗,在现代汉语规范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评议失误现象或规范性错误。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系统功能语法、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引进,一些学者开始注意语言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并逐渐从动态角度考虑语言规范问题。90年代以后,语言的动态观成为人们对语言本质的主导认识。不同的人对于动态规范的见解不同,目前主要有七种观点: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层次观、区分语言规范和言语规范、重视语用价值和交际值、服务观、调节观和选择观。
在动态观的指导下,学者们对于如何做好语言规范化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有的提倡对新的语言成分多一点宽容,语言规范化工作要根据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有的基于语言的潜显理论,提出语言规范化的预测观;有的提出在语言规范化过程中实行语言控制;有的强调语言规范工作要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有的则认为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
——梁永红.建国以来我国语言规范观的演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6(6).
•全社会都应关注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就没有国家的尊严,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同时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不是小事。《语言与国家》提到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早发现、早治疗”还是必须的。如汉语和外语混用现象、杂交现象;新造词语现象,有些词语是为了“立异”而故意“标新”;乱造词现象,存在“重复造词”和过分的“简缩造词”;特殊文体现象,“咆哮体”等特殊语句甚至进入了正式文本中。必须在学校教学中要求青少年“好好说话”,也要在媒体宣传上限制这种卖弄。
《语言与国家》的缺憾在于,没有专章讨论“汉字”,很少提及汉字问题。比如要不要学习汉字的繁体字问题、汉语中要不要使用外文字母词问题、词典收词的“詈语的非詈化”问题。
——沈阳.全社会都应关注语言文字规范问题[J].中国语言战略,2016(1).
•语言生态视角下的语言规范
历史发展表明,聚合多种因素构成的语言生态,得到和谐协调,就能激发语言的活力,充分发挥语言沟通的功能,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倘若语言环境失调,甚至受到不当污染,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或误判,以致伤害互信,导致冲突。
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外来文化影响的加大,使得当今的语言生态呈现出变化多、更替快的态势。近些年来也出现不少生造和怪诞的词汇,尤其是娱乐至上和互联网上任性思潮的抬头,更加重了语言生态的乱象。这些乱象主要有:语言异化蔓延无阻,网络语言超速扩散,滥用英文字母词,怪诞的文体受追捧,恶搞书名成时尚。
语言生态的乱象带来的危害不只是影响说、听、看之间的交流,还会助长某些人利用不当语言进行宣泄,伤害社会互信以及道德文明建设。为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影视、出版等主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有堵有疏,疏堵结合,加强引导和监管。报刊等传统媒体,必须带头使用文明和规范的语言,抵制市场经济和网络发展可能带给语言生态的负面影响,努力做净化语言生态、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李景端.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J].语言战略研究,2016(6).
三、 语言规范实施
•基于计算方法的语言规范效力检测
语言规范实施效力的检测和反馈是语言规划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以异形词整理工作为对象,从具体词形使用趋势变化、推荐词形整体使用情况和具体推荐词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异形词整理进行规范效力考察,结果表明,《异形词整理表》在报纸语言中得到了良好的执行,规范实施效果显著,起到了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效率、减少学习负担的作用。
据此,可以归纳适用于计算方法分析的语言规范所应具备的几类特征。第一,规范对象可以形式化为符号或符号序列的,适合使用计算方法进行检测;第二,规范对象的处理不应超出相应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适应范围;第三,语言变项间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第四,历时语料库的时间或领域对规范内容有较好覆盖。此外,对语言单位的规范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也需要把握时机。规范标准所支持的变项占据优势地位的时期可以视作人工干预期,这个阶段的人工规范容易取得较好效果。
——饶高琦.基于计算方法的语言规范效力检测初探——以异形词整理
工作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 2016(6).
•编校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作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场域,编辑出版界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受益者,也是引领与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榜样与标杆。在社会语言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编校群体同样承受着因规范化不足导致的诸多困惑与困扰,具体表现为:规范标准政出多门,多处细节互相矛盾,令编校无所适从;规范出台过于匆促,修改过于频密,人为加重编校负担;个别规范标准界定模糊、缺位或表述存在问题;新出台规范标准目前存在社会认同度低、语言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编辑出版界应以建设性态度解决问题,尤其是进行制度性建设。首先,编校群体应强化对语言文字规范化重要性与复杂性的认识,树立动态的、科学的规范观;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语言学界与编校一线队伍应加强沟通,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最后,探讨建立编辑校对语言学,编校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迫切期待语言学界与编校人员通力合作、深入研究。
——张国功.试论编校群体的语言文字规范之惑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