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规划三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1】


现代语言规划十分关注的三个概念是语言意识、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语言意识也称语言意识形态,是指社会对语言的认识和态度,是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语言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语言政策,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实践。在当今社会的语言意识中,必须意识到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从而在制定语言政策时自觉进行经济学的考量,并制定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语言作用的政策。

一 语言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且在某些领域,语言和语言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能力与劳动能力总体上呈正相关。比如:1.由于各种病理原因而失去语言能力的人,如失语症患者、聋哑人等,是劳动水平相对较低、适应性较差的弱劳动力。2.文盲只有口语能力,没有书面语能力,在脑力劳动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时代,文盲已经成为质量较低的劳动力,很多经济活动都无缘参与。3.人的语种能力总体上看与收入相关,具有单语能力的人,与具有双语能力、三语能力的人相比,其经济收入总体上要低。

在一些特殊的劳动阶层和经济领域,语言能力的地位会更加重要。比如工程设计、广告策划、劳动管理等,文盲等没有书面语言能力者,是无法承担的;语言艺术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游、导购、公司售后服务人员等,都需要较高的语言能力;同声传译、国际组织雇员等工作领域,与单语人无缘。

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社会分工较粗的时代,对劳动者的语言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到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分工急剧加细,脑力劳动的比重急剧加大,跨地区、跨国家的经济活动急剧增多,劳动者培养的时间越来越长,语言能力在劳动力构成中的比重也急剧增大。在每年大学毕业季的用人单位的招人要求中,虽不见得出现语言能力的字眼,但是仔细分析,关于语言能力的要求其实成了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因素。语言能力在今天已经成为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门和劳动培训机构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其次,经济活动需要通过语言来组织进行。语言是信息最为重要的载体,人类的生活须臾离不开语言,离开语言社会就将崩溃;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经济活动需要通过语言才能组织起来。正因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语言学家都比较重视经济学术语的规范,重视经济学文本的修辞,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活动中语言使用的得体与效率,当然也试图利用经济学规律来解释语言现象。

再次,语言和语言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领域,语言及其知识甚至具有“生产资料”的性质。比如语言教育活动,语言知识、语言教育方法是教师的资本,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训练,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并内化出语言能力。语言教育活动还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和评估系统,例如语言教学设施、教科书、工具书、各种录放语言的设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考试活动及有关证书等,这些保障和评估系统,都涉及语言教育的经济问题。当然,语言教育有事业和产业之分,语言教育事业需要成本投入,涉及经济问题;语言教育产业则主要是经济活动。

再如语言文字艺术活动,其基本凭借是语言和文字,其成果是语言文字艺术产品。语言文字艺术可以粗分为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小说、诗歌、话剧、相声、评书等是语言艺术,它们通过对语言的艺术运用形成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一般都是有声语言,或可以成为有声语言,并可以同其他方式结合形成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文字艺术最为典型的是书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文字艺术,如将文字变形而形成的别有韵味的“文字图画”“文字雕塑”;如用文字或汉语拼音设计的商标、图案等等;如将金银珠宝镂雕成文字形状,或是将文字及其变形刻附在金银珠宝上。语言文字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形成附加值很高的语言文字艺术产业。

最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语言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现代语言经济。“语言技术”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语言技术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字的创制是古代最为重要的语言技术,口头语言借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传后达远。之后的笔墨纸砚、印刷术、打字机、电报、电话、传真、留声机、录音机、广播等等,都是至今仍用的最为重要的语言技术。现代语言技术是用计算机处理语言文字所形成的一系列技术,它使语言知识及其应用有可能成为工业标准,成为语言技术产品,形成各种专利,比如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标准,各种语言数据库,各种键盘输入法,各种处理语言文字的软件和计算机字库等等。现代语言技术使人类语言知识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 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

但是,由于语言与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太密切,密切到人们很少关注语言的经济学意义。正如空气、阳光是人类片刻不能离开的,然而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长河里,它们都没有成为商品;只有到了空气污染严重、阳光常被遮蔽之地,它们才可能具有商品价值,例如现在的一些楼盘推销商,会将楼盘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房间的向阳状况等包装为卖点,空气和阳光在这里具有了商品意义。

语言的经济学属性较早引起人们的有意识关注,是语言能力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半径加长、规模加大、频率提高,移民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国外很多研究发现,移民的语言能力同其就业状况、经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此类研究开垦了语言经济学的处女地。20世纪末期,信息化浪潮奔涌而起,狂飙突进,语言是计算机处理的主要对象,语言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语言、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等等,成为高新经济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增长点,许多信息产业都可以视为语言产业。

人口流动和信息化,是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也是促使人们关注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两个重要方面。当今世界,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这两大驱动力更加强劲,人口流动几乎成为社会常态,信息化以加速度的态势发展,可以预见,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将会持续加大,语言的经济学属性将会不断彰显,因此,社会语言意识中必有语言经济的一席之地。

当带着语言经济的眼光来观照人类生活时,蓦然发现语言经济对人类社会是如此的重要。日内瓦大学弗朗斯瓦·格林(François Grin)教授的研究表明,瑞士语言的多样性,为瑞士每年创造500亿瑞郎的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

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语言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有相关的报告问世。据报道,美国的命名产业1999年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亿美元。有人估计,全世界翻译市场年产值可达1万亿元人民币;全球英语教育市场,除大学和政府培训机构外,约有600亿美元的规模。《2009年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是笔者见到的当前最为全面的语言行业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2008年欧盟成员国的语言市场总产值达84亿欧元,其中语言技术领域的产值为5.68亿欧元,电影字幕和配音领域为6.33亿欧元,语言教学领域为16亿欧元,会议组织中的多语言服务为1.43亿欧元。该报告预测,欧盟2015年语言行业的实际产值可达到200亿欧元。

我国正处在人口大流动时期,上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劳动力国外输出渐成规模,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境外回内地、海外来中国的学习者、投资者、工作者也逐渐增多。我国语言教育产业、语言翻译产业拥有强大活力,据统计,仅英语学习市场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翻译市场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2012年网民即将突破5亿,手机用户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3.5亿【2】;信息产品的社会普及率速度惊人,语言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语言经济学刚刚兴起,人们对语言经济的业态状况还不怎么了解,语言经济的数据采集系统尚无建立,甚至缺乏有效的语言经济计算方法,因此,还无法对语言经济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统计。但是仅上面的事例已经颇具魅力,由此已可窥见语言经济的巨大社会意义,感受到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巨大社会意义。

三 促进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

与语言经济的社会实践相比,我国对语言经济的认识显然滞后。但是近些年来,学界、业界和政界已开始关注语言经济问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山东大学黄少安教授是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首倡者,他率先招收语言经济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团队连续召开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并成立了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3月2日,黄少安、苏剑、张卫国三位发表的《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语言经济方面的认识。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徐大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研究语言政策、语言国情的同时,开展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广州大学屈哨兵教授对语言服务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今年初还举办了“语言服务研究高级论坛”。

国家语委是专司语言事务的国家部门,近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语言经济问题十分重要,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而且也是“硬实力”。国家语委全力支持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还于2008年12月29日支持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把语言及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项目指南》,首次把“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列为重要的科研方向,表明语言经济问题已经开始进入国家的语言规划。在2010年、2011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贺宏志先生连续提出《关于发展我市语言产业的建议》和《加强语言文化建设,促进语言产业发展》的建议,语言经济的话题首次提到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议坛上。

2010年9月28日,在国家语委支持下,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研究基地——“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在首都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在中国语言规划史上也许会不平常,因为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语言产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该中心建立伊始,就着手调研北京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建立北京语言产业数据库,思考语言产业的发展政策;据说还筹划举办我国第一届语言产业论坛,编辑出版《语言产业研究通讯》,翻译《2009年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出版《北京语言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等。理论与实践并重,引进与创新同举,近期与长远共谋。令人欣喜的是,在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语言产业的著作《语言产业导论》。

《语言产业导论》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却处处闪光。特别是关于语言产业的分类、语言产业的要素分析、语言产业的业态梳理及其案例征引等,读起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这部著作给人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数据,而且能够引发读者许多质疑与思考,诸如:语言真能生钱吗?语言产业真的存在吗?哪些职业是语言职业?怎样统计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哪些消费属于语言消费?语言消费与语言产业、语言职业的发展有何关系?个人如何收取语言收益?国家如何赚取语言红利?……只提供知识的著作,培养的是被动消费型的读者,只能给社会以精神填充;而能够引发质疑与思考的著作,培养的是主动创造型的读者,能够促进社会的精神再生产,甚至引发社会行动。

尽管有如上的进展,但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工作需要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收集,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过宏观上看,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完成两项基本任务:

第一,研究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这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需要广泛搜集与语言相关的经济领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当前的最大困难是,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计算语言经济的方法,哪些产业属于语言产业?如何计算语言产业的经济效益?在非语言产业中语言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如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话,如何计算非语言产业中因语言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当然,当前也无法从国家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语言经济方面的数据,因为统计口径中没有语言经济。

第二,研究语言政策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探讨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各种举措。过去对语言政策的评估,主要侧重于社会效益;当认识到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之后,还应当对语言政策进行经济学的评估。比如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需要多大的经济投入?这一政策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大效益?掌握双语的学生的经济收入将会比单语学生有多大提高?进而可以改善多少民族家庭的经济状况?再如,我国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对这些政策应当进行语言经济学的考察,看看是否有利于促进语言经济的发展,应当做哪些必要的政策补充,或是在这些政策环境中设计出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各种举措。

四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不包含语言的经济学属性的意识,不是与时代契合的语言意识。在语言经济可能影响到10%的经济生活的今天,社会必须树立清晰的语言经济意识,仔细观察语言经济活动,全面收集语言经济数据,认识语言经济的运行规律,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职业,促进语言消费,使国家和个人充分赚取语言红利。

最后我想引用林毅夫先生的一段话:“这些年来我在各种场合经常讲中国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大金矿,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可能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我的信念源自经济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经济现象,其贡献的大小由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大多先后产生于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英国和美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很有可能在21世纪30年代超过美国,中国将有可能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领导经济学思潮的国际中心。如果我的乐观预测是正确的,中国经济学界的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有可能是来自于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3】如果林毅夫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话,我国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上也完全有可能后起居上,因为我国有十分丰厚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资源。

.

主要参考文献

薄守生 2008 《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第2期。

蔡 辉 2009 《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外语研究》第4期。

陈章太 2009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贺宏志、陈 鹏主编 2012 《语言产业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少安、苏 剑、张卫国 2012 《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光明日报》2012年3月2日。

江桂英 2010 《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现乐 2010 《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第9期。

李现乐 2011 《语言服务与服务语言——语言经济视角下的语言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宇明 2010a 《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0b 《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1 《语言也是“硬实力”》,《华中师大学报》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全文转载)。

林 勇、宋金芳 2004 《语言经济学评述》,《经济学动态》第3期。

刘国辉、张卫国 2009 《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2009(首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http://weiguozhang.blog.sohu.com/138597516.html,2010-04-07/2010-05-12。

刘建达 1989 《试论语言中的经济现象》,《山东外语教学》第3期。

鲁宾斯坦 2004 《经济学和语言》,钱勇、周翼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马慈君 2010 《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宁继鸣 2006 《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屈哨兵 2007 《语言服务研究论纲》,《江汉大学学报》第6期。

宋金芳、林 勇 2004 《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汪丁丁 2001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王世凯 2010 《略论我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王振顶 2009 《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6期。

徐大明 2010 《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许其潮 1999 《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外国语》第4期。

杨依山 2007 《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初探》,《山东社会科学》第10期。

张卫国、刘国辉、陈屹立 2007 《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7期。

张卫国 2008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 忻 2008 《语言的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Coulmas, F. 1992 Language and Econom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Grin, F. 1994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Match or mismatch?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5, 27–44.

Grin, F. 1996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Survey,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21, 17-44.

Grin, F. 2000 Europea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Homepage of Languages and the Economy: Canada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11/13/2000.

Grin, F. 2003 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1, 1- 66.

McManus 1985 Labor market costs of language dispar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panic earnings differen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 818-827.

Mettewie, L.& L.van Mensel 2009 Multilingualism at all costs: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needs in business in Brussels, Sociolinguistica 23: Language Choice in European Companies.

Vaillan-court F. 1982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2, 162-178.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3期


【1】本文原是《语言产业导论》的序言,这次发表在内容上做了一些补充。

【2】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已经拥有6.32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5.27亿。

【3】林毅夫《“当代制度分析前沿系列”总序》,见鲁宾斯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