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出版改写出版流程?
当网络平台纷纷投身自出版,传统出版社在这一热潮之下也难以独善其身。2011年,豆瓣试水自出版,被公认为是国内最早的尝试。2014年3月,京东以《大卫·贝克汉姆》杀入出版界,高调宣称要做自出版,其后互联网公司纷纷跟进,标榜自己的“自出版”品牌——2014年4月,网易云阅读平台高调上线“自出版书”栏目,“100%收益归作者所有”;当当高调表示,要在未来投入逾2亿美元,3年后将数字出版收入提高到逾3亿美元,占据电子书市场的60%,其中自出版是重要开发领域,并且已经将郑渊洁等名家纳入麾下。
除了互联网企业,传统出版社也不甘落后——学林出版社和知识产权出版社也发布了自出版平台。国内如今在出版领域仍有一些政策限制,自出版概念并非完全“西化”,但对出版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自出版在国内是否会成为传统出版、网络文学之后的第三种力量呢?
6.1 互联网企业纷纷涉猎,目标内容各不同
自出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当前国内之所以跟风自出版概念,究其根源,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自出版热潮有关。在美国,自出版已成为一种主流出版模式,对传统出版构成巨大挑战。自出版之所以对出版业造成大冲击,原因在于渠道商对于流程的再造,绕过了传统出版的“把关人”——出版社,让更多人能够快速、免费、低门槛地出版自己的书籍。此外,电子书通过网络发行,几乎没有渠道、印刷、库存和退货成本。
豆瓣被公认为是国内最早的自出版机构,2011年试水,到目前最高收入作者丁小云凭借《7天治愈拖延症》等作品进账15万多元。“豆瓣阅读”标榜“走在印刷机之前”,鼓励非虚构写作。据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介绍,豆瓣举办了两届征文大赛,收到4000多部投稿;2014年2月还上线了主打普通人的经验写作专栏,以鼓励写作。目前已累积4500多部独家作品,但内容主要是2万~5万字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产品,从其品种数量、阅读种类,要对主流出版行业构成冲击还有待时日。
2014年年初,京东以《大卫·贝克汉姆》杀入出版界,高调宣称要做自出版,据京东图书音像事业部总经理杨海峰透露,8个多月销售超过1.5万册。京东的“自出版”更像是一个图书策划公司出版纸质书,其特点之一是“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直接介入出版”。原创作者并不能自主通过其平台发布内容,其特点与其说是“自出版”,还不如说是“大数据”。
至于自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目标,当当网的目标可谓宏大。当当数字业务部总经理左立表示,未来3年要在数字出版领域投入2亿美元,力图占到正版电子书市场的60%,日活跃目标用户1500万。他还特别强调是严肃阅读的60%,而不是网络文学。而且将建立当当自己的出版平台,内容供应商包括传统出版社与个人作者,形式不仅有纸书的出版,还有电子书的出版。
其实,上述几家新生出版模式与真正的自出版尚有差距,因为作者缺乏自主,也缺乏够分量的严肃作品。之所以都叫“自出版”,关键在于主打严肃产品,符合人们对“出版”的期待。另一方面,当前“自出版”机构的影响力有限。当当刚开始介入,豆瓣收益不得而知,而京东2013年的自出版收入是600万元,从体量上来讲,很难与网络文学、传统出版等量齐观。此外,正如杨海峰表示的,优秀的出版人才和作者都很紧缺,也限制了国内自出版发展。
6.2 传统出版投身,初尝甜头
知识产权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所代表的传统出版社的“自出版”平台一上线,就表现不俗。
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平台于2014年3月上线。该项目以学术论著为主要出版方向,以数据积累和数据运营为中远期经营目标,实现图书出版和图书数据的互联网运营模式。每一种正式出版的图书,“来出书”都会同步出版纸书和电子书,在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依靠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技术实现小库存或零库存图书管理。目前,“来出书”网已开通了来出书、来买书、来+盟、来印刷、我的账户以及玩转本站等6个频道。学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2014年8月上线,最大的两个特点分别是“图书出版众筹众包系统”和“自出版按需印刷系统”。
自出版之所以有市场,对大众出版需求的满足是原因之一。自出版“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作者通过自出版平台可以随时监控图书的销量、成本、分成收入等。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自助出版平台总监唐学贵认为,“来出书”主要产品的定位是学术出版物,但也向百姓提供服务。“来出书”刚推出的《左手刀塔右手韶华》作者“菊花神”(论坛ID)俞波,就是游历于各大游戏平台的网络写手,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文字已超过千万字。这位80后感慨道,有幸在青春的尾巴遇到了自出版能够出版这本书,也是对自己青春的祭奠。2014年“来出书”收到了1200多份作品,“大众出版的比例渐渐增多,作者爱惜自己的文字,非常配合与编辑的互动,出版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唐学贵介绍。
“来出书”平台收入已达到近千万元,唐学贵希望未来两年中能有翻番的发展。未来“来出书”稿件的处理也要用互联网思维,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有‘来+盟’的平台,当今后越来越多的稿件投进来后,也可以让其他出版社的编辑或者有看稿能力的人到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工作,读者一样可以参与进来,这就是互联网众包的形式。”自出版能够扩大传统出版范围,为阅读产业做增量,出版业应该积极融合到自出版潮流中来,利用专业编辑优势为大众出版提供服务。
随着按需印刷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逐渐成为纸质书自出版的标配。传统出版中,出版社往往会根据印张来定价,容易忽视作品内在的价值。自出版时,在图书定价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作者主动性,尤其是学术著作的需求往往刚性较强,因其需求量相对较小,消费对象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尤其是绝版书,利用自出版平台与按需出版相结合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一本书20块能卖100本,100块也能卖100本,那么作者为何不索性卖100块钱呢?”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算了一笔账:“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社的直接成本在28%~31%,远高于畅销书和教材的百分之十几,加上退货和库存,盈利很困难。按需印刷虽然将成本提高到37%~45%,甚至是47%,但是省掉了退货、库存以及发货折扣等,盈利空间就出来了。现在的毛利为15%~20%,如果量大,利润率会更高。”
自出版模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像知识产权社和学林社这些有互联网出版资质的出版社,还可以通过数字出版,扩展出版渠道。对于不适合纸质出版的作品,自出版平台可以制作成电子书在各大平台销售,满足作者出版需求的同时,降低风险。
6.3 战略影响还待时日
自出版模式给传统出版社带来了控制成本、扩大出版范围等新的可能,但是真正让其成为一种主流的出版模式还不太现实。国内自出版尚未形成气候,对主流出版业构成冲击还有待时日。
如段学俭所说:“质量是悬在每个传统出版人头上的一把剑”。传统出版社做自出版,还是要由选题委员会来判断一种书是否适合出版,把好社会效益关,互联网企业也不能例外对内容的审查。
此外,传统出版社转型做自出版平台,其中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段学俭表示,不能盲目地将技术完全外包。代码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由出版社去做,但是设计、创意、要求、验收仍然要由出版社主导。正如出版社不开办印刷厂,但设立出版科负责寻找印刷厂、对印刷厂进行质监或者检验、控制质量和成本等。
自出版在出版战术上会对出版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战略上影响不会太大,而其成为挑战传统出版和网络文学的第三种力量尚不现实。
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曾表示,自出版会让一切挡在消费者面前的专家们都消失。在图书行业里,这群专家就是图书编辑。但至少这一点在中国目前还很难实现。
【链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1.23,龚牟利《自出版改写出版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