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重任与新型智库的使命担当
魏礼群1
【导语】从2016到2020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五年。这五年是我国两大发展战略阶段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爬坡过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在如此特殊重要的五年,完成极为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实现未来五年的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各个方面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积极奋斗。特别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各类智库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忠于使命,敢于担当,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一要全面发挥智库的功能;二要善于选择重点研究课题;三要着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四要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五要切实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
我主要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重任与新型智库的使命担当”,讲几点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道路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60多年来,我国制定和实施过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当然,各个时期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工作方法不同,实施效果也各有差异。由于“文化大革命”,三、四、五这三个五年计划虽然也进行编制工作,但没有形成完整计划文本并认真执行。改革开放以后经历的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深刻变革中,计划(规划)体制本身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五年计划(规划)的内涵、功能与作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第六个五年计划之外,每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制定,都是由党中央通过制定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大政方针,然后由国务院组织制定规划(草案),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实践证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作用,而中长期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包括:通过制定体现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有利于明确国家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大政方针,合理引导社会共识和市场预期;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制度的优势,提前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和突出加强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凝心聚力,抓住用好国家战略机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等等。当今世界,除了我国,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在60多年时间连续制定并实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应当说,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计划(规划),引领和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道路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独特优势。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现在,国务院和各部门、各地方都在根据《建议》制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央的《建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描绘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建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将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谋划中国到2020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从2016—2020五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是因为:第一,这五年是我国两大发展战略阶段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是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又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今后五年搞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二,这五年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创造性战略思想和总体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核心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这“四个全面”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两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展开,都有了系统的设计和周密的部署。今后五年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协调、顺利推进,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三,这五年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爬坡过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已处于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跃升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能否成功转换动力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经过今后五年的努力,顺利实现《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我们就可以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10亿以上人口的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所以也将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三、“十三五”这段历史时期,既定的目标任务极为繁重艰巨
从面临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有着很多有利条件,包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仍然存在,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未来五年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结构失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收入差距较大,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滞后,社会治安问题比较多。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制约着我国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从目标要求看,中央的《建议》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的奋斗目标要求。这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收入差距缩小,全部实现脱贫;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推进社会进步;既要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建设,又要着力补齐短板;既要充实薄弱环节,又要增加发展后劲。也就是说,必须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建设和改革。特别是要补齐多年造成的发展短板,包括消除贫困、治理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需要打好攻坚战、持久战。这些是我们党已经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没有退路,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调整和优化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又是一个难以完全回避的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显然,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四、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主线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则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线。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大力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更加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整体性,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内在相联的有机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意愿,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境界的根本之策,必须贯穿和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之中。推进这五大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体制的变革、发展方式的变革,需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五大发展理念来规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这样,才能全面开创我国发展的新局面,也才能完全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一战。
五、新型智库的重大使命,是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在如此特殊重要的五年,完成极为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也完全有充分的依据,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经受住这场重大考验,带领全国人民勇敢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同时,实现未来五年的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各个方面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积极奋斗。我们软科学研究会和软科学工作者承载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级党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职责与使命,这就决定了未来时期软科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国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到2020年奋斗目标提供多方面服务和人才、智力支撑。特别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智库是思想库,决策者的外脑,智库研究本质上是软科学研究,是软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智库建设,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最近,中央又召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智库建设。各类智库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忠于使命,敢于担当,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为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一)要全面发挥智库各项功能
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研究咨询机构。”总体说来,各类智库都应发挥六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服务党政决策。这是智库的基本职责和首要功能。要根据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积极建言献策,为决策提供依据,也就是服务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二是推进理论创新。提供创新思想,是智库的核心所在。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政策背景分析研究,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国理政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全面深入地总结实践创新,提炼新鲜经验,以应有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提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新理念、新判断、新概括、新观点、新思想,为研判形势、谋划战略、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理论或方法,推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三是引导社会舆论。深入阐释党的科学理论,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和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四是提供社会服务。接受部门、地方、企事业等社会有关方面委托的咨询任务,承担各类咨询项目研究,开展第三方评估,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五是参与公共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智库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六是集贤育人。智库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机构,汇聚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也可以说智库是人才库。智库出思想、出成果与出人才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智库是培养、造就治国理政人才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交流轮岗,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这六个方面都做到,很不容易,但这些是建设新型高质量智库不可或缺的,要全面和正确地发挥应有作用。以上可见,各类智库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任务中,可谓舞台广阔、大有可为。
(二)要善于选择研究课题
咨政建言,这是智库研究的根本特征。当前和“十三五”期间公共决策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政策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要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三五”规划中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善于发现新课题,寻找新项目。例如: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清楚和正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新特征,深刻认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深刻领会五大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基本要求,以及怎样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使我国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如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如何引导创新创业适应发展新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势,把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向核心技术项目、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新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切实解决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和“短板”问题,特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治理生态环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使改革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解决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经济社会治理水平;如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缩小收入差距,用共享理念引领公共服务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既要更加对外开放,又要重视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比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国家面貌、城乡面貌、社会面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会有怎样的提高,需要采用哪些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等。要围绕“十三五”时期发展改革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按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决策需求,围绕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关切,提出真知灼见和切实管用的建议。当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智库,可以对研究问题的范围、角度、内容、方法提出不同的方案或建议。
(三)要着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
研究成果的质量是智库生存发展的根本。提高研究成果应把握六个重要方面:一是把握方向性。始终着眼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要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谋划、行动,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这样,拿出的成果才可能是建设性的、管用的。二是富有前瞻性。站高望远,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敏锐观察国内外发展大势,正确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敢于出主意、早出主意、出大主意,做到先见、先知、先谋。正所谓“想领导之所想、想领导所未想”。三是问题导向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决策的要求,要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的研究。四是研究科学性。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求真务实。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善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人云亦云、不捕风捉影、不提供虚假情况。五是见解创新性。善于收集新情况、新信息、新材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独立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努力提出原始创新性、可操作的方案。六是注重特色性。各展其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找准各个智库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每个智库都有自己的性质定位、专业领域、机构状况、队伍组成等方面特点。这就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坚持对自己智库研究的专业领域做全面研究、系统研究、跟踪研究、长期研究,不断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以不断提升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着力推动理论创新和跨学科研究,着力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支撑。
(四)要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智库研究成果要体现多样性和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要体现高质量,还要体现在时效性上。一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适时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其价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或者由于时过境迁,派不上用场。所以,应多形式、及时地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要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有些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内部刊物直接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可以通过成果发布会、研讨会、论坛讲座、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推介研究成果。总之,研究成果不能只追求洋洋大观的厚本子,只拿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总报告,那样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被束之高阁。要从各个智库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目前,相当多的智库研究成果上报决策机关的渠道不够畅通,需要研究解决这方面问题,最好搭建供需双方的“直通车”。最近,中央对高端智库建设已提出明确要求,建立一套高效顺畅的成果报送和传递制度。各类智库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制度。
(五)要切实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
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就是要使研究人员练好智库研究的基本功,从多方面提高素质和本领,而打牢基础性根底至关重要。包括:打好基本理论和政治立场的根底;打好把握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根底;打好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根底;打好撰写智库报告建议的技巧功底。这些根底是产生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不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就很难提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建议;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现状,也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创新性和管用性的政策建议。具体说来,智库要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历史任务献计出力,就必须首先学懂弄通中央《建议》以及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做出的重大部署,必须弄清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任务、新举措。如果不学好、吃透新的决策精神,就不可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智库决策研究报告与一般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体例、范式和文字表达用语也不相同,不仅应当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分析深刻,还应当简洁明快、引人入胜、一目了然。
1 魏礼群,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本文系作者2015年12月12日在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上所做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