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宋词佳句分类鉴赏辞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爱国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简释】

浊酒:未经过滤的酒,薄酒。燕然:燕然山,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燕然未勒:勒,为“刻”意。汉和帝时,大将窦宪率军攻打匈奴,将匈奴赶过燕然山,遂“刻石勒功而还”。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列传内有关于窦宪的事迹。此处用典意为:战事没有结束,敌人的威胁尚未解除,破敌功绩尚没有建立。归无计:没有回家的打算。“浊酒”两句:端起一杯浊酒,不由得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思念起家里的亲人。但是,战事没有结束,敌人的威胁没有解除,归乡之事还无从谈起。

【出处】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鉴赏】

这首词写于仁宗康定年间(1040),其时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为边防军副长官)兼延州(治所今陕西延安)知州。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征讨。延州地区成为主战场。战场上西夏军占据优势,宋军屡战屡败。在此情况下,朝廷派词人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应对边事。词人到任后,调整作战方略,形势渐渐稳定下来。但敌强我弱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词的上阕写的是塞外奇特的环境。由所选佳句开启的下阕着重写情,表达将士们决心守边御敌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和思乡之情。

词人亲身来到边塞重地,看到了边防的另一种现实,即开国以来,朝廷疏于边防,其恶果逐渐显现。对于西夏的称帝、进犯,朝廷没有准备,仓促应战,失利是必然的。而这一失利局面带有全局性,改变并非一日之功。故而,词人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虑感。

词人在词作中所表达的抗敌思想是坚定的,但情绪是凄凉的。全词的总格调古朴、悲壮,但又苍凉、凄切。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词从唐代诞生起,其内容多局限于儿女情长之类,题材范围很是狭窄。对于这种状态,盛唐后期有的词人就曾尝试加以改变。到北宋初期,一批词人自觉改变此状,开始将社会重大题材入词,将爱国内容入词,词人于此有着领先性的贡献。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释】

羌管:羌笛,汉代由西北传入内地的一种管乐器。不寐:不入睡。将军白发:指戍边将领变老。“羌管”诸句:羌笛之声悠悠,彻夜不绝。寒霜覆盖着大地。将士们整夜未能入睡,他们既思念家乡,挂念亲人,又决心尽戍边之责,思绪绵绵。将领头发变白,而士兵们泪水潸潸。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前条写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兼而有之。接下来写入夜孤城内的情景:听到的是凄切的羌管之声,看到的是满地的霜雪。在此情况之下,便是一个不眠之夜。大家的情绪被两个方面所主导:深深的乡思和戍边的责任感。这两种思想情绪词人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它既坚定、深沉,又悲壮、苍凉。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简释】

酒酣:饮酒尽兴。胸胆:心胸,胆气。尚:还,仍然。开张:开扩,展开。微霜:有少许的白发。“酒酣”诸句:饮酒尽兴,心胸越发开阔,胆气越发雄壮。头上有了少许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

【出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鉴赏】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秋,其时词人任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知州。词的上阕写打猎的盛况,强调一个“狂”字,着力表达词人心高气壮的良好状态。下阕抒情,主旨是表达爱国豪情。所选佳句是给后续诸句做铺垫,表示自己渴望重新受到重用,以便一展报国的宏图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简释】

节:此指节杖,古代授命使臣的一种凭据。持节:拿着节杖。云中:地名,指汉时云中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冯唐:汉文帝时郎中署长。典出《史记·冯唐列传》。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功,但报功时数据失实(多报),因此获罪。冯唐知道后进谏文帝,说魏尚功大于过,不应受到处分。文帝采纳,派冯唐持节赴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持节”两句:什么时候皇上派出一名像冯唐那样的使臣,来免除我的“罪责”,使我重新得到重用,以便报效国家呢。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词人曾因对新法有异议被放外任:先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知州。从通判到知州,升了官。但词人的心目中认为未回京师,便是不被重用。词人满腹文章,胸怀报国大志,但却壮志难酬。这样,词人便急切地希望改变现状,使自己的爱国壮志豪情得以伸展。所选佳句中用“何日”二字,便充分表达出词人渴望重新被任用得展宏图的急切心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释】

会:一定,应当。挽:拉,引。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了的月亮。天狼:星名,或作犬星,古代以它象征外族侵略或入侵;这里借指在中原北部和西北部侵扰为患的辽和西夏。“会挽”诸句:我将把弓拉得满满的,冲着西北,抗击西夏和辽的入侵。

【出处】

见前。

【鉴赏】

这首词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如果说前条表达的是词人渴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急切心情,那么,此处所选佳句就把实现这种愿望的方向确定了:到边关去,扫荡入侵之敌,在那里建功立业。宋建国时,契丹人(后为辽)已在宋疆域以北建国称帝,其南疆与宋接壤。宋建国后,辽不断对中原北部进行侵扰。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自此,宋疆域的西北方又添一大外患。解除国家边患,成为社会精英的一大心愿。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正是这一愿望。


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

【简释】

泻:倾泻。三江:古代有多种说法,此泛指江河。胡尘:指金兵。挽:引,掀起。天河:银河。“欲泻”诸句:要倾泻江河之水,掀起滔天巨浪,让它一泻千里,将中原大地上的胡尘冲洗得干干净净——这是用不着动用天河之水的。

【出处】

无名氏《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鉴赏】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朝建立后一百余年的承平生活从此结束,人们不得不面对半壁江山被入侵者占领的严酷现实。这首词的作者生长在太平岁月,原不知战乱为何物。如今,烽火连天,中原的土地正被入侵者蹂躏,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词人原无心做官,而是要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图一个安静。如今,他的心思与往日是截然不同了。他所考虑的是要有所作为,而且是投入一个大事业,这就是拿起武器,消灭入侵者,收复失地,救沦陷地的百姓于水火之中。词人发下宏愿: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这是民族的共同呼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体现,是一种国难当头敢于担当的献身精神。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简释】

霄:天空。汉:天河。霄汉:此指北宋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回首”两句:回头看看汴京,不由得双泪横流,泪水掉落在湖水的清波之中。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词人发下抗金救国的宏愿,但现实是,入侵者还占据着都城汴京,半壁江山还在他们手里,中原百姓渴望官军去解救。而自己的宏愿能不能最后实现?这对词人来说,都是焦心之虑。故而词人回首北方故土,不由得有泪如倾。这是忧国忧民而流淌的泪水。


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简释】

拍袖:表示心情激动。整乾坤:洗雪国耻,统一江山。难消歇:表示实现壮志的意愿无法抑制,不能消除。“向星辰”诸句:面对满天星辰,我激动地拍袖痛下决心,要雪洗国耻,统一江山,这志向意愿无法消除改变。

【出处】

韩世忠《满江红》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月。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鉴赏】

这首词约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是年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南侵,大肆劫掠后率兵北返。词人奉命率8000水军进行阻击。他和夫人梁红玉一起设计将金军驱入“黄天荡”(即当时长江内一条死渠)48天。金兀术请求献出所掠珍宝换一条生路。词人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全。”后金军虽掘渠入长江逃走,但损失很大。词人的这首词便是在“黄天荡之战”的间隙里写就的。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和收复失地、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词中述说自己难忍山河破碎、二帝被掳的屈辱现实,报国雪耻、重整乾坤的壮怀激情像那长江水一样淘之不尽,无法抑制。所选句组在词上阕结尾处,承上启下,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报国壮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和爱国志士的愿望追求,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简释】

十年一梦扬州路:实指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七年(1137)十年中之事。建炎元年高宗在宋时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同年,他又由南京迁至扬州(今江苏扬州),这年底,金兵南侵,攻扬州,高宗出逃,经杭州(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逃至海舟中漂泊了几个月。在此期间,南侵金军占领并焚毁了扬州城。南渡之初,高宗继位,军民对他寄予希望,指望他主持抗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谁知他是个逃跑投降求和的“主”。人们抗敌恢复的梦想随着扬州城的被焚毁而破灭了。绍兴七年高宗遗使迎徽宗灵柩及其生母韦太后,实意是向金国求和,引起朝野反对。而南宋军队在宗泽、岳飞、韩世忠和张浚等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高宗得以回到杭州,后将杭州改称“临安”,并于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打算从此便窝居在半壁江山的江南了。倚高寒:倚楼望月。高寒借指月亮,活用苏轼《水调歌头》之语。故国:指沦陷的中原地区。骄虏:指骄横的金国入侵者。“十年一梦”诸句:回顾这十年来,抗敌救国的事业像一场梦一样地落空了。夜晚在楼上倚栏望月,想到未能恢复的中原失地,悲愤难抑,我心中的悲壮之气可以吞灭那骄横的金国入侵者。

【出处】

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鉴赏】

这首词写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是寄给李纲的。李纲,字伯纪,是宋代坚持抗金的名臣。他曾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和高宗建炎元年(1127)两度任宰相,都因与皇上和奸臣们主张不合被罢相贬职。词人寄词给李纲时,李纲正罢职闲居苕溪一带。高宗绍兴七年议和消息传出后,李纲仍毅然上书表示坚决反对。词人曾在李纲幕中任职,协赞抗金事务,两人交往密切。词人因不愿与奸相秦桧同朝为官早已弃官,其时在福州(今福建福州)闲居。得知李纲反议和之举,便写了这首词表示了支持和赞扬。词的上阕绘出了一幅凄凉寂静的秋夜景色,结尾处更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苦闷。“谁伴我,醉中舞”句借用《晋书·祖逖传》中典,表示只有像李纲这样的人才能了解我抗敌雪耻、恢复统一的志向心愿。下阕抒发了救国抗敌壮志受挫的悲愤,鼓励朋友振奋精神,再为抗金事业建立功勋。所选词组表达了词人在抗敌形势极为不利的国情下,仍是志向不移,豪气不衰。“气吞骄虏”句的爱国英雄主义情怀是多么令人震撼。写这首词时,词人已是72岁的老人,其忧国忧民、壮心不已的形象活生生向我们走来,给我们以人生的鼓舞。


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简释】

唤取:征询,吁请。谪仙:唐人对李白的称号,这里借指李纲。平章:辨别显明。苕溪:水名,发源于浙西天目山,流经吴兴入太湖。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这一带成为游览风景区。垂纶:纶为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即垂钓,这里意指隐居。“唤取”诸句:请李丞相评论看,在国家如此危急之中,即使想在苕溪垂钓隐居,还能为形势允许吗?民意民心抗金之风正浩荡劲吹,李丞相还不乘风飞腾,为抗金再立功勋?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这组佳句在全词的收结处,也是全词的中心。词的前文在叙写了国家外患内忧(忧于掌权者妥协投降)的危机之后,表示了自己“气吞骄虏”的气概。此外则是表达了对老上司兼朋友的鼓励和期待。李纲在两度为相时都坚决抗击金军,并颇有运筹指挥的儒将才能,但都因皇上与权奸的掣肘、排挤和打击而被罢官免职,抗金事业也未能成功,无奈中也表示过归隐之意。词人在这里是有针对性地劝朋友放弃归隐的念头,再为国家(百姓)立新功。特别是词人非常有洞悉力地指出,国家危险,个人要想安宁也是不可得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都该为国为民再次拼搏腾飞,不要说丞相你,就连我这70多岁的老者,都有跃跃欲试之心啊!这是多么豪迈感人的话语,多么精彩的人格魅力!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简释】

心折:心碎,内心悲痛至极。长庚:金星;我国古代将早晨出现于东方的金星叫启明星,黄昏出现于西方的金星叫长庚星。长庚光怒:长庚星愤怒闪光。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天象意味着将有兵伐之事;此处指外敌入侵。群盗:指高宗建炎二三年时的小规模叛宋投金及朝内作乱的人们。逆胡:胡为古代对北方民族的泛称,逆胡指入侵的金人。挽:引。天河:银河。膏血:血腥。“心折”诸句:我内心十分悲痛。长庚星发出愤怒之光,我山河遭受敌人入侵之兵灾,投敌的叛逆者四处作乱,金军的进犯更是猖狂。我想要引来天河之水洗去我们中原的血腥,赶走敌人,使同胞不再被屠杀、残害。

【出处】

张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苍,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鉴赏】

这首词作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即己酉年。时金兵趁北宋败亡之机,继续南侵,占领长江以北地区。高宗出逃,国势危急。秋天,词人避难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将所见所思写入这首词中。词的上阕写舟中所见,是一片黯淡凄凉的秋景。下阕抒写词人忧国之情和抗敌收复之志。上阕之景为下阕内容做了铺垫和映衬,中心内容在下阕。在国家危难之中,一方面悍敌南侵,一方面一国之主的皇上高宗却一味逃跑,从扬州(今江苏扬州)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到秋天金兵渡江南侵之时,又从临安逃至越州(今浙江绍兴),后又移至明州(今浙江宁波)。面对这样的危难,词人怎不心碎痛极。但他的心思却同皇上高宗不一样,他没有苟安保命之思,而是“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把敌人赶出去,把他们屠杀我百姓的血洗净,还国家统一和平的局面。词句显示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抗敌斗志。在国家危难、统治者逃窜的情境之下,这样的担当精神显得多么可贵!


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简释】

两宫:指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塞垣:边境;此时南宋与金国只隔长江一水,故边境指临江之地。唾壶:盛唾液的器具。唾壶空击悲歌缺:用《世说新语·豪爽》中描写东晋王敦的典故,典中王敦饮酒诵曹操《龟虽寿》诗时,用铁如意敲打唾壶,唾壶的口都被打破了。此处用以表达词人悲愤心情。龙沙:白龙堆沙漠,在今甘肃和新疆交界处;此处借指徽钦二帝被囚之地。孤臣:词人自指。吴越:古吴国越国所在地,今江苏、浙江一带。“两宫何处”诸句:徽钦二帝现在何处?敌人占领了长江以北,边境已到了长江边上,我内心的悲愤啊,真可用东晋王敦敲唾壶状来形容了。想到万里之外被囚的徽钦二帝,我这身处吴越的孤臣悲泣不已。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这组词句处于全词的结尾处,表达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两宫何处”的问句,蕴含着极大悲愤。国家“元首”被掳,这是何等的耻辱?敌人追到长江边上,统治集团还不组织反击,将一江之隔的二帝救回,这是何道理?想想被囚的二帝,自己身处吴越之地,却形单影孤,得不到朝廷的支撑,白白地击壶悲歌,如何是好?这种情势怎能不使人垂泪不已?词人的泪,是国家败亡的悲痛之泪,更是国家无人做主、无人支撑的悲愤之泪。那泪是词人内心之痛之恨无由表达所倾泻而出的。词人的爱国之情,抗敌之志以及对统治者苟安保命保位的愤懑,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中的忠勇为国的正气。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简释】

囊锥:布袋里的锥子。用毛遂自荐的典故,出于《史记·信陵君列传》。意为“脱颖而出”。不道:不想想,不思量。甚:什么样的。巾车:有车布遮盖的车子。巾车归去: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归隐之意。豺狼当辙:由“豺狼当道”变化而来,意为恶势力当道。“囊锥”诸句:刚刚脱颖而出,却不思量自己出头时是什么年月。要想驾车归隐,可又赶上豺狼当道。

【出处】

胡铨《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鉴赏】

这是一首名词,所选佳句也是一组名句。这首词作于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绍兴八年(1138),奸相秦桧策划再次与金议和,从而引发了一场战与和,实质是保国和误国的激烈斗争。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词人是主战派中态度最激烈的一位。他上书高宗,斥责秦桧误国,要求杀秦桧以振国人。秦桧非常害怕,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词人贬谪福州(治所今福建福州)任签判(州署的幕僚)。绍兴十二年,又将词人押配新州(治所今广东新兴)。词人在逆境中不改操守,在新州写了这首词。词的上阕写“悔恨”别故乡,下阕说“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实说自己别乡离家是要报国救民,可刚一出头,便被打了回来。这是回忆十年前自己出头怒斥秦桧事,“讥讪”自己“不识时务”。其实,词人所表达的是,自己对反对权奸的事无怨无悔,如今仍对国事深切忧愤。故词人在结尾一句说,既有豺狼当道,岂能不顾民族之危难,安于归隐,去自享其乐?这表达的是一种不除奸佞,誓不罢休的拼命精神。我们读后仍不能不被这位斗士的大无畏爱国精神所感动。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简释】

蛩(qióng):蟋蟀。三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指深夜时分。“昨夜”诸句;昨夜深秋的蟋蟀不停地鸣叫,惊醒了我回到千里之外中原的梦境,那时已是三更了。我起来独自在庭院台阶前徘徊着。

【出处】

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鉴赏】

这首词约作于高宗绍兴八年(1138)。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思念中原,忧国忧民,夜不能寐,起而独自徘徊的情景。下阕抒写怀念故乡,北伐受阻,忧心忡忡,苦闷无处可诉的状况。全词的题旨在于表达救国忧民之思,反映出对掌权者苟安投降的愤懑。

“靖康之变”(1127)秦桧曾同徽钦二帝一起被掳往金国,但他却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随南侵金军携妻子、奴婢“逃回”。对其“逃回”一说,朝廷多人提出疑问,但高宗坚信不疑。此后秦桧向高宗献言:“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这深合高宗心意,秦桧很快被委以要职,最后做了宰相。从此昏君奸相合谋推行苟安投降国策,对主战的官员将领及其他爱国志士逐步施行了残酷的打压迫害措施。高宗绍兴八年,秦桧在相位上策划、进行与金人的议和活动,而置朝廷一片反对声于不顾。面对国家的危机形势,词人义正辞严地对掌权者表达了自己反对议和、主张举兵抗敌的政见。但词人的主张都不被接受,自己反遭排挤打压。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忧虑和意愿郁结于心,无法言表,遂写了这首词聊以抒怀释郁。所选的这组佳句,展示了一位爱国将领的感人形象。这让我们对于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志士仁人的品德人格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认知,这是很有意义的。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简释】

白首:指词人从年轻时投入抗敌救国的战斗到如今已有十多年,但仍未实现自己统一恢复的宏愿;这里强调的是时间已很长了,未必实指白头。功名:此处指抗金救国的事业。旧山:旧日的家山,即故乡。松竹老:言外之意是,久被敌人占领的故土上,那松竹都日见凋零了。阻归程:指回乡的路被阻断了;实指中原恢复无望。“白首”诸句:自年轻时投入抗战救国事业到如今已经许多年,被占领土的家乡松竹日渐凋零,中原恢复无望。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已见于前条。所选的这个句组是有许多“言外之意”的。十几年了,头发都白了,为抗敌救国的“功名”浴血奋战,可到如今“功名”事业仍未完成,是什么缘故呢?是掌权昏君奸相苟安投降之策的阻拦!故乡的松竹在敌人的践踏中,在对南师的期盼中日见凋零,“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中原人民的苦难何时得解啊!是谁阻断了回乡之路?是苟安投降派们!这些都是词人在这组词句背后的“潜台词”,没有明说,但读者心领神会。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以看似平静的话语表达出令人无法平静的“事”和无法平静的“情”。词人内心的风暴却以平静之语出之。这一方面可以见出词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可见出词人观察政局的政治家智慧,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智商”;掌控自己情感的“大将风度”,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情商”。当然,词人的这种“平静”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有的,不可能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如此。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释】

心事:怀念故土同胞,急欲抗敌救国的愿望和决心。瑶琴:以玉为饰的琴。知音:了解自己的人;这里应指赞同自己主张的人。“欲将”诸句:我想借助琴声来诉说心中的忧思和悲愤,可是知音太少了,即使把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呢?

【出处】

见前。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结尾的这组词句,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美好愿望情怀与现实黑暗政治的矛盾是无法解的,词人的忧愁、愤慨也是无法解的。为什么无法解?词人的知音真的少吗?不听词人琴声的是极少数人——掌握着朝政的昏君奸相和围绕他们的势力小人们。所选词句揭示出:一个或一群只谋私利的人若是掌握了国家的权柄,国家的败亡便是不可避免了。除非那些满怀愤怒的人另辟蹊径,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那是不容易做到的。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简释】

膏(gào):用为动词,滋润。锋锷:刀锋剑刃。沟壑:沟谷,引申为野死之地。寥落:荒凉。“兵安在”诸句:我大宋众多的军士今在哪里?他们的鲜血已滋润了敌人的刀锋剑刃。我大宋众多的百姓今在哪里?他们惨死后已填入沟谷之中。可叹江山依旧,但千村万落已经变得荒无人迹。

【出处】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鉴赏】

这首词作于高宗绍兴四年(1134)。其时,词人统兵驻扎鄂州(治所今湖北武昌),抗击金军入侵。此前,词人率军收复了襄阳等六州。一日,词人登上黄鹤楼,凭栏眺望,回顾“靖康之耻”后国家和百姓遭受的苦难,感慨万分,写下这首词。词中追忆了故国昔日的太平繁华景象,痛叙了今日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惨状,表达了率劲旅、渡河洛、雪耻复疆、统一国家的壮志豪情。词的题旨在于强调肃清入侵之敌,恢复国家统一的不容置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选佳句正是表现题旨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两问两答,语言简练而强劲有力。这是严酷现实对词人的激励,使词人理所当然地产生强烈的“请缨”愿望,解民众于水火,救国家于危难;这是惨重的国难对国人的召唤,使任何人都不能坐视不动。其艺术感染力之强,是不言而喻的。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简释】

请缨:原为“请求授长绳以缚敌”之意,典出《汉书·终军传》。后用来表示请求杀敌的愿望。此处便是后来意。锐旅:精锐部队。河洛:黄河和洛水。却:还,再。骑黄鹤:相传古代仙人曾乘黄鹤在词人登临之处歇息,后人在那里建起了黄鹤楼。骑黄鹤表示像骑上黄鹤飞翔一样高兴。“何日”诸句:哪一天皇上批准我的请求,命我率领精锐部队出征,挥鞭渡过黄河和洛水,彻底扫清中原的入侵之敌?到那时,我再次来此继续游览胜迹,就可以高兴得像是真的骑上黄鹤飞翔一样了。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词人在收复六州后,曾上奏朝廷,请求调兵20万,使他继续北伐,一举收复中原国土,取得抗击金人入侵战争的彻底胜利。所选佳句的首句“何日”已透露出词人期待的迫切心情;次句写词人的想象,索性把期待转化为行动,进而越发显露出词人期待心情的迫切;后续之句词人更乐观地想象到北伐的彻底胜利。整组佳句成为表现题旨的关键,充分表达出一位爱国将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词人的人格美。其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感人至深。

历史事实是,朝廷并不许可词人继续北伐,更不会增兵给他统领。一纸“圣命”硬逼词人“班师”。这使词人趁胜利之机北伐、统一祖国的理想成为泡影。这是国家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简释】

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上冲帽子;形容极度愤怒。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凭栏:靠着栏杆。潇潇:风雨声。歇:停止。“怒发”诸句:我无比地愤怒,凭栏之地,一阵风雨已经过去。

【出处】

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这首词写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当年五月,词人奉命抗击金军南侵。词人率宋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先后克西京(今河南洛阳),复郾城(今河南郾城),抗战形势一片大好。在这样的情形下,词人却接到朝廷“班师”的命令,一日连下12道金牌,催促甚急。词人无奈,自郾城撤军。这首词当是词人接到“班师”令后所作。词的首句,便表达出词人内心极度的愤怒。这怒,是由抗敌救国行动被强行阻止、最终胜利的大好形势被葬送而发。词人明白“班师”令是昏君奸相合谋,施行妥协投降国策的结果。前一年,高宗与秦桧等投降派不顾朝野的普遍反对,与金人议和,达成屈辱性协议。“和局”仅仅维持了一年,金人即撕毁协议,于绍兴十年五月,分四路大军南侵。高宗被迫令岳飞等分路反击。四路人马节节胜利,北伐的大好战局已经形成。就在此时,秦桧怂恿高宗“见好就收”,遂出“班师”令,强行让词人撤军。面对此情,词人怒不可遏,便有“怒发冲冠”这样的句子。但词人毕竟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杰出将领。他发怒后自行抑制,于是就有了“潇潇雨歇”句。本词的内容题旨在于,国家面临危难,抗战赢得大好局面之时,面对投降派掀起的“议和”狂风恶浪,词人强烈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对既往抗敌救国的行为绝不后悔,今后坚持抗敌救国的抱负和意志也绝不动摇。这是词人对阻断北伐胜利之路的投降派的坚定回答。所选这组佳句在表达词的题旨中起到了开启作用,同时奠定了全词悲壮遒劲的基调。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简释】

长啸:人发出长而高的呐喊声。“抬望眼”诸句:我抬头望着天空,尽情长啸,以抒发胸中无法抑制的壮思激情。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所选这组佳句实际表达的是,心中强烈的克敌壮志、爱国激情被外力压抑而不得舒张,自己要把这份凝聚不散的郁闷宣泄出来,于是便有了仰天长啸的行动。至于外力是什么,词中虽然没有道明,但在当时,人们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那就是权奸秦桧之流对抗战的阴谋破坏。这组词句实为词人胸中怒火在难以抑制之下的再度升腾,表达的是词人强烈而不可阻挡的爱国壮志激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简释】

三十:表示词人年龄。功名:此指抗敌救国大业。尘与土:表示尘土飞扬的战地。八千里路:表示征战路途之长。云和月:风云变化、月圆月缺。莫:不,不要。等闲:无端,平白地。空:徒然,白白地。“三十”诸句:我年过三十,抗敌救国,在烟尘弥漫的战场上拼杀;万里征程,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看过了多少月圆月缺。切不要无端地让时光流逝,到老一事无成,再白白地懊悔悲哀。

【出处】

见前。

【鉴赏】

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所选佳句表明,词人的情绪已基本平静下来,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对于自己的青壮年岁月在抗敌救国的征途上度过,无怨无悔,表示满意,认为人生就应该这样,而不应该让大好年华轻抛虚度,以免到老年再为一事无成而懊悔悲哀。这是对世人的一种警策,实际上也是对投降派们的一种告诫:你们苟且偷安,阻止抗敌救国,害人害己,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这首词上阕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词人在运笔构思中很好地运用了语言的“模糊性”。词的主体自然是词人本身。但词中的客体是谁呢?是什么人令词人盛怒?是什么人压抑了词人的克敌壮志和爱国激情?那客体没有出现——他被模糊性的语言隐去了。但在那个时代,读者不会不明白是指哪个。似隐又现,明隐暗现,耐人寻味,这是词人驾驭语言的纯熟技巧的运用。其实在今天,我们也应该能够明白客体指谁。它不是指金人,指金人用不着语言模糊,下阕的文字便是明证。但这首词在流传中有断流现象,特殊一些,可能易于产生歧见,这里就不论了。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简释】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宋亡国。这一事件被称为“靖康之耻”或“靖康之难”。犹:还。雪:洗刷,洗除。恨:仇恨。长车:指长途奔驰的战车。贺兰山缺:贺兰山也称阿拉善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此指边塞山关的敌军营地。缺,指残缺。贺兰山缺,即将贺兰山踏破,成为平地。“靖康”诸句:靖康之耻还没有洗雪,我作为大宋臣子,心中的仇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奔袭,一直到把敌人营垒踏个粉碎!

【出处】

见前。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所选佳句在词的下阕之首,可以看作下阕词意的纲领和中心——雪耻报国。被外敌夺去半壁江山,国家“元首”被外敌掳去,这是国人的奇耻大辱。作为大宋臣子,此辱不雪,此恨不解,是绝不能甘心罢休的。词人要表达的正是此意。一个“犹”字,一个“何时”,更显出词人内心的急切。从靖康之变到高宗绍兴十年(1140),已历时13年,词人心中如何不急!可是,秦桧等投降派不但不急,而且他们是“耻”不打算雪,“恨”不打算解的。面临大好战局,胜利在即,他们却强令撤军,真是岂有此理!这使词人胸中的烈火继续燃烧:你们不是议和吗?那我就把你们的议和对象统统消灭,看你与哪个议和去!后续的言辞血淋淋的,所表现的意义,既有对外敌的仇,又有对内奸的恨,也含有对投降派的鄙视和挑战。从此组佳句中,我们更可看到词人身上的铮铮铁骨和凛凛正气。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简释】

从头:重新(做)。收拾:整理,整治。旧:原来的,从前的。朝:朝见。天阙:朝廷。“待从头”诸句:待有朝一日重新收复了沦陷之地,再上奏朝廷,朝见天子,庆贺太平。

【出处】

见前。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所选佳句作为全词的结尾,表达了词人最高的理想追求:战胜敌人,收复失地,恢复统一,天下太平。同时,也隐寓着这样的意思:这次失去大好时机,等待来日,定会重新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追求。这既表达了词人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词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我们今天读来仍然为词人的这种精神所深深感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释】

天山:祁连山,在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这里指前线战地。沧洲:水滨之地,指闲居之地;此处实指词人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那里有镜湖之水。“此生”诸句:我哪里会料到,这一生心在抗敌前线,人却将老死在家乡的湖水之滨了呢?

【出处】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秋。词人一生主张抗敌救国,恢复失地,统一国家。这与南宋统治集团苟安投降的国策发生尖锐矛盾。他在仕途上不断受到打击排斥。写这首词的前一年,词人被权奸弹劾,罢官退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在闲居中他常追忆起自己在南郑(今属陕西汉中)戍边抗敌的经历,那时他怀着昂扬的斗志,准备在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建立功勋,以实现自己平生的理想抱负。可谁想到,自己的抗敌主张并不合当权者之意。他们只想苟安一隅,采取投降国策,并不想恢复半壁江山,不想解救中原百姓,也不想迎回作为国家“元首”的徽钦二帝。词人对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十分不甘,对掌权者打击排斥爱国志士的行径非常愤怒。所选佳句便表达了词人这两层意思。“谁料”二字蕴含丰富,表示世事国情超出常情常理:爱国志士何以报国无门反遭打击排斥?掌权人物何以只贪享乐,置国家民族危难于不顾?词人是不甘心的,他在自己的绝命诗中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出词人一生的爱国精神和情怀。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简释】

南山: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特地:特意。灞桥:在唐代长安东郊,今陕西西安城东灞水上。烟柳:如烟的柳丝。曲江:池名,在唐长安东南,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疏凿,也称曲江池。应待人来:等待南宋军队来收复。“多情”诸句:有谁像终南山的明月那样了解我的情意,特意破云而出,照亮了长安。那灞桥头上如烟的柳丝,曲江池上的亭台楼馆,应该是在等待南宋大军的到来。

【出处】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鉴赏】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七月。其时词人在南郑(今属陕西汉中)川陕安抚使王炎军幕中任属员。南郑当时属与金对峙的前线地区。高兴亭在南郑西北,正对终南山。七月十六日晚词人与幕友登上高兴亭,北望终南山,时皓月当空,词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前方的有利形势和壮阔的军事生活,激起词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他认为要收复中原必先自长安始。他乐观而又急切地想到,长安的那些风景名胜区翘首盼望着南宋大军的到来。而那大军一定会到来,中原一定会恢复。词的上阕写词人登高时的高兴心情。下阕写登高时词人内心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期盼。词人出生的第三年便是“靖康之难”之年(1127),一生都处于国家危难之中,他始终都积极主张抗敌恢复。南郑时期他得以身临前线,认为自己能为抗金事业有所贡献,内心很受鼓舞,故词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爱国情怀和昂扬斗志。这反映出词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热切追求和价值取向。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

【简释】

流水落花:表示年华流逝。等取:等待,听取。榆林:在今陕西北部,此泛指边陲。沙月:沙场之月,借指战场。边尘:指战事。静边尘:边地安静,战争停止。“流水”诸句:光阴荏苒,别的事不要打听,只关注一件事,那就是边陲是否传来喜讯:边地安静,战争停止。

【出处】

王质《定风波·赠将》

问讯山东窦长卿,苍苍云外且垂纶。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 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入清尊。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

【鉴赏】

从这首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当写于高宗时期。这是写给一位战将的词作。由于南宋统治集团执行妥协投降政策,置被敌人占领的半壁江山于不顾,令中原百姓长期呻吟在占领者的铁蹄之下,这使众多的爱国志士难于接受。但朝柄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爱国志士们无可奈何,有的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便被迫退居山林。词中这位将军,便是他们中间的一位。问题是,人退了心能退吗?自然是不能的。他们壮志未酬,心怀愤懑。词人非常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矛盾,于是,一首词送到了将军的身边。词中有三件事劝慰、提示将军。所选佳句,便是头一件。词人理解将军,一生之中对什么事情都可以淡漠,不去关注,唯有一件事是放不下的,这就是边事。词人希望战事结束,收复失去之故土,还百姓以太平。词人知道将军对这事是不能置之度外的,故他也主张将军关注此事。


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入清尊。

【简释】

五湖:特指五个湖泊,但说法不一;此泛指江河湖海。烟浪:烟尘和风浪,引申为世事。入:进入。清尊:盛满清酒的杯子。“江面”诸句:江面不及酒杯里的酒面辽阔,江河湖海的风浪、一切的世事,都进入了酒杯之中。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前条讲了词人关注将军三件事中的头一件。此所选佳句便是第二件。含义是,心情忧郁,酒是不能不喝的。但在将军那里,喝酒不忘国事,不忘世事。将军心怀国家,关心民众。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敌占区的民众正在生死线上挣扎。这些,将军心中怎能放得下?这些事,请将军在饮酒时边思虑边自我调整着,虽独自饮酒,但神怀国家、心与民通,也是一种无奈的活法。这就是“江面”诸句的深意所在。


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

【简释】

投床:躺在床上;此形象地讲醉后上床的形态。君:指将军。伤神:伤心。“醉倒”诸句:喝醉了,一头栽倒在床上,就睡去吧,免得醉了还挑灯看剑,让自己伤心。

【出处】

见前。

【鉴赏】

前两条讲了词人劝慰、提示将军三件事中的头一件和第二件。此所选佳句便是第三件。这是词人心意的核心。一名将军,本应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可这位将军却不得不退出战地,垂钓度日。为什么会这样?原因词人没有说,也不必说。词人只是说,酒是不能够不喝的。喝醉怎么办?词人劝解将军,醉了就往床上一倒,呼呼睡去,千万不要做挑灯看剑那样的事,免得自己伤神。这“伤神”道出了真谛。喝酒消遣,喝醉了往床上一倒,呼呼睡去,岂不悠哉?即使睡前把玩一会儿长剑,也是一种消遣,其心何伤之有?问题是,将军不是那样的人。他心怀壮志,一身豪气,却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身寄一隅,抑郁愤懑地度过一生。而这对爱国者来说,是何等痛苦?词人知道将军绝对放不下手中的兵器。挑灯看剑是他生活的常态,即使喝醉了,要睡了,也要将宝剑把在手中,看了又看。实际上,词人对将军的这一习惯和情怀是理解的。词中表达“不要伤神”之意,无非是一种劝解,望将军不要过于悲伤,要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希望将军等待时机,有朝一日,会再次奔赴疆场,消灭敌人,收复失地,救中原百姓于水火之中。

南宋统治集团的求和投降政策,给广大爱国抗敌志士的心灵带来巨大的苦痛。词人有一颗爱国救民的赤子之心,对投降派苟安卖国的行径十分憎恶。这种情怀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一位将军进行劝慰和提示的曲折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读来更加耐人回味,深刻感人。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简释】

空埃蠹:白白地被尘埃和蠹虫侵蚀。零:尽。神京:指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念腰间箭”诸句:想那腰间的弓箭,匣盒中的宝剑,白白地被尘埃和蠹虫侵蚀,抗敌事业又有何成就?时光易逝,心中徒有报国壮志,可是一年又将过去了!故都神京啊,是那么遥远。

【出处】

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鉴赏】

这首词写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前一年,主战派老将张浚奉诏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通判兼建康行宫留守。绍兴三十二年词人到建康拜谒张浚,在其宴席上,作了这首词。词意慷慨悲壮,张浚听后,“为之罢席”。词的上阕写词人曾登高眺望,见眼前我方一片凄凉冷落,敌方一派骄横嚣张,敌我形成鲜明对比。就连那流经孔子讲学之地曲阜的洙泗二水两岸,都满是牛羊的腥膻之气,这如何不让人惊辱难当!下阕写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当权者的乞和屈辱行为,对中原父老寄予深切思念。所选句组在下阕开头,敌人嚣张如此,但爱国志士却报国无门。那腰间箭、匣中剑,是时刻准备着用以杀敌报国的,可是竟等不到机会。岁月易逝,自己的壮志何日得酬,中原百姓何时得救?看不到任何希望!词作将敌、我,投降派求和行为,中原父老盼南师,以及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处境等各种要素有机组合,绘出一幅逼真的社会历史画面。而词人悲愤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情感层层激越,一气呵成,读之令人感愤不已。无怪乎当时张浚听词人诵读后,悲愤地宣布宴席终止,自己起身离去。

词作虽篇幅较长,但多用三四言短句,呈现快节奏,很适合表达词人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不但不使人觉得冗长,反而让人觉得如瀑布般激流之水,倾泻而出,越流越快越劲,给人以强劲、鲜明之感。


闻到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简释】

翠葆霓旌:皇帝的车驾。翠葆,指用鸟羽为饰的车盖;霓旌,缀以五彩羽毛的旗子;它们都是皇帝仪仗中的饰物,两者共用借指王师。行人:指出使金国的宋朝使者。“闻道”诸句:听说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们常常向南方眺望,盼望王师到来,驱逐金兵,恢复国家统一、实现天下太平。那些忠直的使者们见到此情,怎能不义愤填膺、悲痛的泪水如大雨般倾盆而出呢?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已见于前条。所选佳句处于全词的结尾,写的是使臣经过中原之所见所感,是全词最感动人、激励人之处。“常南望、翠葆霓旌”表达了父老翘首以待心情的急切。言外之意是,王师不会来,皇上无此心。掌权者们是只保自己享乐偷安,不顾百姓死活的。父老们是心白盼,眼空望!这怎能不叫使臣们忠愤之气充满胸膛——忠是对国家民众之忠,愤是对昏君奸相之愤。不能尽忠,不能除愤,怎能不叫人“有泪如倾”!

当然,这“有泪如倾”几字也不只指使金的使者,更指词人和与词人一样的广大爱国者。忠愤之气无法排解,积郁胸中,倾盆而出!词句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奋进。我们今天读之,内心仍不能平静。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尊严的,岂能甘于任他人欺辱!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简释】

算:词中“领字”,含“遍查”“查来查去”之意。平戎万里:万里之外去平定北方的入侵者。真儒:真正的儒者。“算平戎”诸句:用倒装结构。韩公您一定知道吧?率领大军到万里之外去平定北方的入侵者,恢复中原失地,那才是我们这些真正的儒者最大的功成名就啊!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鉴赏】

这首词作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即甲辰岁。当时,词人被罢官闲居于信州(治所今江西上饶)。宋南渡立国已经50余年。韩南涧尚书,指韩元吉,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是一位爱国政治家。他主张抗战,后见朝政长期为投降派把持,恢复无望,归隐信州,自号南涧,是词人的好友。时值韩元吉六十七寿诞,词人写此词为他祝寿。词的上阕谴责南宋主和派权臣无能误国,下阕赞扬韩元吉人品才干,主旨是表达平戎恢复的爱国豪情。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简释】

乾坤:指国家。“待他年”诸句:等到有朝一日您再被起用,主持朝政,改变了国家危局,战败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了国家,那时我再好好地为您祝寿。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所选佳句是全词的灵魂,表达的是宋代社会精英们的家国观念、民本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道出了我国古代志士仁人对所谓“功名”的认识,这正体现了他们的人格美。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简释】

吴钩:指精良的刀剑。了:助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完成。会:体会,理解。“把吴钩看了”诸句:我把那锋利的吴钩看了又看,徘徊许久,将亭上的栏杆拍遍,可有谁能理解我登上赏心亭的心意呢?

【出处】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其时,词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那时,词人率领北方的抗金义军南归已经12年,国事堪忧,位居下僚,抗金雪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壮志无法实现,遂登上位于建康水门城上的赏心亭,慷慨悲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及报国无门的内心痛苦之情。所选佳句为表达全词题旨的中心,看吴钩、拍栏杆,寓含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愿。后续词句则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

词人将心愿情感化为动作,在动态中予以描写抒发的技法用得非常成功,使读者感受鲜活逼真,与词人发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简释】

倩(qìng):使,请。红巾翠袖:女子装束,借指女子。揾(wèn):擦拭。英雄:词人自指。“倩何人”诸句:请什么人召唤红巾翠袖的女子,来擦拭我的泪水呢?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下阕前半部分词人用了三个典故,第一是“鲈鱼堪脍”(《晋书·张翰传》),第二是“求田问舍”(《三国志·陈登传》),第三是“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鲈鱼堪脍”讲的是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事。“求田问舍”讲的是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氾只顾个人求田问舍,不顾国家危难的事。“树犹如此”讲的是东晋桓温从军在外,多年后路过家门,见手植之树长大,感叹年华易逝的事。词人对弃官归乡和求田问舍的行为是不赞成的。就是说,国难当头,词人不主张逃避归隐,也不主张弃国顾己,而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可是,词人前进的道路却被堵塞,国运飘摇,而年华流逝,此境此情又何以堪!词人的内心痛苦带上了不可解的特点。

所选佳句是全词的结尾,也是全词的灵魂。佳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词人内心痛苦之剧,二是表达此剧痛无人可解。谁是排解我心中剧痛的人(包括善于劝解的女性)呢?没有答案。诸句的深意,联系历史事实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以词人为代表的一代社会精英,不放弃雪耻救国之志,而南宋统治集团也不放弃苟安投降之策。这一尖锐矛盾无法化解,社会精英和中原百姓内心的剧痛也就无法消除。结果是宋朝覆亡,而词人们所代表的全国民众的爱国志气、民族尊严留了下来,永不泯灭。词人以这样的问话表达其内心不可解的剧痛,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简释】

了却:了结,完成。君王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大业。生前身后名:生前死后的名声,即千古英名。“了却”两句:完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千古英名。

【出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鉴赏】

陈同甫,即陈同父,陈亮的字。陈亮是南宋词人、思想家。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曾多次上书反对议和。由此他触怒当政者,曾三次被诬入狱。他为词人好友,曾向词人索词。词人的这首词便是写给他的。词含有与友人相互激励之意。全词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各句,写出了词人想象中一系列连贯性动态行为,构成词人平生内心难以泯灭的一种理想境界。最后两句点明了这些动作的归宿: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而做到这一点,也就青史留名了。这是词人理想信念的一种追求和寄托,创建不朽功名心愿的一种表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简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北,为古代著名登临之处。赣江从其下流过,经万安造口(今属江西吉安市万安),东北向流进鄱阳湖而入海。清江:赣江。中间:表时间、过程,不是表处所。行人泪: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曾追隆祐太后至造口,在那一带大肆屠杀劫掠,当地百姓大批逃亡。行人泪既指隆祐太后等人的泪水,又指逃亡灾民的泪水,当然也包括像词人这样的来登临凭吊之人的泪水。长安:汉唐首都,此代指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可怜:可惜。“郁孤台下”诸句:郁孤台下奔流着赣江之水,那水中流淌着多少离乱百姓的血泪。向西北遥望汴京故都,可惜被无数青山阻隔了视线。

【出处】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鉴赏】

这首词约写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题于江西造口之壁。其时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职,驻于赣州。词作控诉了金人的侵略罪行,表达了抗金雪耻是不可抗拒的正义潮流。词的首句,“郁孤台”三字突兀醒目,使全词表露出一种沉郁孤愤的色彩。词人身临造口,40多年前金人大举南侵、百姓纷纷逃亡的惨象不免涌入脑际,那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就是我大宋百姓和皇室成员血泪之仇的见证啊——开篇便显笔力不凡。词人想要望到故都汴京,可是被敌兵阻断而不可得。难道山河破碎、民众遭劫的现状就该继续下去吗?这样,词人胸中对来犯之敌的怒气和为国家民族报仇雪耻的内在驱动力已是蓄势待发。整组词句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抗敌决心,并为后续的诸句做好了铺垫。

词人在运思过程中,赋予所写事物某种比喻或象征意义,如那融入着民众血泪之恨的“清江水”,又似乎是承载着人民的抗敌意愿和反对民族欺凌的历史潮流。而那阻断词人遥望故都视线的“无数山”,又似乎象征着那霸占着国家半壁山河、阻断南北同胞亲情的金国入侵者。这种比喻象征意义的赋予又若有似无,耐人琢磨寻味。同时词人又将眼前清江水之中流淌着的新仇同遥想中的故都失陷之旧恨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地域存在的事物即清江和汴京联系在一起。这种横向组合,就更使人新仇旧恨凝聚于心,更使人悟出失地不收复、偏安也不可得的道理。词意蕴含丰富,极富启迪人心、催人奋起的艺术力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简释】

青山:应指前文中“无数山”。毕竟:终归。东流去:指前文的清江水东流。“青山”两句:那滔滔的赣江之水,青山是遮挡不住的,终归是要无可阻拦地奔腾入海的。

【出处】

见前条。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题旨介绍已见于前条。所选的这组佳句是全词的关键,有点明题旨的作用。它表示着反对外族的欺凌压迫是不可动摇的愿意,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就像那滔滔江水不可阻拦地奔腾入海一样。这组词句的寓意要联系词的前文寓意才能明了。至于词的结尾,的确寓有词的首句所表现出的那种沉郁孤愤色彩。抗敌复土事业受到投降派的重重阻挡,是不容乐观的。但那怀南而不思北的鹧鸪的鸣叫声又似乎昭示着:词人对于自己离开陷于敌手的北方故土,而投奔到南方,欲继续抗敌事业的人生选择,绝不后悔。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简释】

更愿:尤其希望。诸公:指朝中当政者。著意:注意。教:使,令。忘了中原:指忘记收复中原失地。“更愿”两句:尤其希望在朝诸公注意,千万不要忘记了收复中原失地。

【出处】

李好古《清平乐》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鉴赏】

我们难以确定这首词的作者的生卒年,故而不能判定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从内容看,是词人行至瓜州渡口(在今江苏境内长江北岸,宋时是南北交通要冲),勒马眺望,深感那里形势险要,便赋词提醒当政者,要加倍提防金人或者蒙古人的来犯。所选佳句中之“更”,表明词人除此之外,“更”关注被敌军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他敦促当政者不要忘了光复中原的神圣使命。词即事抒怀,朴质无华,表达了词人期盼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迫切心情。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

【简释】

只今:如今,而今。袖手:旁观,不能参与其中。野色:荒野的环境,此指远离京城。英心:英雄心迹,此指收复中原。“只今”诸句:如今我在这荒原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旁观者,离淮水战场两千余里,英雄无用武之地。我的恢复之志,能够向哪个倾诉呢?

【出处】

王埜(yě)《西河》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发出的是一阵振聋发聩的呐喊声。词人早年曾长期主持长江边防,与元军作战。词中“绣春台(在今安徽贵池)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就是词人对那段战斗生活的回忆。词人晚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为吴郡侯。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致仕。这首词即赋闲时所作。所选佳句为词的第三叠开句,表达的是,自己身处闲境,远离江淮前线,但收复中原的勃勃英心尚存。可对此没人理会。于是,词人只好空自嗟叹。接下来说,近来,胡人猖獗,急报传来,自己纵是张骞,哪个又是任用张骞的英明君主呢?这使我们感觉到,我们所听到的是一位忠贞之士内心发出的一种撕心裂肺的悲愤之声。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简释】

节:节杖,出使的一种象征。君:君王。袍:此指使节的服装。“俯仰”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节”两句:我的节杖和服饰,干干净净,跟雪一样洁白。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出处】

家铉翁《念奴娇·送陈正言》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唯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鉴赏】

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朝廷请降,派祈请使捧玉玺北去见忽必烈。词人当时为祈请使之一。词人一行在元军的监督下,于四月十二日到达上都(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到达后,词人被扣留,直至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82岁时才被放归。词人在北国羁留期间,原使团官员有些被放还,词题中的陈正言就是其中的一位。这首词,就是陈正言临行时,词人的赠词。词人率使团北上之初,南宋朝廷尚未出降。当年三月,元军掳恭帝及三宫北发。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又有陆续的反元行动,但最后归于失败。所以,词一开始便有“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这样的话。原本,词人对南方的反元力量抱有希望。可“恶风”不断传来,词人的期望最终破灭。在这样的情况下,词人明志:“耿耿孤忠磨不尽。”这之后,词人回忆起,元军的南进及自己北来途中回望京城的痛苦情景。词人说,他作为祈请使,原本到达大都见忽必烈后,会把祈请的情况上奏朝廷,可这事还没来得及做,就听到了“天外清跸”,即恭帝及三宫被掳的消息。下阕开始讲自己到达北国后的事,他看到了当年苏武在北国留下的遗迹。由此,引出自己再次明志:“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并表示他这个羁北者不屈的心志:“肝肠如昨。”

这是另一首《正气歌》。只是,词人的堂堂正气,不是用豪言壮语来表达,而是通过叙事、赠言来表达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它一样感天地、泣鬼神,显示出一种坚如磐石、不可摧毁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高尚气节。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简释】

朱颜:红润的面容。“镜里”两句:铜镜里显出,我憔悴异常,过去的红润脸色已经全然不见。但是,我的忠心是不变的。

【出处】

文天祥《酹江月·和》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鉴赏】

帝昺(bǐng)祥兴元年(1278),词人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元军俘虏。次年,礼部侍郎邓剡(yǎn)在另一场战斗中兵败跳海自杀未遂,也被元军俘虏。词人与邓剡一同被押往燕京。行至金陵时,邓剡得病,留下治疗,词人继续被解往北方。临别时,邓剡写《酹江月·驿中言别》为词人壮行。邓剡心中明白,词人此去,必无活路。此时此刻,便成永诀。于是,亡国之恨、惜别之意、仰慕之情,一起涌上心头,写就一首《酹江月》赠词人。词人看了邓剡的赠词后,以邓剡词的原韵和了这首《酹江月》。

词中上阕表达的内容是:国家的疆土如此广大,英雄豪杰众多,在这辽阔的国土之上,壮烈大戏是演不完的。当年曹操长江横槊赋诗,王粲在当阳写《登楼赋》,都是历史的壮丽诗篇。大江奔流不息,国家将像不尽的长江波涛一样,豪杰辈出。下阕词人表示,自己算不了什么。而今秋风起时,如此以俘虏的身份回到秦淮河边,人变得憔悴了,但自己对国家的一颗忠心,是永远不会有丝毫改变的。在北上的途中,回望江南景色,它一线展开,青青如发。于是,词人默默地与国家告别,与朋友告别。朋友请你记着,今后,那月光下树枝上啼血的杜鹃,就是我。

词人在国亡家破、自己即将赴死之时,并无丝毫悲哀颓废之情,有的是对中华民族永生的自信,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对自己人生的无怨无悔和对祖国同胞及朋友的无限眷恋。词人的精神人格永远是照耀中华民族前行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