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岁尾年头,大家总要做一点回顾与展望,总希望新年有一点新气象。见面说恭喜,佳节庆团圆。
我在上面说的是什么?是自然和社会的现象,更是人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感受,是人的精神活动,精神状态。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人和物的区别。所谓狐狸精、花仙子,只能在神怪小说中作为人的幻想而存在。真正能够动脑筋,想问题,创造各种工具,从而改造这个世界的,在世界上大家所知道的还只有人类这样一种生物。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意志、情感、理想、道德、信仰、美感、判断、推理、知识、思维、聪明才智,这一切都是精神活动的表现。没有这些,大概很难称之为人。虽然医学上有所谓“植物人”——丧失了一切意识,仅仅依赖机械灌入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的“病人”,这种特殊的例外似乎不足以妨碍我们做出“正常的人总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结论。
一般地讲,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智力,最根本的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运用这种认识的成果来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经过反复实践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几千年前,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文明的新阶段,知识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加快了,一直发展到今天科学这样昌明的时代。今天,环顾我们周围,我们享用的一切物质成果,有哪一件的创造和人的智力无关?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任务,又怎么能离得开科学技术这个人类智力的灿烂花朵!地膜覆盖可以使玉米、花生增产一倍。科学饲养方法可以把猪的育肥期缩短一半,使母鸡年产蛋超过300个。要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原材料和燃料消耗,制造出最多最好的产品来。这当然要靠劳动的积极性,靠科学的组织,但是更要靠科学,靠技术,靠知识。从这个意义讲,以为端上了“铁饭碗”,就用不着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在是短视的看法。
人的智力不仅运用于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而且广泛地运用于认识人类自身的活动,认识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规律。正是凭着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我们才能推翻旧社会,建设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今天,要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就需要对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政治体制等等进行全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怎样分离?工资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差距?物价是怎样定的?为什么会浮动?什么是货币?什么是债券?什么是股票?利息从何而来?红利和股息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广告?怎样做广告才有效?这里有一系列新问题,可以说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缺少这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就难以获得主动权。
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情操、道德、意志、性格、情绪等等。这些东西也不是和智力一点没有关系的,理想的树立就和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能说知识越多的人理想的境界或者道德程度就一定越高。许多事情并不是道理不明白,但是有些人或者由于懒惰,或者没有志气,或者害怕困难,或者优柔寡断,或者因循守旧,就总是办不成。人不仅需要有物质的动力,更需要有精神的动力。“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一种动力;“争取更大光荣”,这也是一种动力;“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种动力;“振兴中华”,这又是一种动力。“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是我们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因为自己能够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幸福。
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获得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方向的保证。同时,这种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本身也成为我们的建设目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有规律的。研究这种规律,运用这种规律,使我们在精神上更充实,更丰富,更多彩,更振奋,更主动,更完善,我想,应当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共产党员》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