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
几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是同我们在党内和广大群众中进行了大量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我们进行了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才能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制定和执行了适合新时期、新情况的方针和政策;我们进行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的教育,才能动员千千万万干部和群众,投身到“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热潮中来;我们开展了“五讲四美”活动,使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面貌有所好转。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一些人当中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等等,也都再三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加强,一刻也不能放松。
用什么思想来教育我们的干部、党员和群众呢?我们是共产党人,当然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来教育人民。我们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等等,这些也都要以共产主义思想做指导。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难道可以用什么别的思想来做指导吗?例如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封建阶级的忠孝仁爱和等级观念,等等,虽然这些思想中也有一些美丽诱人的词句,可以一时激起某些人心灵的火花。但它终究会腐蚀人们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起到破坏作用。
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来教育干部、党员和群众,调子是否太高了呢?
有些同志觉得现在的群众是讲实际的,讲这一套大道理,没人听,没人接受。
其实,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讲实际的。
我们共产党人如果不是为了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免除被剥削和压迫的痛苦,创造幸福生活,何必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流血牺牲来从事革命工作呢?广大群众如果不是觉得共产党确实是在为人民的实际利益而奋斗,怎么会拥护党,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呢?群众的实际利益,只有用正确的思想做指导,经过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逐步得到。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做指导,我们就不可能制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路线,取得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胜利,也不可能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我国是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家用电器、衣物家具;无论是大工厂、大农场,还是居民楼房、影剧场所、文化教育设施……都是天上掉不下来、外国送不来、幻想变不出来的。只有依靠10亿人民,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进行现代化建设,群众的这些实际利益才能到手。要实现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战斗;同时也要求广大群众具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和我们一起奋斗。可是,实际上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党内,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着“四化”的进展。比如,有些单位只顾自身眼前的局部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本来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向上级伸手,本来可以用国内产品的也要从国外盲目引进;有些领导干部看到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不是积极扶植支持,看到群众中的错误思想流行也不进行教育,反而有意无意地代表群众中的落后意识讲话;有些人缺乏理想和信念,一切向钱看,工作中疲疲沓沓,纪律涣散,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进行教育,而任其泛滥流行,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怎么能够大大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住房、就业、升学、交通运输,以至物价等等,又怎么能解决呢?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与执行社会主义政策的关系
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人民,与我们当前执行社会主义的政策会不会产生矛盾呢?只要掌握得好,不但不会有矛盾,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的多种政策。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下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政策都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并且以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制订出来的。如果离开了共产主义思想做指导,我们的干部对这些政策就理解不了,理解不好,甚至发生或“左”或右的曲解和偏差;执行起来也就会或者各行其是、抵触、走样,或者放弃领导责任,该说不说、该管不管,缺乏正确的方向。例如我们现在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有助于群众把自己的劳动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起来的。可是,如果用资产阶级的观点去看,引导群众只顾自己眼前的个人利益,斤斤计较,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甚至发展到拿钱要多、干活要少的地步,就会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本身也破坏掉。只有经常用集体主义的思想、主人翁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对群众进行教育,那么,群众的觉悟才会越来越高,在工作中才会做到各尽所能,在分配上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也会更顺利、更有效。我们绝不能因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实行的某些政策,就忘记了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民;也绝不能因为进行了共产主义的教育,在目前就立即实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政策。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会被群众接受
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进行教育,会不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呢?有些同志看到有些思想工作一时很难见效,甚至在某些时间、场合,有相当多的群众不接受,就感到很难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就打了折扣。
说思想工作不容易做,这是符合实际的。人们的各种思想观点都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希望他们在一个早上就完全能转变,那种所谓“一打就通”“立竿见影”的说法,只不过是唯心的空想。如果人的思想变化很容易,党何必要再三强调思想工作的重要?又何必要我们这些共产主义者作为先锋队来发挥作用呢?我们相信,客观存在的实际,客观事物的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是可以向着正确方面转变的。我们进行思想工作,无非就是促进这种转变。群众情况有差别,觉悟有高低。有些人转变得快些,有些人就慢些;有些人在某几个问题上容易转变,在另外几个问题上又不容易转变;有些人转变了,还可能出现反复;有极少数人始终不能转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区别不同情况,千方百计去找到打开各种各样人们心灵的钥匙。虽然这是一件很费力气的工作,但既然我们宣传的是真理,讲的是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道理,大多数群众总会逐步认识并接受的。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宣传了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团结了广大人民,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条件,比之过去是更好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教育,肯定会收到显著的成效。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人说,青年人不爱听政治课。李燕杰的报告不是很受青年欢迎吗?许多学校出现了一批政治课讲得好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不爱听政治课的情况正在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两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群众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念正在提高的过程中。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见的事实。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说明事在人为,贵在认真。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人们可以接受的大量实践活动去进行,大多数群众是可以逐步转变和提高的。
把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领先的地位正是坚持了唯物主义
有极少数同志一听到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领先的地位,就担心会不会又搞唯心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唯心主义横行,使干部、人民吃尽了苦头。有一点担心,是必要的。不能说这些余毒今天已不复存在,继续警惕并清除唯心主义的影响仍然是思想战线上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可是首先要弄清楚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坚持的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而不是工作安排上的先后次序。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用一些书本上搬来的、想当然的概念,甚至讲假话、空话,欺骗群众,强制群众接受,那当然是唯心主义,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等于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很容易认识它。或是由于思想方法不正确,或者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某一个片面,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因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事是常有的。这就需要别人帮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就是这件事。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讲的是真话;而且是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又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区别情况,帮助人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提高。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坚持了唯物论原则,把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领先的地位,怎么说得上是唯心主义呢?如果闭眼不看客观上已经存在着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不管这个经济基础要求人们具有为公的思想来和它相适应,不问今天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归根到底依附于国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事实,却要宣扬个人主义的所谓合理性,把人的思想拉向后退,那么不管打着什么唯物主义的旗号,都只能是唯心主义的货色。
做思想工作的人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用共产主义思想战胜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要努力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时刻都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我们自己做好了,并且努力探索思想工作的规律,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群众就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一定会极大地提高起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健康、更加蓬勃地前进。
(《北京日报》,198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