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主要运用了回归原点法、结构界定法、逻辑分析法及理论联系实践法。在写作思路上,本书主要运用了内容分解法、层层推进法以及逻辑关联法。这些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是为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服务的。

回归原点法。这里的“原点”是指中国译论的起点、出处及源头。本书运用回归中国译论原点的研究思路,认真研究了金岳霖的《知识论》及相关资料,探究了境界与意境的哲学基础与文艺美学渊源,梳理了“意”“味”“境”“韵”等美学范畴的历史演变与美学内涵。通过回归原点的研究思路,本书发现了金岳霖问题,提出了境界论的翻译观,理清了意味、意境与境界之间的关系。

结构界定法。中国译论的范畴最难界定,定义规定法太死,笼统描写法又太活,直觉感悟法让读者抓不住要领。本书在界定意义、意味与意境的审美内涵时采取结构法,把这些范畴放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中,描写其语境中的功能,从而达到界定范畴的目的。本书优化整合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与翻译界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合理借鉴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现象学文论有关作品层次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与意境三个层面,然后在作品的结构中找到了各自意义的规定性,并运用辩证法的“中介环节”理论,解决范畴之间的意义交叉关系。

逻辑分析法。中国译学的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排斥概念,拒绝分析。这种整体直觉思维的模式有利于审美鉴赏与创作,但其缺点是难以说清楚,不利于翻译批评,也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因此,本书运用西方的逻辑分析法,把上位范畴分解成不同的类别与层级,使其衍生出二级范畴和三级范畴,并通过逻辑推理与辩证逻辑建立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发展建构中国译论体系的可行之路。否则,重感性、重体验的中国传统译论很难与当代译论接轨。

理论联系实践法。本书在讲每一个理论问题时,一般都会有一个实例分析,目的或是用实例印证理论的解释力,或是用实例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或是用实例佐证理论的实用价值。没有理论,难以发现金岳霖问题,难以解决金岳霖难题,难以界定范畴之间的关系,更难以形成三种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没有实践,金岳霖提出的文学不可译问题就难以得到印证,译味是否可译的问题就难以得到体现,译境是理想的观点就难以提出,境界超越思想就可能悬空。

内容分解法。意义(译意)、意味(译味)、意境(译境)、境界是本书的核心范畴,出现频率高,内容容易重复。本书作者意识到了写作中的困难,不得不在写法上精心设计。具体说来,本书把译意、译味、译境分解成文学作品的不同层次、文学性的不同程度、可译性大小、境界高低、超越性、主体性、语言功能、思维方式、意义类型等不同内容,力求不同的章节讲不同的内容。

层层推进法。在内容分解法的基础上,本书按照章法的起承转合,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采取层层推进的写法,尽量做到下章内容是上章内容的进一步发展,下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逻辑关联法。在层层推进的基础上,本书按照内容逻辑性和关联性的要求,运用逻辑关联法,把全书内容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章与章之间有内在的逻辑性,节与节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