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教科书(代序)

张楚廷


我一直不愿意受命写序,尤其是年轻作者,我总希望他们自己写序。

所谓序,在我看来,就是为一部著述拉开序幕,或者说明一下学作的原委,写作的构思,大致的框架,介绍基本的内容,也许还说到相关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如果自序,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说清楚;如果他序,即使仔细阅读过了,也不一定说得到位,很可能不痛不痒,不着边际。这就是我不情愿为他人写序的原因。我努力坚持不写,但有过少数几次失败。这一次,就是吴小鸥了,当她开始提出时,我拒绝了。后来想想,这些年来,她在教科书的研究上,可算是孜孜以求,做了不少的工作。于是,就想赞许一番;又想到,这需要我来赞许吗?所以真的还是很犹豫的。

作序不能喧宾夺主,归根结底,还是靠她的著作本身说话。我仅冒昧在此小议一下教科书及其研究的意义,当然也就认定了吴小鸥工作的意义。

大中小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有教科书的问题。通常,教科书的编制、选用、实施和修订等事项统称为课程建设。这是各级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

课程研究及其建设在教育学研究的整个领域里具有独特的地位。可以作一个比喻,课程研究,在物质世界就相当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在精神世界里就相当于对人的心灵的研究。

古希腊人不一定作了如上的理解,但他们神话般的智慧,让他们在物质世界里就提出了单子的概念,而对此之研究,一直延伸到今日如希格斯这样一些杰出物理学家的研究;而在精神世界,在人的精神方面,则早已有了希腊人关于灵魂学的深刻探求;并且,古希腊人也留下不朽的教科书或课程,至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仍是欧美大学生必读的课本,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乎为全世界学校所采用,版本方面只有形式上的些微差异,基本内容却恒久不变。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又被迫转向教育学和哲学。我先说一下数学。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科书是由哪些人主持制定的呢?他们是华罗庚、吴文俊这样一些世界级的数学家直接领导和参与的。

顺便,我想说一下,大中小学教科书制定的不同特点,由此而进一步说明中小学教科书的特殊困难、特殊意义与作用。

大学里的教科书,尤其是专业性的教科书,大都是教授们自己编制和撰著的,自己开设什么,就写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说,很少有国本课程、地方课程,也没有校本课程。

对于大学教科书的主要要求就是尽可能站在学术最前沿。然而,对于中小学教科书的要求就大不一样了。

中小学教科书至少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那个相关课程的知识领域有多宽?哪些知识是该领域里的根?哪些知识是对青少年持久有用的?哪些知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最重要的?哪些知识是他们时下的心理年龄便于接受的?或者,需要经过怎样的编撰和处理才可能是便于习得的?

由此亦知,只有那些能高屋建瓴、居高俯视的大学者才能比较准确和深入地回答这些问题。

这也就是吴小鸥在研究教科书时竟发现有那么多名家的缘故,这就是在这些编撰者中有严复、蔡元培、胡适、任鸿隽、林语堂、朱家骅等名人的缘故。

换句话说,大学是求得枝繁叶茂的问题,而中小学则是求得知根知底的问题。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根,为何中小学所涉及的根更值得关注呢?

我们知道,中小学里最重要的课程是语文和数学。这里的语文是母语。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都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同时,数学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语言,其基础部分是世界各国学校都必须通过课程而研习的。

最后还简要地说一下教育科学。

人们更多知晓的是,康德这样大智慧的人物的主要贡献在宇宙学和哲学方面,殊不知,他有一部名著就叫《论教育学》,他对教育学也有杰出的贡献。

如果说到教育哲学,其开篇之作也是一位德国人逻逊克兰兹。在中国,最早的则是范寿康等这样一些名人。教科书必然与名人相连。

在作了这样一些只言片语的叙说之后,想必对于吴小鸥在相关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多有赞美之辞就很自然了。

二〇一四年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