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剩余的扣留、增长与流动
第一节 生产过程
外围体系的动力建立在剩余及其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资木积累就取决于它。由资本积累产生越来越高的生产率,而越来越高的生产率又使得积累增加,并导致生产率新的增长。如此循环往复。
剩余指的是生产率增长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没有转移给广大劳动力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结构的混杂性,它主要被集中了大量生产资料的、社会结构的上层所占有。
现在我们来说明占有剩余的机制。上层通过这种机制扣留并增加剩余。这就是使得生产率的增长不能通过降低价格进行社会扩散的机制。由企业以剩余形式占有没有转移给劳动力的生产率增长部分,是一种与剩余的结构性质相结合的根本性的动力现象。
可以从一种很简单的考虑出发。假定某个阶段出现于市场的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是产生于为生产这些产品而事先付给劳动力的收入,那么,这个需求便不足以吸收由生产率增长而增加的供给。因此,价格就会下降,剩余就会消失。
那么,是什么东西阻止这种现象出现?原因很简单,形成对某一特定数量最终产品需求的收入并不就是为生产这些产品所支付的收入,而是为在某段时间之后生产出数量更多的最终产品而支付的新的收入。因此我们说,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动力现象。如果生产是停滞的,这种现象便不会出现。
我们把由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生产、时间上经历若干连续阶段的一系列活动理解为生产过程。
为了在未来获得某个数量的最终产品,必须事先开始其生产过程,给劳动力支付相应的收入。那么,随着生产过程的发展,支付的收入就比某个特定时期在市场上供应的最终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中企业所支付的收入要多。由这些更多的收入产生出更大的总需求,能吸收由就业增加和生产率增长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的总供给。没有由旨在获得未来产品而进行着的生产所形成的越来越高的收入,需求将不足以吸收现有的供给,生产率增长将导致价格下跌,剩余将会消失。注17
换一种说法,假如我们专注于某个特定时期,我们将看到一个在该时期内结束的、提供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供给的过程,与此同时,另一个过程开始,而其他一些过程尚在进行之中并将在尔后的时期内结束。在不断上升的生产运动中,这些不同时期中的每一个时期与在该时期内结束的过程的各个相应阶段相比,有着更多的就业和收入。因此就形成比包含在(就这么说吧)该时期内出现的最终产品中的收入更大的需求。
这就是生产过程的动力。总之,由于生产率增长,投入市场的最终产品的增加高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就业劳动力及其收入的增加。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不降价的情况下被吸收,是由于生产更大数量的未来产品的生产过程造成了更高的就业和更大的收入所致。注18
如果不怕某些重复,我们再回顾一下让·巴蒂斯特·萨伊的那个老定律,或许会对上述解释有更好的理解。根据这个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或者说,在生产中产生的收入转化为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这是一种典型的静态论证,在新古典派论证中是常见的。
在发展的动力中,由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供给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收入,并不创造对这些产品的现时需求,而是创造了对此前已出现于市场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这关系到生产过程延续的时间。事实上,今天的最终产品供给并不造成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而是提前地造成了需求。用概略的形式来说,不是对今天的产品的需求,而是对昨天的产品的需求。
让我们来继续论证。人们也许会认为,剩余是在最终产品消费的那个时刻体现出来的。如果仅仅一个企业包罗了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情形可能是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参与生产过程的各个连续阶段的是不同的企业。在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最终产品的更大的需求向新的连续生产以前的各阶段扩散,直至最初的阶段。在这种形式中,比未来需求提前的生产增长受到鼓励,而这种未来需求必然不断提高。于是,每一个阶段的企业都增加其对前一阶段连续生产中的产品的需求。由于这种更大的需求,各阶段的生产连同这些阶段中出现的生产率增长均被吸收,其中生产率增长转化为剩余。因此,这是一种对剩余的分割。部分的剩余再加上每个阶段付给劳动力的收入。这是总需求的两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