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北京人和新洞人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同时出土和发现的有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间冰期,距今约70万~20万年。
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龙骨山北坡又找到一处规模更大、含化石更丰富的地点,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1地点”。1921年和1923年,又先后发现两颗人牙。1927年由瑞典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挖掘,当年又发现1颗人的左下恒臼齿。经步达生研究,命名为“北京中国人”,后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则给了它一个俗名“北京人”。(现在已把他的“属”“种”和爪哇人合并,另建立一个“亚种”,改称为“北京直立人”。)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独立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至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共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等以及牙齿147颗。这些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全部在几个美国人手里被弄得下落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得到恢复。经过多次发掘,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又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如果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到20世纪80年代总共得到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和10万余件石制品,以及大量可观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这在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早期人类遗物中,是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进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京人的身体特征:
头骨最宽处在左右耳孔上沿,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骨壁比现代人厚出一倍。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部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纹理简单。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上肢骨除髓腔较小,管壁较厚外,与现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说明他们的上肢已经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北京人的身高:从发现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推算,约为1.56~1.57米。
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从已经发现的4个较大的灰烬层中有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晓熟食。另外从化石测知的数十个北京人个体的年龄看,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可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北京人的石制品:石器以石片为主,石核较少,且多为小型。北京人用硬度比较高的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取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构成北京人文化重要特色之一的,是用砸击法砸制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此外,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尺寸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另从石锤上留下的敲击痕迹看,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
4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中间环节——新洞人。1973年在周口店龙骨山第4地点,发现一颗男性人类左上第一前臼齿、几十件石器以及灰烬层和动物烧骨等。因其在山顶洞的洞口和洞室的裂隙部分,故称为新洞人。新洞人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中间环节。
新洞哺乳动物有40多种,有从中更新世延续下来的硕猴、肿骨鹿,晚更新世的岩松鼠、赤鹿等,由此判定该洞穴动物群的时代当为晚更新世之初。与周口店的第3、第15石器地点的动物群性质大体相近,都可归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新洞堆积物中:一、有新洞人猎获的几千个小型哺乳动物个体的肢骨。二、在烧骨中数量最多的是鹿类,还有鼠、象、蛙、鸟等。三、在大约1米厚的灰烬层里不仅有兽骨、石块,还有一颗朴树籽。四、在第4地点发现两件磨过的骨片,这是我国最早的磨制骨质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磨制工艺技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