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合作:基于行为实验的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行为实验

实验经济学之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总结出经济实验的三要素:环境/情景、规则/机制、行为观察,把握协调好这三方面及相互关系,就能有效地通过实验、在深入分析行为的基础上理解和解决更为复杂的经济(管理)决策及相关问题。环境就是研究问题的背景及相关的情景要明确,具体通过多情景设置来虚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规则就是分别或选择性合并能够影响行为的制度机制和多种因素的机理化、规范化、系列化,以有利于辨析规则影响行为的方式和效果;行为发现就是对不同类型主体、可控可重复地在不同的情景和规则下表现出的行为进行观察对比,以便找出某些特点与规律性,以及行为又如何影响环境和规则的。尤其是在研究探讨共同行动中个体与集体的行为关系时,如在公共品供给、公共选择、群体/众人合作、群组协调、社会生态、种群演化等社会活动中;在公共品提供的背景下,本书相对集中地探讨行为与机制的对应关系:选择和设计什么样的机制能诱发预期的行为,这些行为又是如何反馈影响机制的。

一、经济实验方法的价值何在

人文实验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不妨这样看,自利理性等与其说是对人类行为的假设,倒不如说是为满足理论寻找基石的学术需要,当然也表明了一种价值观和立场预设。这些只是理论拟公理化的系统性预置,未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而引入和运用人文实验的可控可检验性,能从根本上弥补行为分析中的这一逻辑缺憾。

经济学如果只是以考虑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物尽其用为己任,大概不会意识到行为实验究竟能起什么作用;而如果要以人为本考察如何才能人尽其才,那就会明白引入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演化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单一属性的线性变化模式。行为表现具有条件依赖的情景效应,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和生物多样性,这些也正好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就存在着理论上单一、明确的行为假设与现实中行为的多元综合及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再加上行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模式和群体结构交互行为的作用机理等是玄妙的,这就放大和加剧了行为的不可琢磨性。机理及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东西,所受的影响因素又很多,而在实验中却能将行为与机制的关系可控可对比地观察刻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摇篮和研究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实验室则被喻为科研领域的麦加,是科技工作者憧憬和追随的处所。对于经济管理实验室,为什么也不可阻挡地出现了?而且发展速度迅猛异常,虽然对这类实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答案是,人的行为是多个器官和大脑意识的综合反应,是各部分有机联系的行为综合发生器,也只有通过综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去认识,而行为实验则应运而生。个体心态、行为的基本类型,个体间可能的联系方式和网络结构的分类,影响群体产出的关键因素和方式等,就有可能通过特定和精巧的实验来揭示人类活动更深层、实质性的特征。再者,实验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效度问题,关于自然界的实验其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无疑是一致的,因为被实验物在实验室内外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而关于行为的人文实验则不同,实验环境、激励强度或赌资效应、相关利益方的行为特点等在实验室内外的可控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实验室内外的行为表现差异有时也是很显著的。于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此。但这并不是行为实验的不可测性,反而是固然的行为属性是在有意无意间造成的和被认知的,正是行为实验使这类问题暴露得更清楚、解决的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仿照自利驱动的个体行为研究,群体动力研究考察群体活动的动向、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和方式等。从群体动力场(Lewin,1933)的观点看人类社会活动,或许是群体行为研究对结构力学的借鉴,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若干个体形成一个群体,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利益驱动的动力场,并形成群体行动,又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体都发生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行动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数理解析模型能比较好地刻画和分析个体行为,而群体行为只有在实验条件下才有可能被比较清楚地认知。

二、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关系分析及实验

如何有效地借助实验方法探讨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关系?人的一些潜在行为属性是在特定的群体结构中个体间相互作用时才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的,只有在群体行动中才能更全面、真实地观察分析个体行为属性,也只有借助实验才更有利于揭示个体与群体的复杂行为关系。实验有助于比较全面地分析建立个体行为的必要理论和一些规律特征;反过来,又能通过实验,更好地检验、验证和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内在联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群体中个体的基本行为类型

考察群体行动的驱动因素,可粗略地划分为三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群体共同目标和行动准则;二是群体决策一致性原则和主流价值观;三是群体共赢目标实现中的冲突与协调。再从群体动力研究的角度看个体行为与心态,注4可将群体中个体基本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大致划分为:

(1)关心他人、损己利人;超常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情形下才会发生。

(2)合作共赢、利人利己。确立长效的利人利己的人际关系理念,其核心是双赢互利原则,有独善其身、好聚好散的个体行为基础和双向关联的思维基础;寻求别人的利益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利益,在满足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注意关照他人利益;具体行事中由合作、互赖取代竞争与对抗,实现过程中可能经历双输——输赢——双赢的流程。

(3)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经典经济理论中较易出现的个体行为,但与自利性有所区别,无论在合作或者非合作博弈中,理性人从自利性角度出发,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则会损人利己。

(4)两败俱伤、损人害己;难以理喻但现实中却可能出现,原因或许是因为现实中人并非完全理性,当个体行为受负面情绪影响较大时,决策结果可能会出现损人害己。

现实中个体利益最大化往往是游离在(2)和(3)之间的行为类型,可第(4)种也并不鲜见。严格精确的行为分类是没必要和不易的,而在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通过在被试者之间的定向指派和随机匹配,能观察出他们的真实行为类型。

(二)个体间基本关系类型

进一步将群体中个体自我心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施予型或父母型心态(P:parents)、自立型或成人型(A: Adults)和依附型 或儿童型(C:Child)等。以自立型为临界点或分界面,抽象出相当一般意义上群体中个体间的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对于有不同类型的微观主体、不同的群体结构,同样的外界因素和条件变化的影响施加在群体上,会产出明显不同的群体效果。反过来,不同的微观主体,对外部环境和结构影响下的决策行为模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异质化的临界点可能就是非线性行为模式的转折点。

无论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方式有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成集中基本类型。通过研究群体沟通关联方式时,将其与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构成的基本网络连接图形见图1-1,有助于相对深入地研究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协作、群体决策、学习型团队建设,以及制度机制的作用和组织文化等。

图1-1 基本心态和行为类型关联图

人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人在相同情景下,对相同的事和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心态类型,因而群体产出的结果就会不同。由此解释群体涌现和临界(点/条件)效应:当群体结构中的施与型占比大于依附型时,总体产出大于个体之(代数)和;反之,总产出就小于个体之和。其中存在着群体结构与个体行为的临界效应,这比一般性的系统整体协同效应更深入一步,是对系统科学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行为根源上的解释。由此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研究策略和合作行为,如何分析研究合作行为。比较全面地分类分析群体动力学的影响因素,考察群体愿景、群体目标、领导影响力、组织发展、群体信任、群体规范、群体分工、群体压力、团队建设、群体协作、群体考核、群体回报、群体与个人目标一致、群体凝聚力、群体的自我管理等,都可通过实验根据需要逐一检验之。

(三)群体行动影响因素与产出结果及实验揭示

类比个体行为分析方法,我们还可考察群体行动的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如:群体凝聚力及相关因素;管理团队的技能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研究合作行为,更应该重视群体沟通和协作,所遵循的准则:共同目标、彼此信任、互取所长、积极参与、信息共享、良好沟通。研究群体行动,有许多内容在个体中心主义方法论视角下容易被忽略,如个体间的沟通,利益的冲突与协调等,这些是策略行为常见的几种表现类型。只要群体中的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就会表现出单纯个体行为不可能有或难以揭示的特点和属性。所以,要分类分析沟通、冲突和协调,以及次生的行为表现和影响效果等。有了这样的细化分析和理论预见,在条件许可下,实验能深入细致、分门别类地探讨可能的行为表现、特点和规律,突破传统桎梏,打开行为黑箱,从理论假设、推理手段、检验工具等方面都为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基础。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可将个体行为类型、各类机制和制度对不同群体结构的影响机理和产出影响及相互关系划分出四种类型:

同质型:P—P—P; A—A—A; C—C—C

混同型:P—A—C

主控型:P—P—C;A—A—C

依从型:P—C—C;A—C—C等。

借助精细的实验设计和逐步实施,可以检验和分辨出究竟是具有什么微观背景的个体、在什么样的群体结构下、对机制和外界条件变化会有什么样的相应、会遵循什么样的演化轨迹、会有什么样的产出形态或涌现;不仅可用于研究公共品提供,而且可广泛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个体与群体行为关系这一基础问题,找到开通行为幽径的入口和通途。注5

三、行为与行为科学

人是有主观意识的,其行为是复杂多变的,既想合规又要随性,按常规研究不易把控,而实验就有助于对行为的认知。宝玉抓周时为什么偏爱女红,贾府的焦大为什么不去摆弄兰花;为什么以一般商品市场供求规律解释金融市场异象时屡屡败阵,为什么又会常常出现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时言之凿凿、实际收效却不甚了了;透过行为大数据能分析消费者的性格偏好、购物习惯及思维模式以实现精准营销,运用“互联网+”有助于理顺各类不同主体的行为关系、孕育新的产业生态、促进结构良序演化和预见各种可能的总体形态……信息、制度、历史路径依赖等环境条件因素无疑是重要的,但行为因素是绕不开的,而且还应将其复归至决定性地位,因为行为是一切因素发生作用、发生什么作用与何时发生作用等的中控点,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点,一切社会活动和现象都是在行为控制下的、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或结果,许多研究结论和对实践的检验评判,都取决于行为假设和理论预设。

行为(实验)经济学的主要功用是行为发现或自我价值的发现,而个体价值的实现,又是整体经济的源动力,也是在理论研究中涉及和覆盖面最广的。利他、合作、公平以及社会偏好等多元行为属性,是传统经济理论方法的软肋甚至是盲区;只有借助实验,能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环境、控制条件因素等,才有可能更好地揭示和认知个体与群体行为关系。

从管理学角度看,行为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分支和学派,它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对待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行为科学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注6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若从更广的视野看,行为科学是多学科和领域形成的共同研究对象、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跨学科交叉群。

关于行为研究学科群为什么会在发展中跌宕起伏、各分支学科的成长又参差不齐呢?一个重要乃至根本的原因是缺乏通过可重复检验性确立的评判标准和由此指引的发展方向,而实验方法最有可能扭转这一局面,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开创新天地和注入新活力。

行为分析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代表人文社会科学。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否真正地、彻底地科学化,不仅是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最终是取决于实验方法的应用程度和效果如何。而选择公共品机制、聚焦合作行为,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竞争与合作、物质利益和主观意向的关系,并且与经济理论研究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打开行为黑箱、推动行为科学发展最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手段方法。

将个体特征、策略行为、结构关系、连通途径、网络效应以及情景类型等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可通过人类主体可控实验的检验、验证和发现多元行为属性,也便于赋予Agent不同的关键行为特性,进而展开整体的动态仿真模拟。如此,就可用实验方法逐一展开对合作行为与组织的灵敏性、脆弱性、机制响应模式等方面的可控、可重复检验式的研究,深入揭示和认知个体行为与总体异象的内生演变及内在关联。这不仅是一般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结构和生成总量的方式与机理也具有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