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俗 寫 分 析
俗字的許多形體,並不是人們想像的不可分析,它們還是有一些內在的變化原理的。以下我們來舉些例子:
觀
“觀”字有多種俗字形態,有“”“観”“覌”等,可略作分析。漢字俗寫中“口”可用“丶”代替,如“單”或作“单”,“壤”或作“壌”,“喪”或作“丧”,是其例。《集成》明刊本《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一《大聖攪亂勝会》:“汝等門外伺候,譲我亭上憇憇。”(40頁)《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五十四回:“但是闾阎都揖譲,莫愁父母少黄金。”(781頁)“譲”即“讓”的俗寫。而“觀”字的兩點連在一起,變成一横,成為“”字。《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三十一回:“山呼已畢,呈上本章,有司禮監接上御案,天子龍目親,從頭至尾,看了一遍。”(456頁)同前:“魚朝恩聞旨,即忙做就榜文,呈上御案,龍目親。”(458頁)我們還可以類推“雚”旁的字,如“權”字俗寫或作“”,《集成》明刊本《兩漢開國中興傳志·田子春計與刘澤得兵印》:“争柰手無兵,不能成事。”(303頁)《集成》清刊本《繡鞋記警貴新書》第一回:“且屈駕寒庄,弟有言詞泰(奉)告。”(3頁)《集成》清刊本《說唐演義全傳》第七回:“在隋朝官封靜邊侯,掌生死之,統屬文武,鎮守西北一帶地方,十分嚴整。”(119頁)
我們再看“観”字的構形來歷,俗寫中“艹”旁往往可寫為“亠”,如“權”或作“”,至少在漢代就出現了。我們先看看馬王堆漢墓簡帛“權”字的一些寫法注83:
《春》055 《戰》210 《經》004
下面我們再看銀雀山漢簡的“權”的一些寫法注84:
164 274 357 634 865 869
從上文我們還能悟出“權”字的“艹”旁到“亠”的漸變軌跡。敦煌卷子伯2318《光讚般若經》卷第二:“是為,舍利弗!開士大士行智慧度無極,以善方便而現所行三昧正受。”(11/304)同前:“行智慧度無極,以善方便與八聖路開化眾生,令得流布果、往來果、不還果、無著果、緣覺果。”(11/304)此“權”的俗寫,兩“口”已用點代替。“亠”上的點或變形為撇,《集成》清刊本《飛花咏》第七回:“我受朝廷大恩,除奸厺佞,以致忤觸権奸。”(192頁)還可比較“勸”俗或作“勧”,《集成》本《明鏡公案·周按院判僧殺婦》:“某聞勧酒用蓮葉作碧筒飲,未聞用木葉作酒巵也。”(12頁)也有“口”旁換為“厶”的,《集成》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十二《馬超興兵取潼關》:“伏念漢室不幸,而遭遇操賊專,黎庶凋殘。”(1831頁)“”即“權”字。
“覌”字則是將“雚”旁用符號化的“又”代替。《集成》明刊本陽至和編《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三《孫行者五庄覌内偷菓》:“五庄覌内一神仙,後园菓品不輕傳。”(168頁)又同前:“鎮元轉覌心煩惱,要把師徒落熬煎。”(168頁)如“權”字或作“权”,同前卷一《覌音路降衆妖》:“我到此尋訪取经人,到你庙中权住幾日。”(64頁)
也有“觀”字俗寫作“”的,《集成》清刊本《大清全傳》第二回:“春韻聞啼鳥,秋香稻花。”(24頁)同前:“一筆如刀披開崑山分石玉,二目如電能蒼海辯魚尨。”(25頁)此俗寫中的“又”旁即是符號簡省。
《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五十二回:“一路上,旗旛招颭,號帶飄揚,齊聲喝彩,馬捲沙塵,紛紛然出潼関境。”(760頁)“”就是“界”的俗字,其來源也是可以解釋清楚的。俗寫中“分”與“介”不别,故使得“界”俗作“”。敦煌卷子伯2602《無上秘要》卷廿九:“雖是不終,下世當難治。”(16/200/a)“”即界字。
吴
“吳”俗作“吴”,相傳已久。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卷二十二引《皇朝類苑》云:“古文自變隸,其法已錯亂;後轉為楷,字愈訛舛,殆不可攷。如言‘有口為吳,無口為天’。按:字書‘吳’之字,本從口從夨(音捩),非天字也。此因近世謬從楷法言之。”注85說明宋人常用俗寫“吴”字。清杭世駿《訂訛類編、續補》卷上“吳”字條云:“《筆談》辨吳字本從口從矢,非從天也。非從天良是,然從矢者亦非也。蓋吳字從口從夨,夨即大字,其義與同,皆訓大聲,故從口從大。吳字正不當從口天,前輩論之甚詳。蔡君謨有《美堂記》云:‘以資富貴之娱。’娛字卻寫娱字,非也。”注86李光地《榕村字畫辨訛》:“:从夨。”注87“吳”俗寫或作“吴”,這是可以解釋的。宋刻十四行本《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趙王、膠西王、濟南王、王皆使人來召臣意,臣意不敢往。”(1697頁)同前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乃拜盎為太常,王弟子德侯為宗正。”(1708頁)同前:“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王,使拜受詔。”(1708頁)《集成》明刊本《皇明開運英武傳》卷四:“況國兵多民富,以臣愚見,莫若修書連和。”(196頁)《集成》明刊本《征播奏捷傳通俗演義》:“摧銳鋒於勁漢,鄱湖飛水上之降旗;拔堅壘于強,震澤失波間之戰艦。”(5頁)同前:“四川支撫院刘縂兵、縂兵等,統兵由北路而進。”(231頁) “”即“吳”的俗寫。可以看出,在“”“”“”字的基礎上,“吳”進一步演變為“吴”。
《集成》清刊本《西遊原旨》第二十六回:“正走處,只聞得香風馥馥,鶴聲鳴,却是東華帝君駕來。”(748頁)“”即“”的異寫,二者均是“玄”的俗字。《集成》清刊本《西遊原旨》第二回:“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35頁)同前:“難難難,道最。”(40頁)“”字因避康熙諱,“玄”旁缺最後一點。同前:“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機。”(42頁)蓋“玄”字的中間“厶”旁改寫為“口”,成為“”。
事
我們再來分析“事”的種種俗寫,它們也是有規律的。因“事”的中部有兩個“口”形,故俗寫用兩“丶”代替,成為“亊”。《集成》明刊本《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一《玉帝降旨招安》:“留你回天報信,只道老孫無穷本亊,怎麽教我替他奍馬?”(35頁)而兩點在草書書寫時,往往會連成一横,故形成俗寫“”字。《集成》清刊本《繡鞋記警貴新書》第一回:“凡一切越礼非法之,不敢罔為。”(2頁)同前:“凡一切損人利己之,任意糊行,鄉曲閭閻,旡不咬牙切齒。”(2頁)又同前:“此二人乃是主門下。”(3頁)
它的演變過程是:事→亊→
靈
“靈”字有種種俗寫,我們來具體分析它的俗變過程。“靈”字中間的三個“口”俗寫或簡省為“罒”,而“巫”旁中的“人”俗寫可用“丶”代替,如“夾”字或作“夹”,“來”俗作“来”,是其例,“靈”便俗寫為“”。《集成》明刊本《皇明中興聖烈傳》卷一《魏進忠小橋巷嫖蕭群》:“剛剛那幾個客人也和那小娘子喫完酒,正下樓來,筭明酒帳,送了群一個大紙包,三五錢艮子,呌一個生口便要送他回去。”(10頁)
又因兩點可連寫為“一”,故“”字或作“”。《集成》明刊本《皇明中興聖烈傳》卷一《魏進忠典賣田園》:“拿了幾十兩,又走來群家,只見群眼涙汪汪,悶悶的坐在交椅上。”(24頁)同前:“又把頭上一根玉簪逓與群道:‘他日相逢,以此為質,决不相負。’靈群拜謝,收在袖中。”(26頁)文中俗字“”和正字“靈”交替出現。同前卷一《魏進忠身發毒瘡》:“我聞得南関有新来一個筭命人,筭得極。”(31頁)《集成》清刊本《後三國石珠演義》第二回:“不畏邪魔,任爾鬼震服。”(20頁)《集成》清刊本《十二笑》第一回:“呼之不醒,喚之不。”(5頁)
蓋“”的下部又受“亚”的類化,成為“霊”字,而中間的三“口”用一横代替,蓋是草化所致。
拜
“拜”的俗寫或作“”,這也是可分析的。《集成》清刊本《後三國石珠演義》第二回:“我要到長林村去,訪稽師父,你好好看守洞府。”(28頁)“拜”的俗字作“”跟草寫有關,蓋草寫或作“”,進一步演變為“”。《集成》清刊本《錦香亭》第十三回:“太古道:‘王亊靡盬,盛情心醉矣。就此别,再圖後会。’”(225頁)《集成》清刊本《昇仙傳》第十回:“話說小塘合承光了朋友,承光雖在馹地,多亏小塘時常周濟,免了乞丐营生。”(61頁)
“降”俗寫或作“”,《集成》明刊本《兩漢開國中興傳志·韓信連收趙燕二國》:“如書到日,即能倒戈献城,君臣納,免致黎民枉遭塗炭。”(166頁)這也可以解釋的。我們知道“”旁在俗寫時中間的一點往往寫作短横,如“舛”或作“斘”,故“降”俗作“”。《集成》明刊本《兩漢開國中興傳志·漢王濉水敗陣奔滎陽》:“刘存大敗,下馬願。”(133頁)
另外,“丰”旁因手書可作“”,也會訛變為“斗”,故“逢”“鋒”等俗作“”“”。《集成》明刊本《兩漢開國中興傳志·漢王濉水敗陣奔滎陽》:“又楚將刘存攔路,夏侯嬰出馬迎戰。”(133頁)同前《楚漢大會九里垓》:“楚王怒追數十里,正漢王。”(211頁)同前:“直至九里山,又韓信。”(211頁)“”即“逢”的俗字。同前《楚漢大會九里垓》:“漢王召子房曰:‘吾敗二陣,折軍一十七萬,又失和好,天下人謂吾與楚争,返受挫辱,豈不耻乎?’”(205頁)同前:“拍馬交,三軍混殺。”(211頁)“”是“鋒”的俗字。
《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七十六回:“行者見老婦執着一根拄杖在手,傍隨着兩個了。那老婦問了鬟:‘堂前何人講話?’了答道:‘是大光禪林主持。’”(1355頁)“了”即“丫鬟”。如“環”俗寫作“环”,“還”俗寫作“还”,是其例,“環”的右旁寫“不”是草書楷化的結果。
《集成》清刊本《後三國石珠演義》第五回:“就後堂請出叚(段)方山等四人來,與李雄相見了。”(80頁)“”即“向”的俗寫。在俗寫中“口”旁可寫為“厶”,如“單”或作“”、“拘”或作“抅”,是其例。同前第六回:“有方看了,不覺怒從心上起,惡胆边生。”(102頁)《集成》清刊本《異說反唐全傳》第七十七回:“你到边一作何勾當?”(799頁)
下面說說俗字的類推。
漢語俗字的構形,具有一定的規律潛在其中,故往往可以解析。有些俗字的構形是類推的結果。如“你”的俗寫或作“”,《集成》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第四十四回:“待他城內出盡,衆將出其不意,乘虗取城。”(883頁)同前:“那陣上王洪黨喝一聲:‘快獻門,免一死。’”(883頁)又同前:“越王問:‘呌做什麼名字?’”(885頁)語例甚多。這也是可以分析的,其中有文字的類推在起作用。因“尓”或寫“尒”,而“小”旁又可以是“忄”旁,心旁在文字下部往往作“”,如“恭”字,故“你”字中的“小”或被以為是心旁而類推為“”。
又如“”是在“粮”的基礎上類推出來的,《集成》本《換夫妻》第六回:“差人道:‘有錢要他去完一完,特來尋他。”(41頁)第六回:“小二罵道:‘可惡的緊,这錢我手上不知完了员(多)少,並不见这利害。’”(42頁)《集成》本《壺中天》第七回:“到今飯米已缺,又錢徵收甚急,没处措置。”(21頁)“”即“粮”字(“粮”也是俗字)。這是類推的結果,蓋“娘”字的俗寫為“”,實即“女人”會意。《集成》清刊本《雲仙嘯·又團圓》:“我却不知子用心如此,我实負你多時。”(89頁)又《雲仙嘯·勝千金》:“曾珙道:‘阿呀!我喫了你的,你拿甚的囬去與你老喫?’”(163頁)人們漸漸模糊了它的構形意圖,既然“娘”寫“”,便以為“卜”可代替“良”旁,依此類推,便把“粮”字俗寫為“”。《集成》清刊本《都是幻》之《梅魂幻》第五回:“日今庫中失去錢一千,官府將江淵夹打監追。”(91頁)《集成》清刊本《昇仙傳》第五回:“小塘說:‘久聞泗州富戶儘多,何不化些錢,重修寺院?’”(26頁)
《集成》明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飛錫羅漢》:“一日,帝問尊者曰:‘弟子一日万,方寸內不能旡擾旡疑。……’”(122頁)“”是“幾”的俗字。因“”上部的“幺”可用點代替,如“樂”俗作“”,《集成》清刊本《十二笑》第一回:“人逢境增煩惱,話不投机半句多。”(15頁)故“”成為“”“”。《集成》清刊本《混元盒五毒全傳》第一回:“才及年,父母竟自雙雙亡過。”(3頁)《集成》清刊本《躋春臺》卷一《雙金釧》:“還剩得有些錢米,交與宗祠佃戶曰:‘你將此子帶去,權住月,我與他在方境中邀個一百串錢的會,佃点田地,請個長年,此子才有依靠。’”(13頁)“”即“幾”之俗。《集成》清刊本《躋春臺》卷一《東瓜女》:“說處都嫌我家貧無底,媽知道定然要憂得淚滴。”(80頁)
“辭”的俗寫可作“辤”,即“辭”的左旁作“受”,《集成》明刊本《孫龐鬬志演義》卷一:“孫操辤别燕王出朝。”(5頁)依此類推,“亂”的俗寫可作“”。同前:“旌旗颺,金鼓齊鳴。密匝匝戈矛列隊,紛紛甲騎連雲。”(5頁)同前:“如有瞞心昧己,不得還鄉,夜走馬陵道,箭射死。”(21頁)《集成》清刊本《雲仙嘯·平子芳》:“忽听得街坊上,喊不住。”(137頁)
“亂”或作“”。《集成》清刊本《十二笑》第一回:“只見庙中人跑出來。”(9頁)同前:“頭兒弄歪,脚兒踹。”(43頁)同前第二回:“豈忍閨萌茍行,且窺麗色願交烝。”(53頁)
將“”中的“マ”旁寫作“口”,或作“”。《集成》清刊本《女開科傳》第四回:“凡事都可,獨有法不可。”(112頁)同前:“柳絮入簾池影,梅花滿地閣香殘。”(115頁)同前:“閒步春堦春意馳,春風春雨春時。”(116頁)《集成》清刊本《剿闖小說》第二回:“城內姦細,乘勢訛言竄,其東直得勝門亦開。”(45頁)同前:“無論官民,將刀砍,勒獻馬驢財物。”(47頁)同前第三回:“如稍遲,即以刀背打。”(90頁)
言辭跟舌有關,故“辭”俗寫或作“辞”。《集成》明刊本《咒棗記》第十二回:“真人既辞而去,又到第五所宫殿,朱牌上寫着‘謹礼之府’四個大字。”(159頁)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說到簡體字,“有些來歷不明如‘乱’,‘灵’,‘听’等”注88。現在來說說“乱”字,本來“亂”字很難說跟“舌”有什麼緊密關係,但受到“辭”字影響,“辭”俗寫作“辞”,而“亂”的左旁與“辭”左旁相同,故“亂”字俗寫類推為“乱”注89。《集成》本《春秋配》第一回:“忤逆之事,豈可乱行?”(5頁)
禍
“禍”或作“”,有大量的例子。《集成》明刊本《關帝歷代顯聖誌傳》卷三《沮張相奸謀高閣老》:“我軰皆有身家妻子,他日能免誅夷之耶?”(188頁)《集成》明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焚佛羅漢》:“機漏石師為保護,奉書獲出蕭墻。”(274頁)《集成》明刊本《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卷四《善才領兵收妖》:“入營禀曰:‘事到矣!如今善才龍女借得火焰山、南海両路生力兵来到,火王快作張主。’”(136頁)《集成》本《潛龍馬再興七姑傳·賣身安埋二親》:“想你這童子是個端,房屋燒且不論,那李公二人死了,你如何區處埋葬?”(55頁)現在我們來解釋為什麼“禍”會俗寫作“”。我認為是文字類推所致。如“過”俗寫或作“过”,《集成》本《潛龍馬再興七姑傳·再興又遇毛秀英》:“只見一小厮行近,乃大喝曰:‘来者且住步,有何宝物,快献来做过山利市。不然,我拿你去見寨主,將你擺佈。’”(124頁)依此類推,則“禍”的右旁也俗寫為“寸”,成為“”。《集成》明刊本《兩漢開國中興傳志·漢王平魯即位封賞功臣》:“子房曰:‘楚王已死,故漢王以得勝之兵,乘勢下魯。尓或執迷,亦有楚王之矣。”(225頁)
這
因“言”旁俗寫作“讠”,故“這”或俗作“”。《集成》本《潛龍馬再興七姑傳·張太守請医》:“再興曰:‘你裡有梅香往來,恐不方便。’”(115頁)
汀清
《集成》明刊本《皇明開運英武傳》卷四:“太祖見江水汀清,洪濤巨浸,風帆如箭,大喜。”(182頁)“汀”不能按正字讀,它是“澄”的類推俗字。蓋“燈”俗或作“灯”,故“澄”類推為“汀”。同小說也有寫“澄清”的,《集成》明刊本《皇明開運英武傳》卷四:“江中之澄清兮是水,綠兮是波。”(183頁)
《集成》明刊本《皇明開運英武傳》卷六:“遇春衆乘之,東吳兵大敗。”(305頁)同前:“且說刘基令各臺上准備攻擊之物,先令衆將軍士攻城。”(305頁)《皇明開運英武傳》卷七:“冬十一月初一日,太祖出朝,李善長、刘基、徐達領衆臣上表。”(310頁)同前:“李善長文武百官及都城父老北面拜賀。”(316頁)“”是“率”的俗字,蓋“口”旁俗或作“厶”,故將“率”中的兩個“厶”還原為“口”,成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