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一岁
出生于云南府嵩明州杨林千户所(今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原籍河南洛阳。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玄壶子。
《正统乙丑(1445),予年四十九,用李太白紫极宫感秋诗韵》:“过眼四十九,未来难预卜。”《成化丙戌(1466),予年七十岁近体诗十首》其一:“人言七十是稀年,我幸能逢亦偶然。”46
《元史》:“嵩明州,州在中庆东北,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47
《明史》:“嵩明州,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1482)复故。……西南距府百二十里。”48
按:兰茂卒于成化六年,其在世时,“嵩明”“嵩盟”同用。清代沿用“嵩明”,史志载兰茂事迹皆用此称,故本谱下文不再出注。
正德《云南志》本传:“兰茂,字廷秀,杨林千户所籍,河南洛阳人。……自匾其轩曰止庵,号和光道人,自作《和光传》,又称玄壶子。”49
按:兰茂后以“芷庵”为其号。又,除云南方志中最早的正德《云南志》外,所有方志和诗集所载本传,皆不载兰茂原籍河南。据兰茂《乐志赋》自注“缑山七十三翁和光道人”(参阅本谱成化五年纪事)、《滇南诗略》载古碑落款“缑山兰秀”(详下条),则兰氏原为河南缑山(在洛阳市下辖偃师市府店镇府南村)人。兰氏先人,在洪武时期随军征云南,而后居滇,落籍云南府嵩明州杨林千户所。
有弟二:一名兰秀,字廷俊;一字廷瑞,名不详。兄弟三人,皆有诗名。
《滇南诗略》:“《滇谱》云:止庵,杨林人。兵燹之后,著述散失。其七世孙世蕃所遗断简残篇内,有止庵《元日家庆·沁园春》一调,《甲辰元夕怀亡弟·一剪梅》一调,《四月二十一日寿弟廷俊·西江月》一调,又古碑镌‘景泰年缑山兰秀’等字合参之,则止庵兄弟三人,皆能诗。廷秀,茂字也;廷俊,秀字也;廷瑞,或止庵之又一弟也。年远,遗名无可考矣。……按:和光,止庵别号。”50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甲申(1404),八岁
始留心识草木,辨药草。
《滇南本草序》:“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独滇南则不同也。……余留心数年,审辨数品仙草,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揽要》二卷,特救民病,以传后世。”51
范本《滇南本草图说序》:“兰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余年。其学皆探本求源,其方饵专一真切,不事枝叶,投人数剂,无不立愈。”52
按:一、据上文“余幼酷好本草”“留心此技三十余年”,《滇南本草》当成于宣德十年(1435),由此推定兰茂辨识药物本草,或始于今年。二、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十五岁载,兰茂是年“酷好本草,留心考查云南药物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仔细观察蔬菜草木种种性情”53。这与兰茂和范氏所云年纪及《滇南本草》成书时间相差甚远,故不取。三、黄、纪年谱未按古代虚岁计年岁的惯例纪年,故谱主年纪比本谱和苏石《兰止庵年谱》均小一岁,下文引用其纪事,按本谱虚岁计之,不再一一说明。
永乐七年己丑(1409),十三岁
生性聪颖,已通经史。
苏石《兰止庵年谱》:“性聪颖,过目成诵。年十三,通经史……(康熙《嵩明州志》)”54
按:“过目成诵”,正德《云南志》载于兰茂十六岁。见本谱是年纪事。
永乐八年庚寅(1410),十四岁
四月廿七日,皇太子朱高炽擢进士王骥为兵科给事中。
《明太宗实录》夏四月癸亥(廿七日):“皇太子擢进士王骥为兵科给事中。”55
按:云南方志多载王骥征麓川时,曾向兰茂咨询方略(见本谱正统六年至十四年纪事)。麓川即旧麓川王国,在今云南瑞丽﹐与缅甸接壤。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云南后﹐于洪武十七年(1384)置军民宣慰使司。英宗正统二年(1437)十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由此引发了明朝著名的征麓川战役,王骥三次出征。是故,本谱大略系其征麓川事。
王骥(1378~1460),传见《明史》56。字尚德,保定府束鹿(今河北辛集市)人。永乐四年(1406)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迁至兵部尚书。因征麓川有功,封靖远伯。卒时行年八十三,追封靖远侯,谥忠毅。著有《王靖远忠毅侯奏疏》。
永乐十年壬辰(1412),十六岁
凡读诗书,过目成诵。
正德《云南志》本传:“年十六时,凡诗书,过目辄成诵。”57
永乐十一年癸巳(1413),十七岁
正月廿六日,思任发代其兄思行发为麓川平缅宣慰使。
《明孝宗实录》春正月丙午(廿六日):“麓川平缅宣慰使思行发……请以弟思任发代其职,从之。”58
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二十岁
弱冠之年即秉性淡泊,耻于追求功名利禄,乐于著述而不乐仕进。以“止庵”“止轩”为其轩名,以“止庵”为己号。好学深思,潜心理学,留心经济,淹通经史,穷究术数,诗文皆高古可法。
正德《云南志》本传:“既冠,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59
康熙《嵩明州志》本传:“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之学,焕如也。赋性简淡,不乐仕进。尝颜其轩曰‘止庵’,因自号焉。留心经济。”60
雍正《云南通志》本传:“读书过目成诵,耻为章句学,返求‘六经’,究心濂、洛、关、闽之微,欣然有得,乃匾其居曰‘止轩’。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所为诗文,皆高古可法。”61
《大清一统志》:“潜心理道,淹通经史,术数之书,靡不穷究。”62
永乐二十年壬寅(1422),二十六岁
沿滇池考查药草、访方问术;在施石桥草堂,以文会友。
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沿滇池村舍四野考查药物,向民间访方问术,落脚施石桥草堂以文会友。”63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二十八岁
元日,填词《沁园春·元日家庆》词;元夕,填词《一剪梅·甲辰元夕怀亡弟》词;四月,填词《西江月·四月二十一日寿弟廷俊》。皆佚。64
按:据后二词,廷瑞当早逝。钱谦益云:廷瑞“诗出杨用修集”65。杨慎不止一处提到其诗,如说:“滇中诗人兰廷瑞,杨林人也。予过其家访其稿,仅得数十首。如《夏日》云:‘终日凭阑对水鸥,园林长夏似深秋。槐龙细洒鹅黄雪,凉意萧萧风满楼。’《冬夜》云:‘枕上诗成喜不睡,起寻笔砚旋呼灯。银瓶取浸梅花水,已被霜风冻作冰。’《题嫦娥奔月图》曰:‘窃药私奔计已穷,藁砧应恨洞房空。当时射日弓犹在,何事无能近月中。’三诗皆可喜。”66《杨林两隐君集》附录兰廷瑞诗四首67,除杨慎所引这三首外,尚有《咏信天翁》一首。杨慎所得数十首,今不存。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丙午(1426),三十岁
为撰写《医门揽要》而远行滇南各地,寻访民间郎中;采集药草,收集各民族医方妙术。
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远行滇南各地,访寻民间郎中,采集曲靖、东川、会泽、大理、永昌(今保山市)、凤庆、勐笼、元江、建水各府州的药草,向彝、苗、白、傣、回兄弟民族的医家收集医方妙术,为构思《医门揽要》的写作立意。”68
按:兰茂所存著作,对其采集药草的行踪一无记载。故只能据《滇南本草》中药草的生长地,大略推测之。上引《兰茂年谱》当如此。
宣德十年乙卯(1435),三十九岁
客居施家草堂,手植枇杷树多株。
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客居昆明城东施家草堂,于南院后花园手植枇杷树多株(时历553年,今遗存三株于昙华寺名胜区,温室所在地一株成长较好,年开二度花果)。”69
按:昙华寺在昆明旧城东,其中现有兰茂园,但无其人文遗迹,聊胜于无而已。
著成《滇南本草》《医门揽要》。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据清人吴其竣《题识》,《滇南本草》成于明代正统年之前。光绪丁亥(1877),管浚、管暄重订校勘,由昆明书坊王氏务本堂刻印行世。此书最初以钞本传世,即《滇南本草图说》十二卷,此后有多种抄本、刻本出现。70
按:观兰茂《滇南本草序》和范本《滇南本草图说序》71,《滇南本草》《医门揽要》的成书时间,当为同时或略有先后。正统前所成《滇南本草》,应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医门揽要》附于其后。二书收入民国《云南丛书》子部,《医门揽要》置于《滇南本草》前。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云,正统元年丙辰(l436),兰茂“寄居鸭池城东隅施氏草堂,历时19春秋,著成云南第一部药物巨著《滇南本草》3卷及《医门揽要》2卷。流传后世”72。此载既不符合兰茂幼识草木,积三十余年而成其书的年龄,亦不符合史载《滇南本草》成书的年代。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丙辰(l436),四十岁
十二月十六日,兵部尚书王骥陷于狱。73
《明史·英宗前纪》:“十二月丁丑(十六日),以边议稽缓,下兵部尚书王骥、侍郎邝埜于狱,寻释之。”74
正统二年丁巳(1437),四十一岁
十月,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起事。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英宗正统二年冬十月,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叛,侵南甸州(今云南德宏梁河县)。” 75
正统三年戊午(1438),四十二岁
十二月,思任发掠腾冲、南甸,略取孟养(今属缅甸)地,上遣刑部主事杨宁往谕之,不服。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三年冬十二月,思任侵掠腾冲、南甸,略取孟养地,刁宾玉奔永昌,死,无嗣。思任屠腾冲,据潞江,仍自称曰‘法’。‘法’,滇王号也,中国遂讹为思任发云。事闻,上遣刑部主事杨宁往谕之,不服。”76
按:“法”与“发”,以上记载聊备一说。“发”之称并不起于思任发时期。麓川王国为傣族先民建立的古王国,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思汉法始称王。“法”“发”,可能为傣语和汉语的一音之转。元代麓川为在金齿地区设置的六路总管府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十七年思伦发遣使入贡,明王朝册封他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本谱永乐十一年载《明太宗实录》纪事,可为其印证。
正统四年己未(1439),四十三岁
正月,黔国公沐晟与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征麓川,讨思任发77。方政力战死。闰二月,沐晟卒。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四年春正月,命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兵至金齿,思任发遣其将缅简断江立栅而守,师不得渡。……晟……无渡江意。……贼将缅简数挑战,政怒,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晟不可,政不胜愤,夜独率其麾下渡击缅简,走之,破贼栅。……共斩三千余级,乘胜深入,逼思任上江。上江,贼重地也。远攻疲甚,求援于晟。晟怒其违即制渡江,不遣。……政渡江追至空泥,知晟不力援己……遂策马突阵死,军歼焉。晟闻败,适春暮,虑瘴发,遂焚江上积聚,仓卒奔还永昌。至楚雄,上遣使者责状,仍以四万五千人助之。晟惧罪,暴卒。”78
按:《康熙云南府志》:“英宗正统四年闰二月,黔国公沐晟卒。”小注:“晟与方政征麓川。思任我兵败绩,方政力战死。晟回至楚雄,饮药卒。”79 “思任我”,“我”当为“发”。
正统五年庚申(1440),四十四岁
同乡后学本悟禅师生。史载其亦有《韵略易通》行世。
赵藩《韵略易通序》:“考《嵩明州志》:本悟,字真空,邵甸秦氏子。初结茅狮子峰,后建为普贤院,复主昆明之妙湛寺,颇持戒律。与沐黔国往还。晚年说偈而逝。”80
袁嘉谷《韵略易通跋》:“滇中流传,赖李君文汉搜获此本,又并序例佚之,而仅题曰‘真空本悟集’。”注:“《嵩明志》:本悟,嵩明人,集《韵略》一书行世,与沐黔宁善。按昆明妙湛寺有本悟塔铭:本悟性情纯和,志愿高迈,生正统庚申,卒隆庆正月十九云云。隆庆下脱干支二字。其生时止庵年四十四,实止庵之乡后学也。”81
按:《云南丛书》有署名兰茂、本悟的两部《韵略易通》,请参阅本谱正统七年纪事。
正统六年辛酉(1441),四十五岁
二月,兵部尚书王骥提督云南等处军务;五月,王骥和蒋贵率兵三十万首征麓川。
诸葛元声《滇史》:六年二月,“以兵部尚书王骥提督云南等处军务,命定西伯蒋贵为征夷将军,太监曹吉祥监军务,率京营、川、湖、两粤兵三十万以征麓川。”82
按:正德《云南志》:“六年夏五月,遣平蛮将军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征麓川。”83与《滇史》月份有出入。
十二月,王骥克麓川。十五日班师,降旨褒谕召还。
《明史·英宗前纪》正统六年:“十二月,王骥克麓川,思任发走孟养。丁未(十五日),班师。左副总兵李安攻余贼于高黎贡山,败绩。”84
倪蜕《滇云历年传》:“十二月,王骥以麓川捷闻,降旨褒谕召还。”85
正统七年壬戌(1442),四十六岁
撰成《韵略易通》《声律发蒙》86。前者以《早梅诗》二十字为摄,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后者切于幼学,吟诵皆成佳趣。
《明史·艺文一》:“兰廷秀,《韵略易通》二卷。”87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兰廷秀,《韵略易通》二卷。”注:“字正庵,正统壬戌序。”88
按:“正庵”,“正”当为“止”之误。
袁嘉谷《韵略易通跋》:“先生此书,据《述古堂书目》,著于正统七年,先生时年四十六。述古堂之记载,原出于牧斋《绛云楼四库搜书》。此书由两淮采进,谢氏著《小学考》时,尚见此书,故注曰‘存是’。大江南北风行已广,只以隐居求志,姓名未显。《书目》曰:‘止庵,不知何人。’《提要》亦曰:‘爵里未详。’”89
《四库全书总目》:“《韵略易通》二卷,明兰廷秀撰。廷秀,字止庵,正统中人,爵里未详。其书并平声为二十部,三声随而隶之……又并字母为二十摄,以‘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二十字,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其《凡例》称:‘惟以应用便俗字样收入。读经史者,当取正于本文,音释不可泥。’此则固已自言之矣。”90
赵藩《韵略易通序》:“嵩明李星槎(文汉),送来《韵略易通》刊本二卷,署曰:‘本悟禅师集书,见禅师棱法孙通雷梓阅之。’则固兰止庵先生所撰者。惟去其《凡例》,另标鄙俚之语于前后而窜名。别刊署年丁未,殆康熙六年(1667)也。止庵此书,已收四库经部小学类存目。其《提要》云:‘……今止庵原刻已佚,赖此本存。’足以证明《提要》之说,髡伧之窜,窃翻有裨于遗佚矣。……意本悟钞录止庵是书,其徒通雷乃窜易名称而刊于清初。《嵩明州志》于本悟、通雷两称著有《韵略易通》,尤疏于考订矣。”91
按:袁赵所见《韵略易通》,实为本悟所著,但他们当时未见民国二十三年(1934)才收集到的山东吴允中校刻兰茂本(万历本),仅对照四库《提要》所涉体例,即误以为嵩明李文汉送来的《韵略易通》为兰茂著,被本悟抄录后交由其徒通雷改窜易名并自称刊行者,故改署李文汉所送本为嵩明兰茂止庵著,收入《云南丛书》初编,《丛书集成续编》所收亦为此本。民国二十三年收集到兰茂吴刻本后,辑刻《云南丛书》处改署初编《韵略易通》为本悟整理,将兰茂本编入《云南丛书》二编,未刻。又按:四库馆臣在《总目》中论及兰茂《韵略易通》的学术影响,兹录二例备览:
1.《四库全书总目》:《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明桑绍良撰。绍良,字遂叔,零陵人。是编前列《青郊杂著》一卷,……观其尊兰廷秀《韵略易通》,而诋徐铉兄弟为《说文》之蟊贼,韩道昭父子为《集韵》之虫蠧,既是非颠倒,轻肆讥弹,又称《广韵》每声分五十余部,《唐韵》约为三十,则于韵书沿革,尚未详考矣。” 92
2.《四库全书总目》:《重订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此本为康熙戊子(1708)宣城梅建所刊,内自称盘什马氏自援建序,惟称得自沾益州明经张圣功,亦不知自援何许人。今考其书引梅膺祚《字汇》,则当在明末。又自称籍本秦而生于滇,则云南人得自沾益,盖其乡里也。又称所学得自江右杨夫子、嘉兴李夫子,不著名字,则莫知为谁矣。……其删并字母,即兰廷秀《韵略易通》括以《早梅诗》之说也。”93
孙人龙《声律发蒙序》:“先生文甚伙,奈明末屡经兵燹,残缺不全,传写多讹。惟《发蒙》一书,切于幼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庙堂经济,如在目前。学者童而习之,便不至白首茫然也。夫地以人名,人以地限,纵有博学奇才,湮没无从表见者,不可胜道。先生之《发蒙》,虽云小技,即一斑以窥全豹,而先生生平,亦借此略见其大概矣。”94
按:孙人龙,浙江乌程人。曾为翰林院编修。乾隆六年(1741)任云南提学。95
正月廿七日,王骥击败思任发,平麓川96,班师还朝。
《明英宗实录》:春正月己丑(廿七日),王骥平麓川,思任发父子窜身草野。97
倪蜕《滇云历年传》:“七年春,王骥班师还京。”98
按:正德《云南志》载:“七年秋七月,麓川平。”99疑误。
五月,论平麓川功,蒋贵、王骥皆获进封。八月,王骥复总督云南军务。
《明史·英宗前纪》:“五月壬申(十三日),论平麓川功,进封蒋贵为侯,王骥靖远伯。”“八月壬寅(十五日),复命王骥总督云南军务。”100
十月,蒋贵、王骥再至云南,征麓川、缅甸。
《康熙云南府志》:“七年十月,蒋贵、王骥再至云南。”101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七年冬十月,复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征麓川、缅甸。先是,思任发既败走缅,大军还,复出为寇。上谓骥曰:‘卿为朕再行。’遂起兵如前,复命骥等往讨之。”102
正统八年癸亥(1443),四十七岁
春二月,王骥军至永昌(今云南保山),遣谕缅甸送思任发至军前。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八年春二月,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军至金齿(永昌别称),遣谕缅甸送思任发军前。缅人佯诺,不遣。骥曰:‘缅甸党贼,不可不讨也!’乃至腾冲,分为五营……”103
王骥受命复征麓川。
正德《云南志》:“八年秋,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复征麓川。”104
《明史·英宗前纪》:“夏五月己巳(十五日),复命平蛮将军蒋贵、王骥帅师征麓川思任发子思机发。”105
诸葛元声《滇史》:八年,“朝以思任未获,终为边患,于是再遣王骥率师以征麓川。”106
按:“八年秋”与“夏五月”,正德志、英宗纪时间有差。又,苏石《兰芷庵年谱》:“六月,明英宗复命第一次征麓川的原班人马五万,再‘发卒转响五十万’,又征麓川。”107不详何据。又,“转响”疑为“转饷”。
正统九年甲子(1444),四十八岁
高凉(今广东高州)龙得辉任嵩明知州。
苏石《兰芷庵年谱》:“龙得辉任嵩盟知州。龙德辉,‘高凉人,正统九年任’(康熙《嵩明州志·官师志·秩官》)。”108
二月二十六日,王骥击败思机发,奉召还朝。
《明史·英宗前纪》:“二月丙午(二十六日),王骥击走思机发,俘其孥以献。召骥还。”109
秋七月,缅人匣函思任发首级,献于军前。
正德《云南志》:“九年秋七月,缅人获思任发。函其首,献于军。” 110
正统十年乙丑(1445),四十九岁
作《正统乙丑,予年四十九,用李太白紫极宫感秋诗韵》。
诗云:“昔人当此年,仕路几往复。吾宁虚以欹,胜彼满而覆。万事莫问天,思之已烂熟。”111
王骥砻石划金沙江为界,与思任(发)之幼子思洪(一名思禄)誓。
诸葛元声《滇史》:“骥……约思洪得部勒诸夷,居孟养故地。骥乃砻石划金沙江为界,与洪誓云:‘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洪惧,听命。”112
冬,麓川设城防。
正德《云南志》:“十年冬,城腾卫。”113
正统十二年丁卯(1447),五十一岁
填《鹧鸪天·饯嵩明太守龙公》《满庭芳·贺龙太守朝京旗帐》二词。114
按:龙公、龙太守,即正统九年(1444)任嵩明太守的龙德辉(请参阅本谱是年纪事)。明代地方职官每三年一次上计,而后按业绩决定升黜或调职,故一般任期为三年。《满庭芳·贺龙太守朝京旗帐》词题“朝京”,词云“饯公万里朝天”,“指日名魁上考,天颜喜,更有离迁”,正可印证。苏石《兰止庵年谱》把这二首词置于景泰元年(1450)115,误。
作“浮生过半百”旧韵百字。116
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五十二岁
三月,王骥再次出兵十余万征麓川。
正德《云南志》:“十三年,靖远伯王骥帅师会诸道兵,伐麓川。” 117
《明英宗实录》:三月壬寅(十七日),上“命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征剿思机发,降敕谕王骥曰:‘贼子思机发遁于孟养,朝廷累遣敕招谕,冀其改悔。奈尚负固恃险,虽遣人请罪,心实不服。顷,总兵官沐斌率兵至金沙江招之,托疾不与见。孟养头目又党恶,不执来献,厥罪惟均。今命卿等统率官军,以行天讨。……卿以文武重臣,夙著劳绩,兹一切军机重务,将士赏罚激厉,俱从便宜行事,卿其秉诚效智,以副倚注之重。’……癸卯(十八日),……赐从征麓川官军钞,有差。” 118
诸葛元声《滇史》:十三年“春,复命骥总督军务,都督宫聚充总兵官……以夷汉兵十三万征麓川,讨任(法)二子。”注:“思机、思卜”119
《明史·王骥传》:“十三年春,复命骥总督军务,宫聚为平蛮将军,帅师十五万人往。”120
《明史·英宗前纪》:“三月戊子(初三日),诏责孟养宣慰司献思机发。壬寅(十七日),……王骥仍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帅师讨思机发。”121
《康熙云南府志》:“十三年,王骥复征云南。”小注:“思(伦)[任]子思机、思尚,复据孟养以叛。”122
献策助王骥征麓川,授以方略:“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遂成功。
李澄中《兰先生祠堂记》:“少有大志,不就,乃潜心理道,淹通经史。凡黄冠缁流、医方卜筮、星历风角之书,靡不穷究其奥,乡里称‘小圣’。其后王尚书骥征麓川,先生授以方略,遂成功。‘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居人至今犹传其语。”123
李澄中,字渭清,又字渔村。山东诸城人。康熙己未(1679),以拔贡试鸿博,中选,授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云南乡试主考。初至滇,先告示:“‘文非滇真雅正者’,不录。滇士文气之衰,澄中实起之。此归,行箧萧然,孝竹、松子石而外,滇行日记、诗数册而已。”124
康熙《嵩明州志》本传:“正统时,大司马王骥征麓川,咨其方略,遂底于平。”125
《大清一统志》(九):“尚书王骥征麓川,茂佐以方略,遂成功。”126
按:一、此役之胜有别载,兹举二例备览:(一)诸葛元声《滇史》:“师至金齿,造浮梁千数百丈,以渡兵运饷。贼亦立栅拒战,悉破之。贼又敛众于鬼哭山,张等亲冒矢石,斩获无算。……大军逾孟养,至孟那、阿瓦等处而还。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又千余里,渐近西海矣。诸夷蛮皆震怖相谓:‘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大军至此,真天威也!’……沐璘为都督,曾至其地,有诗云:‘蛇首楼船十丈长,船头铙鼓乐笙簧。篙师百橹齐摇去,阿瓦城池水似汤。’”127(二)苏石《兰芷庵年谱》:“终,王骥与思陆发勒石缔约,碑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第149页)。”128此年谱所引简史,与《滇史》年代有差,详本谱正统十年纪事。二、《明英宗实录》把具体战事载于明年班师后王骥等奏章中(参阅本谱明年纪事)。三、兰茂今存书目《安边策条》,或为此时期著述。
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五十三岁
二月十八日,上赐敕奖谕,命王骥等班师回京。王骥等上奏陈述战况。朝廷设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
《明英宗实录》二月己巳(十八日):总督云南军务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等奏:“‘……自腾冲整肃师旅,由干崖造舟,至南牙山舍舟陆行,抵沙坝,复造舟至金沙江达岭并哈罕二渡口。贼子思机发于西岸埋栅拒守。……官军渡江登岸,……贼子又于鬼哭山顶筑一大寨,两峰之上筑二寨副之。三寨之后,又筑七小寨,绵亘百余里。每寨排栅二层,拴大木石于栅上。臣等分兵夹攻,先破左寨,木石如雷,铳箭如雨。须臾,南风大作,促薪纵火,烈焰烛天。将士乘势奋勇,蛮贼喊叫逃命。一时各寨俱破,斩杀及坠崖死者,不可胜数。惟贼子思机发、思卜发遁去。……,上赐敕奖谕,命(王)骥、(宫)聚、(张)軏、(田)礼回京……”129
诸葛元声《滇史》:“王骥三征麓川,……班师。麓川既平,而以其地分授土夷有功者,为南甸、干崖(今属德宏盈江)、陇川三宣抚司。”130
《明史·英宗前纪》:二月“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131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甲戍(1454),五十八岁
撰成神仙道化剧《性天风月通玄记》。132
按:该剧于1982年编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133。这是云南戏剧史上第一部戏曲作品,兰茂则为云南第一位文人戏曲家。杨慎的《宴清都洞天玄记》杂剧据此改编。此剧以康熙本影印,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第五集第一函第一册,署名“大明隐士兰先生讳茂著”。这部云南最早、兰茂唯一的戏曲作品有幸入编,实乃云南戏曲史上的大事。下面我们节录《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的《前言》和《序》,可见《性天风月通玄记》,被列为“内容很精彩”的“传世之作”。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前言》:1982年至今,“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五集共收传奇八十五种,附二种,主要是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作品。由于新资料的发现,补收了明代传奇八种,明清之‘苏州派’作家的作品八种。所补明代传奇如《性天风月通玄记》《断发记》《凌云记》《葛衣记》等,都是珍贵的传本。……”134
吴晓铃《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序》:“五集的编辑过程是十分困难和痛楚的。现在即将行世,希望能够完成得顺利而迅速,希望六集以降更加顺利而迅速,主客观条件总应该越来越好嘛!所能告慰于读者的是,五集的内容很精彩,有成都李氏珍藏的清乾隆间钞本、明初云南杨林隐君兰茂的《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杨慎的《宴清都洞天玄记》杂剧便是据此改编的。有日本神田一郎博士特许覆印的省内外孤本、传为明代李开先所撰的《断发记》传奇,神田博士于去年逝去,不及见五集的问世,我们为他祈祷冥福。有梅畹华(兰芳)祖父巧龄前辈所藏的大量的明代顾大典所撰的《葛衣记》传奇,也是未见传世之作,承今藏者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特许借印。有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所藏的明代韩上桂所撰的《凌云记》传奇,这是近年才挖掘出来的久晦复显的戏作。还收入了十二种明清之交和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的藏品而成,可算得是蔚为大观了。”135
《性天风月通玄记》共有十八出,从目录可见其思想主旨及情节大略:136
开场:师徒传道,通玄记引;第一出,副末外场;第二出,感叹归隐;第三出,春兰训女;第四出,城南游玩;第五出,买紫议婚;第六出,降伏六贼;第七出,偕紫喻道;第八出,黄婆议亲;第九出,六贼劝世;第十出,问答玄机;第十一出,复向求婚;第十二出,回亲不允;第十三出,风月起兵;第十四出,兴兵擒虎;第十五出,号令一卒;第十六出,收伏白虎;第十七出,沽酒得道;第十八出,仙翁点化。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丁丑(1457),六十一岁
撰成哲理诗《玄壶集》百章。
《玄壶集自序》:“天地万物,有自然之理。三教经典、百家载籍,皆圣贤垂宪之言。万事善恶,皆由人心之所生,静中观之,了了在目,不待求之于外也。因作小诗百章,章四句,句六言,续以四言二句以澄其义。名之曰‘玄壶诗’,尚望巨眼相与可否云。”《跋》:“诗六言百章,青松白石间语,云朋霞友之芹曝也,膏粱纨绮之士,固无取焉。欲味此味,须是有工夫始得。要知何许是有工夫处,遥天鸟倦云归后,大地风清月白时。”137
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撰《玄壶集》,共97首,文前有‘自序’,文后有‘跋’。” 138
按:苏石《兰茂评传》亦作此说139。但“共97首”,不详所据。
天顺三年己卯(1459),六十三岁
杨林增修关王庙。
《杨林关庙碑记》:“天顺己卯,官僚暨信士人等,增修而复新之。”140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丙戌(1466),七十岁
作《成化丙戊年,予年七十岁近体诗十首》。
诗云:“济时心在惜无才,七十年程已到来。对酒纵成终日醉,感时良为昔人哀。”(其二)“自喜痴年到七旬,不曾富贵不曾贫。闲消白昼书千卷,坐对青山酒一尊。无想情怀终日笑,有花庭院四时春。客来问着平生学,只此传家示子孙。”(其六)141
成化四年戊子(1468),七十二岁
杨林关王庙增修竣工,撰《杨林关庙碑记》。
记曰:“成化戊子,有会众人等,见祠有地泉一穴,乃共发虔心,再建中山门一座,造大刀立之于右,谓之曰‘掇刀泉’。祠左有丽生石,好事者以铭记见属。愚义不得辞,乃谂于众曰:‘人皆知公之为神,封号如此,而未明其所谓者多矣!窃尝考诸传记而有感焉。’……天下后世,为将帅之臣祠而享之,固其宜矣。读史者不此之察,遽以自矜,寡谋见机,而略其大节至义,非知公者。余因所请,特表而出之,复为之铭。”142
成化五年己丑(1469),七十三岁
五月初一日,作《乐志赋》,明其隐居待时之志。
自注:“成化己丑,仲夏初吉,缑山七十三翁和光道人,书于止庵之吟室。”赋曰:“惟人心之所之兮,宜取适于和宁。苟劳劳而失养兮,若有负于平生。”143
按:汉代刘向《列仙传·王子乔》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144后为修道成仙典故。唐代李白《凤笙篇》云:“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145兰茂此处以缑山称,当含二义:一明其原籍河南,二明其淡泊之志。
《滇诗拾遗》:“此赋见先生之隐,非巢许之逃世,乃伊吕之待时也。得此以著其志,岂非大幸!”146
《新纂云南通志·兰茂贾维孝传》:“昆明陈荣昌曰:‘若夫止庵之为人,则见于《乐志》一赋,挟持甚大,而出处不苟。盖莘、渭、南阳一流人物,非夫石隐者所能同也。’剑川赵藩曰:‘止庵之理学,在康节、白沙之间;东亩之风雅,亦魏野、林逋之亚。’合此二语,足为定评矣。”147
贾东亩,兰茂同乡后贤、隐逸诗人贾惟孝之号。贾惟孝深为杨慎推重,把他和兰茂并题为“杨林两隐君”。嘉靖时期在世,亦崇祀嵩明乡贤祠。《新纂云南通志·兰茂贾维孝传》:“贾惟孝,字若曾,号东亩,与兰茂同里。杨慎推重之,屡赠诗,有云:‘兰叟和光卧白云,贾生东亩挹清芬。何人为续嵇康传,题作杨林两隐君。’后人并称兰、贾为两隐君,本此。所著有《剩语闲吟稿》。卒,祀嵩明乡贤祠。”148
成化六年庚寅(1470),七十四岁
卒于乡,崇祀乡贤。
苏石《兰止庵年谱》:“兰茂卒于七十四岁。”149
正德《云南志》本传:“年七十四而卒”。150
《民国嵩明县志》本传:“七十四,卒于家。崇祀嵩明州乡贤。”151
按:兰茂享年,有七十四岁、八十岁两说。兰茂作品有年月可查者,止于其七十三岁时所作《乐志赋》152。兰茂作品有纪年者虽然极少,但云南最早的方志正德《云南志》所载,可作为依据来判断兰茂终年岁数,故本谱从此说。然而,《嵩明州志》载兰茂卒年八十岁,曾在兰茂故里寻访其遗迹和传闻的李澄中《兰先王祠堂记》、李坤辑《滇诗拾遗补》所载本传,亦言之凿凿。是故,兰茂行年八十,可备一说,兹录于下:
李澄中《兰先生祠堂记》:“年八十,卒于家。有司以状闻,特允乡贤从祀。”153
康熙《嵩明州志》本传:“年八十卒,崇祀乡贤。”154
《滇诗拾遗补》小传:“洪武三十年丁丑生,成化十二年丙申卒,年八十。崇祀嵩明州乡贤祠。”155。
辞世后,人们敬仰其品格和业绩,以各种赞语和方式纪念之。
《新纂云南通志·兰茂贾维孝传》:“总督范承勳称其学‘内圣外王’。侍读李澄中典云南试,为修祠墓,撰《兰先生祠堂记》,称为‘百世师’。乾隆辛酉(乾隆六年,1741),学使孙人龙撰《声律发蒙序》,称之为‘天民’。又谓:使其出而有为,当与刘诚意、宋景濂后先继美云。”156
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辞世6年后,乡人在墓南后侧建造兰公祠。逝后78年,谪贬云南的四川状元杨升庵专程至杨林访索兰诗,仅获数十首,遗憾而归。《滇南本草》成书后一直在民间传抄长达451年,终于在兰茂故去417年之后,由其门人管群芳的第八代孙辈管暄、管浚兄弟出资,请昆明务本堂刊刻印成5卷4册《滇南草本》《医门揽要》问世。”157
按:黄丝才、纪兴《兰茂年谱》以兰茂卒于79岁(按虚岁即80),其谱所谓“辞世6年后”“故去417年之后”按此纪。
孙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