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孟子》其书

《孟子》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得以幸免的少数子书之一。赵岐说:“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章句·题辞》)因为能够直接流传下来,所以《孟子》一书的文字较少有争议,仅其作者和篇数有一些不同看法。

(一)《孟子》的作者

《孟子》一书的作者尚无定论,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孟子自著,此说最早来自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题辞》。他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赵岐认为虽有弟子参与,但是孟子自撰法度,乃自己所作。之后宋代的朱熹、清代的阎若璩都赞同此说。二是师生合著,最早的说法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严格说,司马迁的说法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完成《孟子》一书,也可以理解为孟子与弟子一起序《诗》《书》、自己作《孟子》。赵岐的说法实际上是对后一种理解的发挥,强调了“自撰”的性质。三是弟子辑成,此说来自唐代韩愈的《答张籍书》。韩愈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后来宋代晁说之、清代崔述进一步证明此说。

应该说,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公允。孟子晚年,与弟子研读《诗》《书》,讨论学说,按常理,自己应该会有所记录,其弟子也有补充,甚至可能有所整理。如果说全书都是孟子自撰,且不说崔述等人提出的书中诸侯都称谥等问题不好解说,就是从现存《孟子》一书看,有些篇章明显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描写的,也显然不是孟子自己叙述的口吻。无论其作者是谁,《孟子》一书真实地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它是我们今天探寻孟子思想和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孟子》篇数及其《外书》

《孟子》的篇数,历来只有七篇与十一篇两说。司马迁所见《孟子》为七篇,班固《汉书·艺文志》则说有十一篇,都无篇名。《艺文志》较《史记》多出的四篇被赵岐标注为《外书》,他说:“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赵岐认为《外书》四篇是后人仿效而作,其判断是可信的。因为《孟子》每篇命名都仿照《论语》,取篇首句中的二三字为篇名,与本篇内容无实质性关联。而这四篇的命名显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前七篇命名规则不合。从四篇篇名看,它们都是对孟子思想的提炼,特别是《性善》与《为政》,更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因此其最有可能的作者是孟子后学,也许就是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中“说”文的作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外书》四篇作于司马迁之后,班固之前。

司马迁距孟子时代近,所见七篇应该是《孟子》本来的篇数,《艺文志》载的十一篇应该包含了孟子后学所作的四篇。《史记》明言七篇,但不知班固为何没有对“十一篇”说作出说明。赵岐为七篇作注而舍弃《外书》,之后一直至今天,七篇成为一个定数,其间仅见《隋书·经籍志》录有南朝梁綦毋邃《孟子注》九卷,但已亡佚。四篇也偶尔有人提及,如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篇》、刘昌诗《芦蒲笔记》。明代姚士粦伪托有宋人熙时子注的《外书》四篇,流传至今。

赵岐说《孟子》有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从赵岐《孟子章句》到今天各种版本,七篇是一致的,只是在章数上有点出入。赵岐《孟子章句》为二百六十一章,朱熹《孟子集注》为二百六十章,清焦循《孟子正义》同赵岐,今人版本多同朱熹。原因是赵岐把《尽心上》的“孟子自范之齐”与“王子宫室”分为两章,而朱熹合为一章,内容并没有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