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66年12月27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在华盛顿举行。会上召开了纪念恩斯特·马赫逝世50周年座谈会。马赫是一位极为关注哲学理论的物理学家。座谈会B部分的主题是“物理学”,L部分发起的联合主题为“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史”。会议由促进会副主席、美国国家标准局主任艾伦·W.阿斯廷博士主持。沃尔特·赫奇博士代表奥地利大使恩斯特·伦贝格尔发表开场致辞。恩斯特·马赫的孙子恩斯特·A.莱德勒也出席了座谈会。
代表不同背景和持有不同观点的物理学家是座谈会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以马赫工作的后续发展为基础,对其做出评价。不过,他们毫无例外地对恩斯特·马赫的工作和生平具有相同的兴趣。他们中的两位,奥托·布鲁和彼得·G.贝格曼,在布拉格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卡尔·门格尔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是马赫著名的《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最新版本[1960]的负责人,并为其拟定了新的介绍)。罗伯特·S.科恩和雷蒙德·J.西格在耶鲁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从那里开始分别对科学思想的发展和哲学基础产生了持续的兴趣。弗洛伊德·拉特利夫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神经生理学家,最近(1965)刚刚完成一本权威著作——《马赫带:关于视网膜神经网络的定量研究》。座谈会唯一一位职业科学史家欧文·N.希伯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研究领域为19世纪以来的化学史。每位演讲人都做了30分钟的报告。这些文章是他们当时发言的扩充。文中部分重复内容未作删减。此外,文集还收录了德国弗莱堡恩斯特·马赫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F.梅尔兹克奇,哈佛大学物理系杰拉尔德·J.霍尔顿,哥廷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休伯特·戈纳的论文(座谈会对梅尔兹克奇博士发出了邀请,他因故未能出席。拉特利夫博士也因病未能出席)。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对马赫生平及著作的解读远远尚未完成。编者并不打算调和几位参会者所表达观点的差异性,或者甚至并不打算剔除重复评论,它们往往出于不同的观点。
一位编者(罗伯特·S.科恩)建议收录逝者理查德·冯·米塞斯在纪念马赫诞生一百周年活动中的演讲稿。稿件尽管已经发布,却未见英文版。科学统一研究所的资助使得这份文件的翻译得以实现。译文收录在附录里。鉴于马赫对维也纳学派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决定同时收录我们的朋友和老师——已故的菲利普·弗兰克的两篇纪念性演讲,一篇发表于马赫逝世之时,另一篇发表于马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方便读者,附录还收录了马赫及与马赫有关的生平与著作资料,主要由奥托·布吕汇编。
波士顿科学哲学座谈会是受马赫综合概念分析、实证相关、批判性精确和人性化动机观念启发的团体和机构之一。通过维也纳学派的恩斯特·马赫学会,后来以波士顿和剑桥为第二故乡的科学统一研究所,和菲利普·弗兰克所接受的资助,波士顿座谈会与马赫联系在一起。因此,将这些对恩斯特·马赫的扩展研究编纂成册,收入《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出版,时机恰当,令人欣慰。
罗伯特·S.科恩(波士顿大学) 雷蒙德·J.西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