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关于中国民族性的一点说法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自居。这“古”,便是指那洋洋上下五千年的改朝换代、脱胎换骨,当然也是食古不化、古板、古旧、人心不古之古。也正是这上下五千年不间断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其独特而乖戾的性格。尝有人试图来研究、分析这泱泱大国的性格,并谓之以民族性。确实,国之性格,正是小民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有众多文人学者著书立说,洋洋万言来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倘要融入一个国家,倘要更为深切地了解一个国家,则不可不以这个国家的民族性为切入点。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若是企望有改革、有创新,企望自己的国家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然也先要了解自身的缺憾与优势究在何处。但,如何能把握或说了解一个国家之民族性呢?尤其是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内敛与含蓄而著称的,人口数居世界第一的国家。
从古到今,各色人等趋之若鹜地做着这样的努力,企图从那浩如烟海的书卷中,从那微微吊起且半眯着的细长双眼中,从那长而臭的裹脚布中,从那摇头晃脑吟哦的孔孟之道中……发现中国的民族性。而这个大国自己也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于是,20年前—1986年12月,“中国人民族性格与中国社会改革”的课题被列为“七·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这一项目,用去了十几位课题人员整整两年的时间。最终,以《中国民族性》一书的结集出版而告终。书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看法。远至早年来华的传教士,近至活跃在各个历史舞台上的敏感尖锐忧国忧民的国人。
而今,20年过去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阶层……乃至于组成这个阶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人,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国家其民族性在某些方面的根本性的改变。然,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几千年的风俗传统,几千年的大环境大气候,形成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性格,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改变。进步中的中国,就好像一个动了整容手术的女人,外表与之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人,而骨子里的东西却依然故我。所谓“大同小异”。
这“异”虽小,却是不容忽视的,这“异”正是今天的国人与20年前之国人相比,更为进步更为开明也更为日新月异之处。譬如,当年在外国人眼中痰迹斑斑的街道,今天已是焕然一新。当然,间或还是会有位西装革履的时髦先生喉间咕咕作响并愤然唾之,但也是个别现象,比之全民齐唾之往昔,已改进不少;再譬如,当年因放屁问题,而被外国大酒店拒之于门外的国人,今天已不复存在。再也看不到在公众场合放了屁还“大拍衫绔”得意洋洋者(当然,学步小儿除外),甚而连打嗝这等不可预测的事情,国人也学会了以手掩口尽量低调行事。更遑论缠小脚读私塾留辫子守贞操等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
与之相对的,尚有一些东西被国人小心或无意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当然不乏“忠孝礼义信”、宽厚、善良、修身等为人称道的国民性格。但也很有一些本该摈弃而尚未剔除绝尽的劣根性,依然在“点缀”着中华民族矛盾而五色杂呈的国民性。
譬如,我们尚学不会耳语的公鸭嗓。经常的,我们安卧于自己的房中,会被屋外的家人甚或是邻居的高谈阔论吓到。当然,我们可以责怪是开发商偷工减料,墙壁建得太薄。那么,大街上忽然传来的一声咆哮或是公车上猛地发出的一声怪笑,又怎么说呢?再譬如,我们依然没有学会如何去对待小孩子。尽管我们说,中国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应试转而素质。但,小孩子的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这一点,我们只需看看各类补习培训班门庭若市的场景就可以了解。估计没有几个小孩子是自发去加入这种补习和培训的。中国的教育最不可思议的一项本领就是——可以把最浓厚的兴趣在按部就班及逼迫就范中扼杀。至于死板教条、生搬硬套、阳奉阴违、公私不分、擅骂等等诸如此类尚需改进之国民性还有很多,书中自会细表。
而今,我们对旧有的民族性进行了一番筛选甄别,同时又加入了更多与当下联系更为紧密的新的内容,从伟大领袖毛泽东到斗志旺盛的鲁迅,从口诛笔伐的李敖到善于自嘲的钱钟书,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到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嘻笑怒骂、褒贬不一,尽在纸间,使我们这一本《中国民族性》更具代表性,更具普遍性,也更尖锐、更真实。同时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使之更为直观,更具可读性与权威性。既是最具代表性,自然不免会走极端,会失之偏颇,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古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是拍案大怒,或是会心一笑,或是鄙夷不屑,或是惊慌失措……那便凭君之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