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贤 农业大国的农民意识
(1932~),定居中国台湾。社会学家、农业推广学学者。
中国社会虽然重视农业而受它的影响很大,可是农民却一直没有真正被重视过。中国的重农思想可以说是重视农业而没有重视农民。
·乡民性格
农业与传统中国社会既然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也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所谓“乡民性格”。
如果农民把生产看成是为生活,而不是获利手段,那么他们是具有浓厚的乡民性格。
以农业为生活的农民,对于农业经营采取保守作风,遵循前人的遗训与经验,不事前计划,不敢为利润冒险。
农舍 铜版画 托马斯·阿罗姆(英)选自《CHINA ILLUSTRATED》(《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843—1847,伦敦)
中国有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更兼之在农业社会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安全可靠的土地与农民之密不可分,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及家族观更盛。
从乡民社会与城市间的关系来分析,乡民不只是在物质上依赖城民,在精神上,也无不以城民的生活方式为马首是瞻。乡民不只是贫穷,对自己的环境也一知半解,常任人摆布。乡民知道控制他们的力量是外来的,往往把它看成神秘莫测,捉摸不到的东西。
第四个“乡民社会”的特点是强烈的家族意识与亲属关系。在中国社会里,无论城市或乡村,至少家族关系显得一样重要。为了增加家庭劳动力的需要,便有“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恒足矣”的说法。这个需要,又与重男轻女、早婚生子的习俗及“多子多孙多福寿”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淳朴的农民小贩
尽管历史上的中国农民饱受贫穷疾苦,但他们却依然保有宽容淳朴大方的性格特点。这些带着自产的果蔬来赶集的乡民,在出售自己的货物时总是显得过于大方。
跟强烈的家庭观念有关系的另一个乡民特征是深厚的乡土观念。农民习惯于住在固定的地方以后,对乡土产生一种密接力,不管喜欢不喜欢,总是不肯轻易背井离乡。农民对于土地的爱着力,可以从三方面解释:一为农民视农业为生活之一部分,无形中对土地产生一种亲密感,把它看成传家宝,不肯也不能轻易离手。二为各种产业中,只有土地是最安全可靠,既不怕天热灾害,又不担心盗贼抢劫。第三个原因是,所有农业中,只有土地是有形而看得到,土地无形中变成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
第六个“乡民社会”特征,而最能说明农民性格的是“有限资源”。所谓“有限资源”,是乡民视社会、经济和自然等环境,如同土地、财富、健康、友谊、爱情、安全等事物,不但是有限度地存在,而且是短暂地存在,同时认为乡民本身没有什么力量能增加这种有限度的资源。“有限资源”的行为意识,可以在下列的几个情形里,相得益彰。
⑴资源固定的观念:农民认为一切生产资料,就像土地那样有限。有限资源的观念,常使农民嫉妒他人发财,因为他人致富,对他来讲是一种威胁,使他致富的机会减少。中国社会里嫉妒他人成功的观念,常常阻碍一个团体的合作行为。许多落后地区农民,对土地以外的投资不感兴趣,便是有限土地资源观念作祟的一个例证。
⑵勤俭节约的习惯:乡民既然认为经由投资致富的机会有限,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依赖勤俭节约来增加财产。
⑶缺乏革新的动机:乡民只知道循规蹈矩,按照历代相传的耕作方法从事生产,鲜有尝试创新的动机。
⑷缺乏合作的意识:乡民在亲属关系下,的确具有强烈的效忠意识,但是对陌生人或血缘关系不浓厚的人,具有排斥意识。
第七个乡民社会的特征是缺乏计量较酬的习惯:乡民虽然在物质上,饱受贫穷的生活,可是他们却不重视经由计量方式换得利润。最明显的例子,是农民认为自己田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免费赠送给别人,不该接受货币代价,认为接受有形代价是不够慷慨。另外一个情形是农民很少在买卖行为上积极地先开价。
拾粪的农家小孩儿 佚名(清)
士之本在学,农之本在耕。安守本分的农民连小孩子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农活。然而,农民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却处于底层,从未得到过真正的重视。
·重农思想
我国的重农思想,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而成熟于汉朝。汉朝重农主义大致认为:⑴惟有农业才能生产财富,商业则除了为商人制造利益以外,对国计民生没有贡献;⑵商业利润超过农业利润,商人得利后,往往购置田宅,从事土地兼并造成贫富不均,剥削农民,促使农业趋于萎缩;⑶商业损害社会道德,商人往往不择手段达到营利目的。
古人重视孝悌而主张力田,可以说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论调,可以从下列两则见证。王桢说:“孝悌力田,古人曷为而并言也?孝悌为立身之本,力田为养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也。”又说:“圣人使天下之人,莫不衣其衣而食其食,视其亲而长其长,然而教之者莫先于士,养之者莫重于农,士之本在学,农之本在耕。”
中国社会虽然重视农业而受它的影响很大,可是农民却一直没有真正被重视过。中国的重农思想可以说是重视农业而没有重视农民。
——选自《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性格之蜕变》,出自《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台湾全国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