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温疫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中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总称,是古人研究人体与疾病的一门科学,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以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辨证、防治、预防、养生等基本内容。

中医的历史渊源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书·艺文志·经方》,上面写道:“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其实,中医在远古时代就有所体现,当时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植物、动物经过火烤或是其他加工后,能消除一些症状,这便是最原始的中医。

秦汉开始后,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交通逐步发达,物物交换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如犀角、琥珀、麝香、龙眼等动植物,慢慢被汉地医学家采用,这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便是在当时流传下来的。之后,人们又创作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以及《伤寒杂病论》等诸多医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王叔和所著《脉经》,成为脉诊法的奠基之作,与此同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隋唐是中国的盛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医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著作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朝朝廷主修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等,这些都为中医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宋之后的中医主要在针灸、温病、本草等方面有所建树,《温疫论》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的。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开始出现了新的面貌,但从根本上说,始终都没有脱离《黄帝内经》的中医思想。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一般来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另一个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指的是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通全身的经络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脏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则是指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白话图解

中医的历史发展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书·艺文志·经方》,在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中医都有不同的创造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不断地涌现出许多名医,以及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医的特点与优势

在西医传入后的很多年中,中医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民国时期差点被废除,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医无用,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医以其几千年沉淀形成的独特方法,顽强而茂盛地生长在中国的医学大地上。在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之后,人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医上,人们开始重视并奉行中医理论,并意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所有这些,都与中医的自身特点、优势有着紧密的关系。总的来看,中医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医可以预测疾病。中国有两句古话,“司岁备药”和“司岁备种”,这指的便是人们可以根据五运六气来预测来年的气候,并依据预测的气候特点决定种何种庄稼。这种神奇同样可以预测疾病,五运六气可以预测将来会出现什么疾病以及这种疾病的蔓延发展程度。“非典”,就有一些中医专家预测到了,因为2003年为农历癸未年,这一年年运属火,火气太过,肺金受邪,容易有损伤肺部的瘟疫流行。在干支纪年中,每六十年为一个花甲子,约在六个六十年前,1642年,明代爆发瘟疫,吴又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著成《温疫论》。

其次,中医以预防为主。中医中有种说法: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从这句话中就不难看出中医的养生之道。其实,中国有很多古话都是讲中医养生的,看似无用,却是预防疾病的最好药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小孩要想好,三分饥和寒”等诸多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这些都是预防疾病的方法。

最后,中医的最大的优势便体现在治疗温疫等流行性传染病上。中国历史上从西汉以来发生了数百次瘟疫,却从未有过西方大范围的死亡状况,归根结底,便是因为我们有中医。直到今天,在“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盛行不断的时候,中医一次又一次地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疗效,所以说中医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比西医有着更好的方法与途径。

白话图解

中医中五脏的关系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的合称,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生化并储藏精、气、血、津等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中,五脏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着互依互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