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的来历和版本:本经的源流
当今台湾著名的圣严法师说,要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特色就必须研读这三部经论:《圆觉经》、《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
经本推考:对本经的历史及流传经过的考证
翻译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时,均用印度梵语,他的弟子所结集的经典,也都是梵文。我们现在所读的中文版本的佛经,自然是翻译过来的。有时译者能决定一部佛经的文字风格、经义等。推考《圆觉经》的历史,大概译于唐朝贞观到开元的八九十年间,关于译者有几种说法:①为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潭州宝云道场罗睺嚜健所译,其人不详;②为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或大周武则天二年(693年),佛陀多罗在东都白马寺所译,是现在通用译文;其余说法,则译者不详,可确定的是开元就已录载、有人作注了。
卷帙 此经古今刻版或为一卷,或为二卷,分合只是版本形式不同,无关宏旨。全经共12章,章后都有较长的偈颂,也是佛说法的精华。南宋后的版本,另有五字颂,说:“……一圆一切圆,一觉一切觉。”疑为好事者因见第十二章缺重颂,故仿前十一章妄自撰加。
注讲 古今人对于本经注释讲解的颇多,尤其以禅宗、华严、天台三家为最。
唐佛陀多罗:引进和翻译了《圆觉经》
佛陀多罗,北印度高僧,盛传是他将《圆觉经》从印度带来,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安顿在东都洛阳的白马寺,开始和鸠摩罗什一样的译经事业。据佛祖统记卷三九上说:“唐高宗永徽六年罽宾国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历史上关于高僧佛陀多罗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将梵文译成了汉文。而佛陀多罗的中文意思是“觉悟救世”,暗示这位外国“唐僧”也和唐三藏一样,都发愿弘扬佛教,以繁盛汉地佛教,济世度生。罽宾是西域国名,唐时称为迦湿弥罗,位于新疆西南,就是现代的克什米尔一带,当地盛产绵羊,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佛教徒。
《圆觉经》的历史
关于本经的疑点很多,如是否由印度传来;译者为谁,也不确定,即使定了佛陀多罗,其人历史又不详,难以考证;甚至本经真伪,也在后代有许多不置可否的论断,如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就说《圆觉经》是伪经。
历代注解《圆觉经》的名家:宗密禅师和憨山大师
宗密禅师和《圆觉经大疏钞》
佛陀多罗的译本只有一卷,注疏却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是宗密的二十六卷《圆觉经大疏钞》。唐代太和年间,禅宗的圭峰宗密禅师,将《圆觉经》加以整理注疏,著成判解经本一卷,或分为二卷成为一部书,从而使此经在教禅之间盛行,得以弘传开来。
宗密也是华严宗五祖,初承受菏泽宗禅法,精研《圆觉经》,后来又继续著述,阐扬“圆觉经”深奥的道理。唐朝宰相裴休也曾在为本经所作的序中提到,宗密大师得遇《圆觉经》,一时感悟流涕,欣喜契机,所以他自称“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并在他所著《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中自述“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称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这都是说《圆觉经》的重要性。
在宗密以前,注疏此经的已有四家,宗密则评述他们“各有其长,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佗词,志可利于群俗”,可见也都好好研读过。宗密还根据《圆觉经》第十一章的精修法门编写了一本仪轨手册,名为《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一代禅宗和华严宗祖师宗密如此重视《圆觉经》,对本经的弘化功不可没。
憨山大师和《圆觉经直解》
后世最有名的直接注解《圆觉经》的还是憨山大师,他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即莲池、蕅益、紫柏、憨山。据说憨山母亲十分敬奉观音菩萨,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着一个童子走进自己家里,就欢喜地把童子抱起来,很快她便怀孕了,生下憨山。所以,憨山从小便天资独特,颇有慧根,12岁就被母亲送到庙里修行,19岁出家,后来做了明朝的国师,担当起振兴明中后期一代佛教宗风的重任。
憨山大师所注解的《圆觉经》十分有名,现代讲解本经的南怀瑾就说:“多阅读他的注解,不仅可以通达教理,同时也可以充实学问,因为学佛作功夫的道理都在其中。”如憨山为本经作的一篇关于“四相”的诗,一是我相:“钟鼓铃锣不断声,声声日夜说无生。可怜醉生梦死宕,镜里相看涕泪倾。”二是人相:“突兀巑岏耸铁城,刀林剑树冷如冰。谁知火向冰山发,烧尽冰山火不生。”三是众生相:“铁门紧闭杳难开,关锁重重亦苦哉。可怪呻吟长夜客,不知因甚此中来。”四是寿者相:“一条血棒太无情,触着须教断死生。痛到切心酸鼻处,方知王法甚分明。”就是将人生感受和佛学感悟融为一体。
《圆觉经》是注重修行实践的佛经
佛学有境、有行、有果,故佛经中有注重境的,有注重行的,有注重果的。本经特重于“行”,于三者虽有偏重,决无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