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运行原理整体经济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转
生产率对一个国家的贫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果政府想用多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增加财富和就业率,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劳动生产率,国家贫富分化的基点
就生活水平来说,世界各国有天壤之别。2006年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国家为卢森堡,达到人均43940美元,中国香港人均收入达到25430美元,而非洲国家乌干达的人均收入只有240美元,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其实,不需要在国际之间作对比,这种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就经常可以体会出来。富人衣着光鲜,浑身名牌,开着自己的轿车,出入场所均为高档消费区,拥有更好的医疗保健,时间和金钱相对自由;穷人一日三餐简单得多,出外旅游还得靠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时间和金钱相对没那么自由。
生活水平的差距,从历史上看也可以很明显。20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家庭能拥有电视机、冰箱等电器,就可以称得上“小康家庭”,并让其他家庭羡慕。但到了今天,如果没有房子,就算拥有流行的全套电器,也算不了什么。
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表现出来的极大差异?如果不考虑战争侵略、文化背景等因素,也许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三个字——生产率。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结到生产率上,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国家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物品和劳务量有差距。生产率高的国家,工人生产的物品和劳务就多,人们能享受的也就更多;反之就少。
整体经济中,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
国民党政府发行的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两头大牛,1941年只能买一头猪,1943年只能买一只鸡,1946年只能买一个鸡蛋。到1948年,同样的钱购买力只相当于抗战前的0.00002元;1949年发行金圆券后,价值更跌成原来的千万分之一。这就是历史上国民党政府持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起因是抗战时日本猖狂的货币战),它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案例载入了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噩梦之一(另一次是1921年德国马克的大幅贬值)。
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政府发行过量的钞票,正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高速通货膨胀的背后也常常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问题,如政府债务拖欠、经济极度衰退。政府在没有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时,往往很难抵御通过多印刷货币来偿还各种债务的诱惑。
整体经济的深层原因
生产率带来的变化
生产率是一个整体经济运行的基础,将直接决定经济水平的高低。古今悬殊的生活对比,世界各地巨大的经济差异,其最终原因都是缘于生产率的不同。社会技术创新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福利。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
短期菲利普斯显示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反向关系。在假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的情况下,右边刻度上的工资变动标度会比左边刻度上的通货膨胀标度更高。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暧昧关系
在经济学家眼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有人认为,随着通货膨胀的增高失业率会下降,也有人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难兄难弟,还有人持折中意见,低通货膨胀的确能降低失业率。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通货膨胀以其可预见性可分为预期和非预期两种。在预期内的通货膨胀,各行各业的工资以同比例增长,人们会明白谁也没有多得到什么,因此一如既往,不会有意外的高兴和失望。在预期外的通货膨胀中,人们不能理解社会各行业的收入发生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盲目的生产和消费出现,使社会陷入一片虚假的繁荣之中。糟糕的是,这种状况可以持续好几年——直到泡沫破裂,经济陷入极度衰退。
以一个豆浆店为例,豆浆店老板突然发现自己生意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他并不能肯定是否是因为豆浆生产中投入更多的技术含量,从而受到更多人欢迎,还是因为所有行业的收入都同比例增加了,他得观察一段时间。经济现象是不容易观测的,豆浆店老板终于归错了因,把所得的恩惠算到了自己的技艺的提高上,如果只看收入,扩大生产的确利润比以前丰厚多了。豆浆店老板决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追加投入。豆浆老板的归因是错误的,他实际上是受到错误的经济信息引导。很快他就发现,算上各方面成本,实际上是赔了。
在西方,菲利普斯曲线专门用于说明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暂权衡。曲线表明,政府在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同时在短时间内可以降低失业水平。但这是一条有争议的曲线,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条曲线是虚假存在的。
政策决策者可以运用政府的收支和发行货币等工具来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由此得到的繁荣是短暂和虚假的,留下的隐患却很大。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
通货膨胀将短期增加就业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回归
菲利普斯曲线因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而闻名于经济学界。这条曲线是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的。通过它,人们可以更有效地理解经济周期中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