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收藏:香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香道发展简史:逐渐认识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认识香道从这里开始

日本香文化:别样的香道传统

第一节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认识香道从这里开始

1.秦汉时期:香文化的初始发展阶段

沉香在我国初始于秦汉时期。在西汉的宫廷之中已经广泛地使用熏香香炉了。特别是“错金博山炉”的出现,把熏香香具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全面经略岭南地区,设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七十余县,把当时产香的位于我国南部的偏僻之地都划入中华的地理范围之内。而同时为了抑制匈奴扩张,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宛(古代中亚国名,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大夏(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安息(位于伊朗高原的古代国家)、身毒(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等国,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而据《后汉书》记载,西域、天竺传来的储香、胡椒、石蜜,大秦国(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的苏合香,交趾(位于今越南北部)的沉香也随着凯旋之师和商贾马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地区。

张骞出使西域图(此图仅为示意图,不作地图使用)

汉武帝终其一生酷爱用香。他制定了博山炉的规制和合香的理法,因此也成了历史上推动香文化发展和香炉规制标准化的第一人。他一生注重养生,由其创造的内含合香的香枕一直流传至今,他还开辟了历史上第一个香药的集市,极大地推动了合香、熏香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

西汉大博山炉 此炉从山东长清济北王陵出土,高19.5厘米,是西汉时期常见的香炉造型。

文字透莳绘香枕 香料经过炮制之后置于枕芯之内或浸在枕套之中,其药性就可以透过皮肤被人体直接吸收,也可以通过嗅气息渗透进体内,这是西汉初期人们就懂得的一种芳香疗法。

《博物志》记载了用国外进贡的香品祛除长安瘟疫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时期,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西国有人乘牦牛车渡过弱水进贡香品,香品“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因其外观平常,武帝并没有加以重视。后来长安城中出现瘟疫,那位送香的使者又来求见汉武帝,并请武帝焚烧其进贡的香一枚,说这香可以避疫气。汉武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焚烧了使者进贡的奇香,结果宫中患病者很快就痊愈了,长安百里以外都可以闻到香气,芳香之气数月不散。

而汉武帝期望“香可返魂”的传说,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香为载的凄美爱情故事。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早亡,他非常悲伤。于是命人绘出李夫人的像挂在甘泉宫,日夜焚香,期望李夫人返魂相见。白居易乐府诗《李夫人》中写到: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

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

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亦幻亦真的故事,更增加了香的神秘之感。

(东汉)铜鎏金熏炉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2015年4月6日拍出,成交价为1,725,000元港币,Lot691。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2.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珍贵之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纷。在这个时期,香多为宫中或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做客,“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像刘寔这样显贵的人家尚且用不起,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之家了。

铜香炉

而这一时期关于沉香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关羽和张飞了。相传关公大意失荆州后,被吴将俘杀。孙权恐刘备与诸葛亮报仇,派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意欲嫁祸。曹操知其计谋,又敬关羽忠义,命人以王侯之礼,将用沉香木雕刻的关羽身驱,与首级一同埋葬在洛阳城南,即目前关林所在。按历史记载,曹操对关羽的尊敬与喜爱是毋庸置疑的。当年关羽和刘备失散时,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既赠赤兔宝马,又饶恕过五关斩六将之罪。关羽亦以华荣道义释曹操来回报曹操的知遇之恩。所以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之外,曹操确实也是真心以王侯之礼埋葬关羽。见到关羽只有首级而没有身躯,以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汉朝遗物来分析,应以玉片包裹躯体,但曹操选择使用沉香,足以见得沉香所代表的高贵程度了。而刘备为了报孙权杀关羽之仇,起军攻打东吴。蜀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孙权为了向刘备求和,将被手下杀掉的张飞的首级盛在沉香木匣内,奉还给刘备。东吴当时情况危急,有亡国之险,为了表现求和的诚意,必然使用最珍贵的盒子装盛张飞的首级送予刘备。当时孙权没有选择以黄金或是其他宝石装饰制成的盒子,而是使用沉香制成的木盒,足以说明沉香的珍贵。

(晋)青瓷鸡纹香薰 2005年6月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为2,200元人民币,Lot2345。

沉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孕育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名医。这些人的出现给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当时很多地方开始撰写地方志,而其中便有不少关于沉香的记载,如《南州异物志》《南方草木状》等早期地方志中开始有了药用沉香的记载。当时名医大家陶弘景正是一名制香高手,常以沉香及其他合香入药治病救人。

3.隋唐五代时期: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是用香最鼎盛的时期,当时中国国力强盛,交通发达,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运来了很多香料。唐代海上贸易繁盛,与陆上丝绸之路相互彰显,但海上贸易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区别是,陆上是以丝绸、茶叶为主要贸易商品,而海上则是以香料的引进和瓷器的出口为主。当时,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香料通过海上进出口,古代称这些以运输香料为主的船舶为香舶。由于海上贸易的繁盛,濒海而水陆交通发达的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香料集散地。在《鉴真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并载香药珍宝堆积如山,舶深六七丈”。

吊香炉图 玄奘三藏法师像部分。

当时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对香非常推崇,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也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如《唐开元宫中香》所述:“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上,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

张大千1942年作 香供养天女 镜框

专香专用,唐皇室与佛家对香道倍加推崇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唐朝的历代皇帝,如高宗、武后、玄宗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雄厚的国力,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之前各朝各代。当时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但唐皇宫内仍用它来做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

(唐)铜鎏金镂空五足香熏炉 保利香港拍卖公司于2012年11月25日拍出,成交价为920,000元港币,Lot826。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为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

文人雅士皆以诗词咏香

在当时很多文人雅士也开始品闻沉香。很多唐代文人,如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都有咏香的诗作。

焚香高僧图

王维有诗:“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所写的就是唐代朝堂熏香的场景,殿上香烟缭绕,百官朝拜,衣衫染香。杜甫的“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白居易的“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皆以香喻花,可见唐代文人对香的喜爱程度。(“百和香”指用“百草之花”配成的一种熏香,由各种香药调配而成,相传汉武帝曾“焚百和之香”迎西王母。)另有李白的“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和“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白居易的“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和“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刘禹锡的“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和“博山炉中香自灭,镜奁尘暗同心结”;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和“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等等。

唐代不但盛行熏香,香具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艺术境界。熏笼是唐代最盛行的香具之一,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反映当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银薰炉

金铜火舍香炉

极尽奢华的沉香亭

隋唐时期香料在建筑上的使用,除了椒泥涂壁,还有极尽奢华的杨国忠的“四香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其中,“禁中沉香之亭”就是李白名作《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沉香亭”。唐玄宗之后,也依然有以沉香造亭的记载,《旧唐书·敬宗本纪》还记录了材料的来源,“九月丙午朔。丁未,波斯大商李苏沙进沉香亭子材”, 《册府元龟》还提到李苏沙此次所献沉香亭子材的价值,“长庆四年九月,波斯大贾李苏沙进沉香亭子材,以钱一千贯文、绢一千匹赐之”。沉香是著名香木,木材坚黑芳香,树脂亦香,密度很大,入水即沉,因此而得名。其树成材极慢,长成可建亭阁的材料,树龄至少要以千年为计。试想,秦始皇时代的树苗,经两汉、六朝、隋,延宕至唐,被砍掉用作亭子的材料,实在是奢侈。

(唐)三彩三足炉 2012年11月由大唐国际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为139,035元人民币,Lot112。

最美不过“帐中香”

“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花蕊夫人《宫词》)其中床帐中所燃的香是特制的,称为帐中香。据说,李后主宫中所用的帐中香是将梨(鹅梨)与沉香一起在火上蒸,让梨汁之香甜浸润到沉香料中,因此这种帐中香又被叫作“鹅梨香”。

“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李商隐《促漏》)在唐代,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情境,都要配焚不同的合香制品。到了夜晚,就要换“夕熏”——这是专门在床帐中焚熏的香品,流行的叫法是“帐中香”。

晚唐、五代词中描述夜帐的光景时,往往爱提到“沉烟”,也就是沉香经焚熏发出的烟缕:“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顾夐《酒泉子》)“晓来闲处想君怜,红罗帐、金鸭冷沉烟。”(毛熙震《小重山》)当时,暗夜中罗帐深处,常常有沉香的气息氤氲低回。不过,经过精心的合香工艺,沉香已经被融入了蔷薇水、鲜花露乃至梨汁的芳香,掺杂着花香或果香的妙韵,因此,那夜帐便在沉香的贵重芬芳里,始终有花香或果香在徘徊。

印尼树心料沉香

4.宋元时期:香道发展的繁荣时期

文人墨客多以诗词赞沉香

宋代是我国文人用香最璀璨的时期。香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全面发展,到宋朝时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时香事繁盛,人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的《天香传》,沈立的《(沈氏)香谱》,洪刍的《(洪氏)香谱》,叶廷珪的《名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时的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宋太宗时进士,真宗时的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则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名香谱》, 《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就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宋朝时期的诗文中常出现“心字香”,多指形如篆字“心”的印香。如杨慎《词品》中:“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杨万里:“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辛弃疾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动地描写了杭州城元宵夜香风四溢的景象。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人黄庭坚曾作《有惠江南帐中香戏答六言》之诗,又有《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用前韵二首》,赫然提到了“帐中香”这样的概念。其《有惠江南帐中香戏答六言》云:“百炼香螺沈水,宝薰近出江南。一穟黄云绕几,深禅相对同参。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前四句的意思是:朋友送的这种“帐中香”,是江南的名产,利用昂贵的原料精心炮制而成。如此的“宝薰”,在书斋、禅室里焚上一炷,好友们一起品香、参禅,是人生美事一件。后四句则写白日午睡,在床帐内的金鸭里焚“帐中香”,恢复其本职工作。显然,在宋代人的生活中,床帐里焚香,要使用专门的“帐中香”,这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是很自然的事。

香与炉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关联,二者的搭配更是一门艺术。

铜香炉

黄庭坚与香十德

相传《香十德》乃北宋黄庭坚所撰。黄庭坚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香学大家,喜香、用香、和香,其《香十德》《咏香诗》等作品对香的内涵和特质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香十德》是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对后世香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香十德》

感格鬼神

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

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

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

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常用无障

《香十德》首先从香的特殊属性入手,道出了其在人与天关系中的作用。要参透香十德,就必须站在黄庭坚的文化立场、修养、境界上去把握,以免简单而通俗地理解其含义。以下是笔者对《香十德》的一些理解。

(1)感格鬼神

香为“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所以以纯阳之性,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故有“感格鬼神”之功。香通三界,能感应来自天地之精气。感:动也,感应。格:至,来,感通。鬼神:神灵、精气,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总之,是指天地间聚散的精气。因为香是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的物质,它纯善、纯美,自然与天地间聚散的纯善、纯美的精气(能量)感应道交。人们由此应该明白,当人的心具备纯善纯美的属性时,自然也会与天地间纯善纯美之精气感应道交,这也叫“感召”。如若不然,就和林则徐的“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同理,“心存不善,好香无益”。

在古代,人们总是以为袅袅余烟能感应天地之灵气。

芳香怡人的气味具有让人忘却烦恼的魔力。

(2)清净心身

香乃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它具有一种场能,这种场能是一种特殊物质,是一个能量团,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它是一种“生命能量电磁场”,具有“播散” “散开”的能量波。“场”被认为是延伸至整个空间的,“场”形成了一个“空间的状态”以能量波的方式传送。《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系统都是由解剖生理系统和藏象生命系统组合成的“共生体”。这种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的场能自然具有清理和净化身心的特殊功效,与此同时散发的芳香怡人的香气也具有神奇的清净身心的特殊能力,其更多地是在人的“藏象生命系统”里发生作用。香的灵异所在就是它与人的藏象生命系统更为密切,好香能直达人的灵魂深处。使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佛教则赋予清净更深一层的含义,即远离恶行与烦恼。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叫做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里的境是指心以外的物质环境,包括自己的身。所以,清净无染的心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打通人与天地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以致身心和谐,以期回归无染清净的心性。

(3)能除污秽

当这种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的能量波被激活的时候,便同时产生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气”。它具有穿透力、窜动力、扩展力等内在的力量,作用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大大小小的经络之中。它是一种带有能量的运动的纯阳的物质流,可以驱除和祛除身体里的污秽之气,通经开窍,使邪气不侵,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但是,如果人的心不清净,任由凡尘杂染,恐怕香能除污秽的作用相比之下便微乎其微了。

品香可以颐养身心,具备袪恶调气的功效。

(4)能觉睡眠

觉,醒也,能让睡眠达到睡醒的状态(即能提高睡眠质量,醒后让人感觉头脑清醒)。导致睡眠不好的原因众多,但从根本上讲,多数是因为一天的劳作,使正阳元气耗损过多,阴阳不能平衡所致。夜间自然界阴气旺盛,与人体内阴气所感,乘虚而入,所以导致神不能安,睡眠质量差。

一炉好香,阳气充盈,既可扶正祛邪,又能培补元阳之气,加上芬芳的香气让心境安详清净,睡眠何以不安?

(5)静中成友

在宁静、安详、闲雅中,彼此亲近,相好。香又是怡神安性之物,香溢炉暖,袅袅五彩之烟,既能愉悦心境,又如良友相伴。然而一个心绪紊乱、烦恼障重的人,心是无法清净的,也就很难体会到在宁静中与香为友的境界。

目前,香材制品越来越多样化,各式香道具也更加精美。

我国自古有熏香的习俗,香炉是熏香的必备品。我们要根据不同香料选择不同材质的香炉。

(6)尘里偷闲

在忙碌的世俗中,燃一炉馨香,让身心得到一种安宁。

(7)多而不厌

香的魅力实在难以抵挡,拥有再多也不会生厌。神奇的造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类香品,各有各的迷人之处。

(8)寡而为足

拥有很少也要学会满足。随缘而遇、随遇而安、量力而行、知足为乐。不为其而生“贪心”。贪,五毒之首,是一种烦恼障,不以此而生烦恼。爱欲是诸苦之本,爱就是喜欢,欲就是想占有。

(9)久藏不朽

长时间地收存也不会腐烂。

(10)常用无障

因为烦恼能碍圣道,说以为障。(障,即烦恼。)经常使用沉香从而减少烦恼甚至消除烦恼。烦恼皆从心起,烦恼是一种业障。心安静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所以,几千年来,好的香品都被视为生活中的妙物,四时常用,家居常备。明代周嘉胄曰:“余好睡嗜香,性习成癖,有生之乐在兹。遁世之情弥笃,每谓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杂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香之为用大矣哉,通天集灵,祀先供圣,礼佛籍以导诚,祈仙因之升举,至返魂祛疫,辟邪飞气,功可回天,殊珍异物,累累征奇,岂惟幽窗破寂,绣阁助欢已耶。”

(此释文由香学大师杜平让老师所撰)

好的香品经得起长时间地保存,是生活中四季常备妙物。

宋朝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香药贸易

宋朝时期,由于人们对香药的需求极大,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贡香药,同时也有许多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来我国进行香药贸易。北宋时期,番禺(广州)、珠海、湛江、登州、香港(尖沙咀)等南海诸港运送香药的船只经常是千帆相连,络绎不绝。因此,行成了一条连接西域的海上“香药之路”(现在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港(番禺港)一地所收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乳香即多达二十多万公斤。市舶收入对南宋财政更为重要,南宋初年岁入约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缗:成串铜钱,每串一千文。)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更有资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占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如此大的香药贸易额度,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

丁谓在《天香传》中略述了香药贸易的情形,这是见证宋代繁盛香药贸易的重要文献,尤其是详细记录有关北宋时期沉香、熏陆的产地、来源以及中国沉香产地。比专门叙述海外贸易的《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诸蕃志》等书还要早。如丁谓云:“占城所产栈沉至多,彼方贸迁,或入番禺,或入大食”,说明北宋香药贸易之沉香主要来自占城,而以番禺和大食为集散地。至于乳香、熏陆则来自大食,“熏陆、乳香之长大而明莹者,出大食国”。中国产香之处为:“雷、化、高、窦”。这些描述对于理解宋代香药贸易与产地的情形颇有帮助。由于宋代香药贸易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政府设置榷易院专营,表明宋代的香药需求量极大。《宋史·食货志》卷一百三十八:“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为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宋太宗太平兴国时(976-983年)设置榷易院作为政府统筹办理贸易事宜,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中记载“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番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由于香药属于禁榷项目,由政府专卖,禁止民间私自贸易,因而获利最丰。王应麟《玉海》卷一六八中记录下北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年)与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海舶岁入情形:“象珠玉香药之类,皇佑中五十三万有余,治平中增十万,中兴岁入二百万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零四也记载了绍兴六年(1136年), “八月是月,诏榷货三务岁收及一千三百万缗,许推赏,大率盐钱居十之八,香矾杂收又居其一。”

薰陆

香药贸易的项目中,香药的种类极多,除了医药用途之外,不少是焚香配方所需的香材。从北宋洪刍《香谱》卷二所记录香方中使用的主要香药有:属于沉香系统有: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青木香、降真香、生结香等。树酯之类为乳香、龙脑、冰片等。草木香之类有:零陵香、藿香、白茅香、茴香等。虫兽之类有:甲香、麝香。合香之类有苏合香,以及白檀香等。到了宋元之际的《陈氏香谱》卷一所记录的香品便多达八十一种了。

5.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带来众多香料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颁布命令“禁番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香的发展。《明太祖实录》载:“甲寅(洪武二十七年)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民间祷祀,止用松、柏、枫、桃诸香,违者罪之。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亦不许越岭货卖,盖虑其杂市番香,故并及之。”可见,明代禁香政策所禁的乃是外来之香,其原因,并非认为宋因滥用海外香料过于奢侈而亡国,“覆车之辙不可蹈也”,而是“海外诸夷多诈”!这正是朱元璋实施“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可仅过了一代,永乐皇帝命郑和六下西洋,带回了胡椒、檀香、龙脑、乳香、木香、安息香、没药、苏合香等。此时的北京已经有了知名的专业“香家”制香,深得文人雅士的追捧。

大明万历年制香炉

明朝的香学典籍丰富,其中周嘉胄的《香乘》最为突出,其中广泛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明代中后期文人还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时之名士,所谓贫而必焚香,必啜茗。”(《溉堂文集·埘斋记》)“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长物志跋》)明代医书《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对香药和香品也多有记载。《本草纲目》几乎收录了所有香药,也有许多香方和香药为主的药方,用来祛秽,防疫、安和神志、改善睡眠及治疗各类疾病。包括“烧烟” “熏鼻” “浴” “枕” “带”等用法。如:麝香“烧之辟疫”;沉香、檀香“烧烟,辟恶气,治瘟疮”;安息香“烧之”可“辟除恶气”;茱萸“蒸热枕之,浴头,治头痛”;端午“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线香

线香的名称在李时珍(1518-1593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本草纲目·卷十四》李时珍言:“金人合香之法甚多,唯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独活、甘松、三奈、丁香、藿香、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姜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麪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

线香,又作仙香、也称长寿香。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叫长寿香;其制纤长如线,故称线香。

6.清朝时期:焚香普及到民间

清朝时期文人用香风气尤盛。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不仅有日常用香的习惯,而且深谙和香之法。贾宝玉《夏夜即事》可能反映的就是曹雪芹当时的日常生活:“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和香之法则有“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到沉香、檀香等20余味香药)。明清咏香诗文数量甚丰,可见于各类文体,还有许多对香的点评,文辞隽永,堪称妙语。被《人间词话》称为宋代后“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也有很多咏香佳句,如:“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另有席佩兰《寿简斋先生》中有一名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袖添香”是至今仍为人们引用的诗句之一。袁枚《寒夜》一诗写焚香读书,因夜深不睡而被夫人训斥,颇有情趣:“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十分有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

树心料熟结沉香

大清乾隆年制银香炉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着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

《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

在著名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品种——篆香。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

《红楼梦》里亦有用香治病的描写:

如第97回中,宝玉在婚礼上揭开新娘的盖头,发现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顿时旧病复发,昏晕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安息香,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或白叶安息香的树干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常用来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症。

篆香又叫百刻香,古人常常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计时。

再如第7回中,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伍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有“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达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的作用。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品性各异,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会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香甜柔润。

焚香这种“芳香疗法”已经成为一种养生理念。

沉香与其他香料在清宫中的储存非常丰富,而且并不完全是皇室御用,乾隆皇帝还用来大量制作佛像。在《内务府广储司用项月折文件》记载各寺庙祭祀所用的焚香、蜡烛、银两。苏州寺庙开放给民众进香,每当庙会时游人如织,正好也说明了香料已从贵族传播到民间。

随着香料的普及,民间也出现众香杂和而制成的香饼、香珠、香球,可随身携带的香囊普遍为士绅所喜爱。然而对于香料的使用和种类,也有阶级上的差别。清代以来,随着香料原木大量的流入中国,人们日常使用必需的家具,不再只是技艺上的创新,而是必须配合这些高级木材的木质纹理、颜色光泽,做最佳的搭配,才能显示出主人尊荣的身份地位。

香袋

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