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听众三种对象
佛陀是为三乘开示《心经》的,声闻乘达到四谛空,缘觉乘达到没有无明、老死的困扰,菩萨乘依凭般若波罗蜜多而达无智、无得的菩萨空性境界。
引导众生获得解脱是佛陀说法的目的,但众生根机不同,所以佛陀依根机的差别而说种种法。佛陀为天道与人道的众生说五戒、十善法,为声闻说四谛法,为缘觉说十二缘起,为菩萨说六波罗蜜。那么,《心经》的听众是谁,说的又是什么法呢?
《心经》精简地阐述了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最后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涅槃。其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空性层面,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等三乘。“乘”代表达到涅槃的不同方法或工具,三乘原本各有不同的教法到达解脱彼岸,而《心经》的空性则超脱每个教法。
●超越四谛的声闻乘
声闻乘是听闻佛说四谛法而觉悟的圣者,他们体悟到苦谛是世间的果,集谛是世间的因,灭谛是出世间的果,道谛是出世间的因,因而成为阿罗汉。《心经》中“无苦集灭道”的空性解说,则超越了四谛层面,达到了四谛空的境界。
●超越十二缘起的缘觉乘
缘觉乘是由观察缘起而觉悟的圣者,他们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由于这十二缘起,而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生死流转。《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说若没有无明、老死的困扰,也就没有灭除无明与老死的需要。
●无智亦无得的菩萨乘
菩萨乘是修习六波罗蜜多而能自觉、觉他的圣者。《心经》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智、无得是菩萨的空性境界,依凭的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名词解释
乘(Yana)
为运载之意,指能运载众生至彼岸的工具。乘是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在佛教中用来譬喻佛陀的教法,以及能乘载修行者到达解脱境界的不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