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在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谁来判定颜值和气质

颜值和气质的关系好讲,标准难定。情人眼里出西施,看对了眼,凤姐也是美女;来不了电,女神也会寂寞。理论是否得到重视,会不会错过,关键看由谁打分。

在管理理论的颜值和气质判定上,有三个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三个群体分别是学者、咨询师、经营者,即学术界、咨询界、实业界。他们的追求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因而对理论的敏感程度和判别标准不同。

学者所看重的是理论的解释力和穿透性。在学者眼里,思想深度和义理逻辑可能是最美的。见了模特,他们不过会多看几眼,但并不上心。而面对作报告的大腕,则可能全神贯注,两眼放光。常人觉得无比艰深的著作,他们可以读得津津有味,而常人放不下手的流行小说,他们翻两页就觉得寡淡如水。咨询师是为企业服务的,他们看重的是理论的现实收益和可操作性,逻辑严密的论证并不重要,因为现实不一定按照逻辑展开。西蒙和古立克的争论,就明显地反映出学术与咨询的差别。西蒙是纯学者,而古立克是罗斯福新政的高参。西蒙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认为管理理论中的“谚语”不足以构成理论,现有的管理理论中这种“谚语”太多。例如,命令统一原则要求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但从严密的逻辑分析,任何人不可能在同时服从两种矛盾的指挥。古立克则认为,事实上在组织中命令冲突十分普遍,同解决现实问题相比,逻辑上的荒谬并不重要。可以看出,咨询师要面对的是现实中不按逻辑出现的谬误,学者要做的是对现实中的谬误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两者之间的着眼点不同,目标不同,所以对理论颜值和气质的判断大不一样。务实的经营者,与学者和咨询师又有不同,他们看重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经营中坚定信念,寻找出正确方向心无旁骛地走下去。通用汽车总裁斯隆与管理顾问德鲁克的争论,就反映出咨询与实务的差别。在通用汽车最辉煌的时候,德鲁克受邀对通用进行研究,为公司的政策提出建议。德鲁克在公司政策、雇员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未雨绸缪的变革设想,然而,通用公司的内部上下都认为德鲁克的提议是对公司肆无忌惮的攻击。德鲁克强调,通用多年的良好运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的关头,应当建设性地形成企业、员工、政府之间的新型均衡关系。而公司的高管则认为,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通用的经营卓有成效,应当继续发挥自由企业的优势。学术界、咨询界、实业界的这种差别,形成一种互相“挤兑”的张力,正是这种“挤兑”,推动着理论不断发展。咨询师批评学术界颜值不高,思想家批评咨询界缺乏气质,而实践者则奚落颜值和气质都不能当饭吃,互相逼迫着对方不断改进。可见,对颜值和气质的不同评价,能够激发出理论创新的活力。

西方的管理理论以二战为分界线,战前的管理理论尽管有学派区分,但没有形成细分市场。战后则开始有了顾客群体的细分。任何一种理论,哪怕颜值再高,也不可能吸引所有人群。因此,二战以后的管理学著作分化越来越明显,面向实业界的理论,尤其是具有咨询师背景的作者,往往首先追求的是颜值;而面向学术界的理论,尤其是严密的推理解释,往往首先追求的是气质。所谓学术圈排斥德鲁克,所谓学院派严重脱离实际,不过是相关理论的读者细分造成的另一种表述。严格来说,这种区别在战前欧洲就有,韦伯在很有名的两篇讲演中,就对政治和学术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但战前的这种区分还没有达到不相往来的地步,两个阅读领域是互相通气的。吃大排档的人,偶尔到了高级酒店也能应付自如;贵如公主,也能在罗马假日里享受平民的乐趣。真正的问题在于细分后的日渐生分和隔膜。所以,西方有人批评学院派不重视德鲁克,有的企业家批评学术界闭门造车,有的学者批评咨询师是野狐禅,实际上是一种好事,是互相对话的铺垫。在这种互相批评中,咨询师的问题导向给学院派引领方向,学院派的严密论证给咨询师提供装备,实业界则得益于转化了的理论提升创造力。

中国管理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学术、咨询、实业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互相之间交集不够,没有形成对话机制,更没有互相倾听的批评声音。看颜值也好,看气质也好,只是远远瞟上几眼,而缺乏经常性的互相唠叨,致使三者之间交融的程度相当低下,而隔膜远超西方。这才是中国管理理论的真正问题所在。而中国的传统又具有不大重视分工的习惯,倡导管理理论的高质量和接地气,走“三结合”的道路,又会有意无意地助长“三合一”倾向。如果让一流的学者去做咨询,只会曲高和寡;让一流的咨询师去做学问,只会低水平重复;让一流的经理去搞理论,只会固守经验。眼下的实际是学术界未能打造出有气质的理论,咨询界在缺少理论的地方狠劲制造颜值,实业界难以得到赏心悦目的理论服务。在群体分工的基础上互相推进,是理论创新的正道。否则,我们还会错过理论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西方为范本,寻找自己的发展乃至腾飞之道。以2001年正式加入WTO为标志,西方对于中国而言,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如果说,在加入WTO之前,中国与西方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那么加入WTO后,起码在经济意义上中国已经同世界接轨。此前,“师夷长技”多多少少总带着点“制夷”色彩,此后,“师夷长技”则更多地转向自己的“崛起”追求。由此,中西之间的渗透和对抗、融合和隔阂、妥协和冲突,都有了不知不觉的变化。依然是西风东渐,但表现却是贸易摩擦在增长,而意识形态对抗逐渐弱化;利害算计在上升,而政治抗衡在减少。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企业的“走出去”,使一部分人产生了“主客易位”的感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国对待西方学说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总结入世以来西方管理学说的对华影响,分析国人在西方学说面前的反应与策略,有助于我们认清企业管理在中国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