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培训师的时间管理:要事第一、统合综效
一、重新辨识时间管理的要义
古往今来,关于时间的感叹和论述,如恒河沙数。或许是因为时间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几乎是唯一的、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要素资源。没有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情,能够摆脱时间这一要素的牵制或者束缚。与此同时,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时间所呈现的四个特性都毫无二致,即“供给毫无弹性、无法加以储蓄、无法失而复得、无法寻找替代”。
但是,恰恰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时间这一要素有着不同的态度,进而影响利用时间的不同方式,从而让时间释放出不同的价值,最后,决定不同的工作效能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整个的人生状态。
所以,对时间这一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最大化时间的能量和价值,亦是培训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笔者将时间管理作为效能层,列入培训师自我管理体系中的本意。
从本质上说,时间本身就是无法被管理的——这是由时间的四个特性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时间管理的说法颇有值得商榷之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谓的时间管理,更多聚焦在时间的选择与分配层面上进行讨论,循着这一思路继续往前探讨,我们就会发现,由于时间是单向、线性进程,只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而已。所以,即便在选择和分配层面,真正的对象是某一具体的事情。就以一天24个小时为例,无论我们怎么选择和分配,这24个小时都在按照既有的节奏慢慢消失,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不断消失的24个小时里选择做一些什么事情,并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个优先顺序的安排。
就上述角度来看,我们所讨论的时间管理,就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更不能纠缠于定义是否正确或者符合学术规范,而是应该将思考的焦点放在以下一些问题上。
首先,必须厘清的是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笼统来说,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即在整个人生的时间范围内,对生活中可能出现或者发生的事情进行做或者不做的选择,并对所选择做的事情进行优先顺序的合理安排,以此来回应自己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从而达成提升幸福指数的目的。
既然如此,就自然会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选择做哪些事情,以及安排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原则是什么?
很多时候,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越多越好。可是,我们真实的体会是,所做事情的多少与主观感受层面的幸福感并非呈现正相关关系。如果所做之事与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匹配,甚至是背离,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个人的三观应该是决定幸福感的前置条件之一,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选择做或者不做某些事情的原则应该以三观作为依归。
与此同时,当我们已经确定选择做哪些事情的原则之后,接下来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对这些需要完成的事情进行一个合理的优先顺序的安排。这里面有必要澄清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效率和效能。
效率,字典中释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设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评价方式。
效能,是指有效的、集体的效应,即人们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效果,它反映了所开展活动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的程度。效能是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关于效率与效能之间的关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可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时间管理的本质要义,概括为“以三观为依归,以追求幸福为指向,以效能为考量尺度,对事情进行选择和取舍,并在单位时间内做好优先顺序的安排,最终实现时间价值的最大化”。有诗可云:
时间管理非时间,实为人生做清点;
若有三观为依归,幸福目的方可见。
效能尺度要清楚,选择取舍若等闲;
顺序安排须讲究,时间价值尽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