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4年我国研发人员达到了380万人/年,居世界第一位。但目前主要问题是人才的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为此,要创新人才使用、培养和吸引机制。
精彩论述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各类科技人才竞相涌现,既需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又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只有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新华社评论员
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推动人才培养个性化。倡导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避免跟风盲从、人云亦云;发现、培养和尊重学生个性化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化、自由化发展;鼓励提问,推崇创新,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构建各学派之间思想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在学术上能自由平等地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激发创新火花;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发展其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土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自由探索的勇气,充分发挥学习研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过程弹性化。在严格规范教学质量与课程评分标准前提下,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弹性化。比如说,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验,在学制年限、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修读方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不断创新。鼓励教师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新性和创造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型教育,为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具有弹性的成长环境。
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要树立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观念,整合人才引进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建立国家层面的海外人才联络站,及时掌握海外人才动态,搜集海外人才信息。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稳步提高引才效率。在经过这些专业性引才机构的评定和认可后,可设立高额工资、奖金或科研经费来吸引这些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工作或做访问学者。对引进人才要充分信任并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不断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可通过在国外设立研发基地来进一步利用当地人才,或采用购买或兼并外国企业的方式将其高科技人才为我所用。
在对国外高科技人才办理来华签证和居留上,放宽条件并落实相关待遇。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并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端人才在创办高科技企业等创新性活动方面,要给予和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等。另外,还可设立专业性机构,统一管理外国人签证、居留和移民事务,规范审批居留与入籍申请,为外国高端人才在我国提供完善的居留与户籍保障。
(陈宇学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