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8章 民乐:永远的中华魂

民族音乐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它既包括我国古代的民歌、戏曲音乐,也包含近代和当代的民族歌曲等等。它的艺术博大精深,但时下有不少青年人认为:民乐没劲。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通俗音乐铺天盖地,摇滚乐也在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似乎火苗儿不旺,是市场经济不需要民乐,还是时代疏忽了民乐?带着几分忧思与疑虑,记者采访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歌唱家郭淑珍。

郭淑珍十分严肃地说:“青少年朋友们觉得民乐没劲,是幼稚的看法,无知的说法,《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代表中华民族感情和态度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朽的作品,但有多少青年人真正了解它?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对青年人教育得不够。”

“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在哪里?”郭淑珍自问自答。“就体现在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是的,什么都要进入市场经济,但眼光也不要老盯着自己的脚尖。郭淑珍认为,市场经济不是一切为了钱,那样的经济价值观,很可能导致民族气节的丧失。我们文化事业,既不能只看到它的高尚价值,也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流行音乐,从社会意义上说,它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但它仅是一种消遣,很难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尽是这些有一时经济效益的文化生活就不行,它毕竟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水准。

郭淑珍说:“我认为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可以有它经济价值的,但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乐手为了生活,去饭店弹唱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歪曲艺术的真正价值。”

近些年来,整个社会风气好多了,1995年,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组织了一次万人大合唱《黄河大合唱》,起码让上万名学生从中了解了这一历史篇章,我们应更多地向年轻人介绍,使他们会欣赏,懂得中华民族的音乐,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与情操。

(原载《中国市场经济报》1996年3月2日)

中国的书法市场还处于发育成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交易不规范和缺乏成熟的中介等问题。目前书法作品商业化存在的问题太多,有的还较为严重,为此,记者采访了女书法家林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