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心中的诗神——李瑛
“啊,李瑛!”
揣着请柬,当我赶到京西黑石头时,“北京诗歌创作改稿会”会务组人员告诉我:“李瑛老师来了。”我眼睛一亮:
“李瑛老师!”
清楚记得读中学时,老师叫我朗读《一月的哀思》,当我读到“啊,此刻,灵车/正经过十里长街/向西,向西……”教室里沉寂、肃穆,我的声音一下被酸涩的泪水哽咽住了。从中学起,“李瑛”就成了我心中的诗神。后来,不管从哪里看到了李瑛的诗,我都会抄下来细细品味。慢慢地,一位年轻的战士诗人在我心中渐渐丰满,渐渐清晰起来:
横枪跃马,在青藏高原边境线上巡视;
赶潮踏月,在西沙群岛海防哨卡潜听……
李瑛,就是我心中那年轻、豪爽、干练、高大的战士么?迫不及待来到接待室,环顾四周,片刻的茫然过后,凭直觉,我自信地向他走去。
穿白色短袖上装,眉宇间透出诗人的灵气,花白头发写满长者的沧桑与慈祥……
这就是李瑛,脱下军装的诗人,我心目中的诗神!
我蹲在他身旁,倾听着。
李瑛,1926年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工家庭,194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48年参军,随军南下,任记者。抗美援朝时,赴朝参战,写下了大量新闻与诗歌。
1954年,他去东欧访问,1955年,沿着当年长征路长途采访,1956年,出入于从长城到天山的营寨村落……
勤奋的诗人,踏遍大好河山,一路诗潮一路歌。至今,已先后出版了二十多部诗集,如《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静静的哨所》等,其中,《在燃烧的战场》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80年优秀作品一等奖。
李瑛以拿枪的姿态拿着笔,长期与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把自己对战士的感受,熔于笔尖,雕琢着“不朽的黄金铸像”“历史的守卫者”。
走出三军战士的营地,跨进中国文联的门,李瑛挑起了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担子,繁忙的公务,并未泯灭他的战士心,这位年近古稀的长者,仍然不忘去青藏高原感受河山的壮丽,不忘到战士摇篮南昌感怀革命的艰辛。
我们的谈话被开幕式的乐声中断。李老师站起身来,握着我的手,意味深长地说:“我感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把握你们的青春!”
李老一辈子在为我们的战士歌唱。说罢,他拿起我手中的笔,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为人民歌唱!”
(原载《康友报》1995年12月8日)
齐白石故居要拆?改变名人故居窘迫现状可有对策?我们就守不住我们的“精神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