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让我们通过一幅图来了解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作出行为选择的。
一、五个步骤看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行为的选择
第一步:感知。人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以及身体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无论是外部有生命的现象,还是无生命的现象。比如我们通过眼睛来看书,看资料,看人的反应、表情;通过耳朵听课,听到人们的发言和各种评论,都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步:认识。如果单纯是看到、听到,并不会让我们对外部世界有分别和认识,因为摄像机、录音机也都可以起到这些作用,而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区别于这些机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的认知。通过心智去认识、了解外部世界,比如小时候我们刚开始学习认字、认识图画、认识周围人,我们先是看到字、图画或者人的形状,然后被教授字的含义,图画的内容和周围人的身份,当这些内容逐渐在我们脑海里成型、形成印迹之后,我们再看到类似的字、图画或者人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反应,并且这些逐渐形成在脑海里的印迹慢慢沉淀为我们认知其他现象的基础。
图1 五步法认知世界和行为选择图
正是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这些不同的经历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的认识和印迹不同,所以他们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是面对相同现象的时候。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有一对慈悲、善良的父母,从小获得疼爱,那么他看到父母这个词心中就会充满爱或者幸福感;如果他的父母专制、暴躁,他从小获得不良的对待,那么他看到父母这个词可能心中就充满恨或者厌恶感。
第三步:接触结合产生认知的效果。当外界的现象、人的感官以及人的认识三者接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同于摄像机、录音机这些机器的人的独特之处就显示出来了,类似于一个奇妙特殊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人对外部现象的认知。这种认知成为人选择自身行为方向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学习等需要重点发挥作用的地方。
比如,一个法学院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优秀的非诉律师,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工作内容和状态,只是从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律师形象或者从周围亲朋好友、老师口中知道一些律师形象,这是他对律师的认知,如果他依据这些并不准确的认识得出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律师职业以及从事哪个具体专业领域的选择和判断,无疑是会有问题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非诉律师,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后,再进行的选择判断,无论是何种结果,对于他而言都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这是一个困难和复杂的地方,因为人的内心活动速度相当的快,正是由于这种快速的对于外界的认知过程,人经常很难捕捉到这一过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比如我们看过一部律师的电影之后,可能心中就形成了一个律师的形象,或者我们不经意听到老师描绘了一个律师的形象,我们心中又形成了一个律师的形象,这些对现象认知的内容经过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加工后,逐渐积累成了一个自己认为的律师形象,甚至会形成一种内心确信,认为律师基本就是这样的,然后就很容易基于这种认识得出自己的判断。
我想读到这里,读者应该很容易领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心理形成原理;孟母为何要三迁;为什么一些成功学教材或者心灵鸡汤类读本经常会说,如果想要成功,先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正是这种熏陶的作用,逐步在改变你的认知基础,让你形成一个接近正确的判断依据。
第四步:感受。这一步和第三步是同时发生的。感受是一个能够解释人类大部分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人的感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好的或者快乐的感受;二是不好的或者痛苦的感受;三是普通或者平淡的感受,也不好也不坏。比如,人饥肠辘辘就是一种不好的感受,而后能吃一个盒饭就能缓解这种痛苦,如果不是盒饭,而是一顿丰盛的大餐,那么可能会有更好的感受,如果这顿大餐又是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那么可能就会感到无比快乐了,而介于这种快乐和痛苦感受之间的就是那些普通或者平淡的感受,比如每天按规律吃饭,不饿不饱的状态等。再比如,作为一名非诉律师,碰上一位好客户,彬彬有礼,言语周到,你就会感到很舒服;如果碰上一位不好的客户,不会尊重人,讲话生硬,喜欢后半夜给你打电话,我想通常你是不会感到舒服的。
第五步:行为选择。行为选择是每天都会发生、伴随人一生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作出选择:大的比如结婚生子、职业和事业发展等等,小的比如我们每天吃什么、喝什么或看什么电影等等。支持我们作出各种选择的背后因素到底是什么?比如一道菜,有人爱吃,必然也有人不爱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训练自己去观察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观察这些自己无意识的按照习惯实施的行为选择背后的因素,那么你就会观察到是上述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即通常情况下,人基于自身对外界现象的认知和感受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当人们对于认知对象进行认识了解后产生快乐的感受,人就会去追逐这种感受。比如,一个爱吃红烧肉的人,他通过眼睛、舌头等感官对红烧肉产生了认知,形成了美味快乐的感受,那么只要条件允许,他就可能会不断地去追逐、重新体验这种感受。所以快乐的感受会驱动人不断地去追求、去获取,仔细回想一下你一生所追求的哪一件事情不是能让你产生快乐感受的呢?比如财务自由、安全感、掌控感?反之,如果人们对于认知对象进行认识了解后产生的是痛苦的感受,那么人们就会放弃追逐、会排斥、甚至憎恨或者仇恨。比如法学院的同学有被数学、物理、化学折磨过吗?你感受过被人背叛吗?某人的行为让你深恶痛绝吗?
那么让我们再通过职业选择的例子来看我们是如何作出行为选择的。如果问一些法学院学生为什么学法律?为什么选择做律师?可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人会说法律专业不考数学,有人会说喜欢影视剧里律师的形象、觉得律师赚钱多,等等。对于不选择做律师,去做公务员的同学,可能通常的回答是律师不如公务员稳定、太辛苦、社会地位不高,父母希望做公务员,公务员福利好,等等。
因为不考数学而选择学法律的同学,基于自己对于数学的认知,比如听不懂、做不对题、考试遇挫等各种不好的感受作出了对数学排斥的选择。其选择法律也许并不是因为喜爱,只是在排斥了不喜爱的选项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相对可接受的选择,即对平淡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中的较优选择。
喜欢影视剧里律师的形象或者觉得律师赚钱多的同学,对律师的认知可能是影视剧里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慷慨激昂、器宇轩昂、沉着冷静的气质形象,以及律师丰厚的可以过上优越生活的收入。这些无疑是人人喜爱的感受,特别是有了钱之后,可以通过交易换取更多快乐的感受,比如住大房子、开好车、不需要穷游世界。
想做公务员而不想做律师的同学对于律师的认知是一些让人有不好感受的认识,比如律师不如公务员稳定、太辛苦、社会地位不高、公务员福利好等,通过律师和公务员优缺点的比较,认为公务员可以获得良好感受的优点较多。至于被父母要求而没有自己思考选择或者不能坚持自己思考选择的同学,还没有到独立作出自己行为选择的程度。
二、教育和学习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上述认知世界和行为选择的五步法,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发生的经常性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但是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单纯的依赖于人自身的感受而产生类似应激性的反应并进行选择。比如校花总是有很多仰慕者和追求者;一个学生可能认为这个老师对自己亲切,就愿意多上这个老师的课,哪个老师对自己看似不关心,就对哪个老师有一定的内心排斥;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而对这门课不再感兴趣;在考公务员的时候,看似有前途的专业报考者众多,一些冷门专业则关注者寥寥。更有一些极端的例子能让我们对这种自然的认知和反应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比如爱吃肉的人一顿没有肉就无法吃饭,酗酒者对于酒的依赖,吸毒者对于毒品的瘾癖,等等。
这些看似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有着行为者自身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选择的背景。由于行为者自身有别于其他人的经历,导致其对世界的认知会有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导致了不同行为者对于同样的现象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从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这里我们来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比如“生和死”这一组现象。通常小孩子生下来,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人死亡,都会认为是一件对亲人而言极为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来看一下庄子的观点:
对于出生,《庄子·外篇·至乐》谈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为什么人的出生,是伴随着忧愁呢?庄子的观点是:“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也就是说人出生通常都是为了追求尊贵和快乐,像富贵、长寿、好的名声这些都是尊贵的体现,像品味美食、身着美服、眼观美色、耳赏美乐这些都是快乐的体现;而像贫贱、短寿、不好的名声、辛苦劳作、吃不好、穿不好或听不到悦耳的乐声,这些都是人所厌恶的,会感受到痛苦的。如果人得不到尊贵和快乐,都会大为忧愁和担心,而为了得到富贵,人们要辛苦劳作,积累钱财,还得日夜思索怎么能长久保持这种状态。从庄子的观点可以看出,人出生为了逃避那些痛苦的感受,追求富贵和快乐,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即便能获得富贵也还需要日夜操劳,所以人生充满苦和累,人的出生就是走向苦和累的开始,是忧愁烦恼的开端。
对于死亡,我们都知道,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惠子去吊唁她,庄子鼓盆而歌。惠子问他:“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惠子也认为庄子即便不哭,还鼓盆而歌,有些太过分了。庄子回答:“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认为: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伤心难过呢!但是仔细考察后,发现她开始原本就谈不上出生,不只是谈不上出生而且原本也不具有形体,不只是不具有形体而且原本也未形成元气。夹杂在混沌的境域之中,变化而产生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人安然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却因为她的死而号啕大哭,我自己认为这是不通晓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伤心难过。
《庄子·内篇·大宗师》对于死亡的观点有进一步解释:“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认为天地自然承载我,形成我的形体,让我的一生充满劳碌,用衰老来使我清闲,用死亡来让我休息。所以,如果把我的出生和存在看作好的现象,那么我的死亡也应该是一种好的现象。如果用现在能量守恒的原理来解释,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由自然界的物质和元素组合而成的奇妙现象,人的出生、存在、衰老、死亡的变异过程,就如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最后人的死亡,又将这些能量归还于自然。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普通人和庄子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庄子独特于普通人的对世界、人生的观察、认知和看法,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的内心确认,改变了第三步认知和第四步感受。比如庄子不认为出生是美好的事情,死亡是不好的事情,从而不再是亲近出生而排斥死亡,而是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再比如,庄子认为,普通人由于富贵、长寿、好的名声以及品味美食、身着美服、眼观美色、耳赏美乐这些事情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而追逐不已,但是为了得到这些,为了积累一生也使用不尽的钱财,辛苦付出,夜以继日。这是一种过于关注外在,对自身内在的快乐过于疏忽的表现,并不是庄子愿意去追求的方式。
其实,改变第三步认知和第四步对感受的态度的方法就是教育和学习,比如庄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知到生与死的不同含义,这是他通过自身的观察进行学习的过程。当然,庄子的观点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会导致自恋和非亲社会思想。如果你希望学习到这种对于生与死的态度,通过读庄子的书,领会他的思想和精神,这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当人能够有意识地去改变第三步认知和第四步对感受的态度时,就是体现他学习或者受教育结果的情况,也是体现受过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教育的人的差别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只能够根据他对于外界现象的直观的认知和感受去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比如一个人想要赚钱,因为钱能够通过交易换取满足自己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给人带来很多快乐的感受,如果受过教育,他会知道通过勤劳致富,不去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不去破坏社会规则;如果没有受过教育,那么他的表现可能就是单纯的以自身赚到钱为目标,不管他的行为是否会伤害到他人,损害别人的利益,或者破坏社会规则,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小偷、大盗。当然,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否受过教育不是指人是否读过书、读过大学,而是所受到的教育是否能够在人身上发挥作用,能否改变第三步认知和第四步感受从而使人作出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经济犯罪,不少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为,但是很明显,教育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他们会为了赚到钱而不顾社会规则,去伤害别人、侵害他人的正当利益。
所以,在教育和学习的作用下,五步法认知世界和行为选择图中的第三步认知和第四步对待感受的态度就会被改变。比如我们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需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讲究沟通的方式方法,而不能只是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对人态度骄横,横加指责;我们要获得财富的自由,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勤奋地劳动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坑蒙拐骗或者类似硕鼠的行为来实现;我们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要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通过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可信赖,而不是通过谎言、权力地位、暴力压迫等方式使别人被骗或者畏惧来实现。再比如,我们要获得健康的身体来支撑我们的学业和事业,就需要合理饮食、生活规律、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以暴饮暴食、无规律的生活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也许半夜是你可以玩游戏无人打扰的好时机,也许半夜是你品味美食的好时候,但是当我们认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就能产生一种克制的力量,来使自己达到想要的目的,而不仅仅是简单跟随自己的喜好和感受。
三、五步法认知世界和行为选择如何应用于法学院学生的职业选择
如同序言中提到的情况,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会依据表面的感知,比如公务员福利待遇好、不加班这些口口相传的印象和观点,或者家长的意愿(家长给出这个意见的依据也许并不比这个学生能获得的多)去作出自己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决策;或者一名想做律师的学生,在不知道各律所的特色,不知道他将要进入的律师团队的业务、合伙人特点的时候,仅凭借上一两届学长只言片语的介绍,而选择进入这家律所或者这个律师团队。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我们的决策形成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五步法中的前两步是难以控制的,因为第一步感知和第二步认识是只要我们有感官、只要有心或者意识的存在就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不让前两步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调整和改变的是发展到第三步的认知,和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第四步感受,并通过对第三步和第四步的调整、改变,来让自己的判断趋向于客观、准确并适合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对职业选择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知。相对于一个物体、一种现象而言,职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现象的综合内容,每个人的职业选择由很多的因素决定:
1.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个人职业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你想成为创业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才等等。当然,这种内心的理想或者目标未必是一个确定的职业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综合的目标。比如财务自由或者心灵自由,都会是一种目标。人的这种长期的目标是驱动人行为的重要因素。目标清晰的人做成事情可能性要远高于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的人,道理很简单,如果将人的一生比喻为一次攀登高峰的旅程,只有在云海群山之中找得到山峰峰顶的人才有攀登到山顶的可能性。当然,找到目标也只是一个因素,是否行动以及如何行动才能最终到达山顶,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可能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最后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并不是太多,我们也会看到越是年轻的人越有理想,但是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以往的理想都变成了曾经。我们希望法学院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找到自己的峰顶,并能够成功登顶。
2.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有人善于交际和合作、重视友谊,那么他可能更适合从事一些人际交往活动的职业,而不是大量智力和体力活动的职业;有人虽然不善于交际,但是观察力强、做事严谨和慎重,那么他可能比较适合做一些智力活动相关的工作;有人较为顺从、喜欢固定、规律和有秩序的生活,那么他可能适合做一些常规和有规律的工作;有人可能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可能会适合一些研发或者较为具有个性化的职业。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读者愿意去反思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上述五步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性格和能力的成因;如果读者能够认识到教育和学习的力量如何发挥作用,那么也可以不断地通过五步法的训练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去掉其中不好的因素,发展其中好的方面。当然,由于自身性格和能力的形成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固化并已经形成习惯,这种反思和改变初始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当反思和改变形成新的习惯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相当大的力量来促使自身的改变并趋向完善。我们将在本书中展示成为一名优秀的非诉律师所需要的性格和能力因素,并且希望帮助法学院的学生们找到能够具备这些性格和能力因素的方法。
3.职业发展趋势。乘风破浪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而逆水行舟可能就是一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事情。在进行职业选择前,了解自己职业的发展趋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非诉律师大都知道有一份文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在产业政策鼓励类的产业,都是受到国家扶持和支持的行业,相对而言,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相反,在限制类和禁止类的行业,多数是淘汰类的产业,如果你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更宏观的关于职业发展趋势的文件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原则等,通过对这些文件的阅读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宏观发展方向保持在一个趋势上,会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
4.职业特点。以法律职业为例,包括有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非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诉讼律师、非诉律师、公司内部律师等,即便是非诉律师,也有证券律师、金融律师、房地产律师、知识产权律师等多种区分。在选择职业之前,审慎地了解各类职业的特点、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发展目标、职业兴趣等因素综合判断,看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职业。如同序言中所说的,你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行为,类似小马过河,可能问过老黄牛的经验,也可能问过松鼠的经验,那么作为小马你要听取谁的意见呢?又该依据谁的意见决策呢?无疑是依据和自己相近的老黄牛的意见,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到这样的老黄牛,即各个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相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相信在目前互联网条件下,找到相关行业资深人士的经验并不是件难事。在本书中,我们也会为法学院的学生介绍非诉律师和公司内部律师这两种职业的主要特点,作为法学院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参考。
5.职业兴趣。笔者根据自身经历,感觉兴趣确实是影响入门并在一个行业有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他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只是觉得枯燥和乏味的话,按照五步法的分析,他对这件事情很快就产生排斥的反应,很难想象一个有排斥心理的人,只是把职业作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具的人,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和伟大。当然,单纯的有兴趣就可以吗?根据笔者的实践与观察,也并非如此。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消费者消费的某种物品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者边际的效用量是下降的。效用表示一种满足,大体的意思是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者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者有用性。或者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再喜欢吃红烧肉的人,每一顿都吃恐怕也终有对红烧肉丧失兴趣的一天。职业兴趣也是如此,笔者是对法律相当有兴趣的人,愿意探索蕴含于其中的逻辑和背后的道理,并且通过这些去了解人与社会的发展。比如笔者在改合同的时候,是把合同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完成的,搭好合同的框架、填好合同的主要内容,相当于雕刻家选好材质以后先比较粗地勾勒出要雕刻的形象;之后推敲合同的逻辑和完整性就相当于精雕细刻的过程;最后整体审阅校对就相当于雕刻作品打磨和抛光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件满意的合同艺术品。但是,当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某一职业的时候,或者长时间、大批量地起草、修改合同的时候,这种重复性以及工作的压力、疲劳感、紧张感等,都会是对职业兴趣的破坏。所以在这个时候,单纯地依赖职业兴趣明显是无法支撑的,而此时,设定的自我需要实现的目标、良好的自我调剂和自我激励等因素的重要性将会超过职业兴趣。
6.家庭背景。记得曾经有一个调查,公务员家庭的孩子成为公务员的几率远远高于农民家庭的孩子。由于教育和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更为重要的环节,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家风”,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家境宽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会给予孩子更早更好的教育,但是一个家境一般的普通人家往往是有心无力,这可能也是现代社会讲究“拼爹”的来由吧。虽然这是一个残酷的由不得个人选择的因素,但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当然,这里只是说家庭背景对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并不是要否认个人的自身努力,相反,笔者一贯认为个人即使面对再困难的外在局面,也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因为本书的作者们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而非诉律师这个职业也是一个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比较好的选择。
7.收入因素。笔者把收入因素列为最后一个因素,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过于重要而通常被法学院学生排在第一位,笔者把它排在最后一位是希望能弱化收入因素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因为笔者认为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能力和性格等因素在职业选择时,应当是排在收入因素之前去考虑的。人们选择从事一份职业的时候,通常是奔着这个职业的“钱途”而去,所以可以看到金融专业等热门行业车水马龙,而考古专业等冷门行业门可罗雀,毕竟钱带给人的感受和冲击是其他物品不可比拟的。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不考虑这个因素,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外界视为高收入人群的律师行业。那么该怎么来看待收入因素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呢?笔者想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参观中国馆的馆藏瓷器时叹为观止,因为之前还没有在哪里看到如此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如果你是一名瓷器制造者,把能造出如这些馆藏瓷器一样精美的作品作为目标,同时想通过瓷器制造获得丰厚的收入,那么将制造出精美作品作为优先目标和将获得丰厚收入作为优先目标,在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两者的差别可能会非常明显。将制造出精美作品作为目标,你的工作、生活都将围绕这个重心去运作,你可能心无旁骛地研究技术、改进工艺、不断地精选材料并试验,这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最终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会一直坚持下去。笔者相信这种坚持,最后必然会产生令人欣喜的结果,即便真的无法达到或者超越,那么也必然是最接近的程度;相反,如果将获得丰厚收入作为优先目标,那么你可能也会投入,但是你会先考虑收益,如果投入一年不见成效,第二年你可能就转型了,或者中途碰上造金器、银器更赚钱,你可能就转行了,也许你的一生会很有钱,但是你并不会实现你的理想。从事律师职业也一样,以非诉律师为例,首先律师行业发展并不平衡,20%的律师可能掌握着80%的收入,也就意味着80%的律师不见得是高收入;其次,律师行业的特点,由于是针对客户的单一定制服务,不具有大规模复制性,因此,即使单位小时收费高,律师整体行业也不是一个可以获得大规模爆发性收入的行业,只是相对工薪收入高些;再次,虽然律师给人感觉是高收入行业,但是从整体看律师收入并没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和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相比,在律师从业初期或者对于一定级别和年限的律师而言,律师的收入并不很高。所以单纯以收入作为律师成长的动力,将会导致青年律师在遇到更高薪水的职业的诱惑时,很容易产生放弃继续做律师的想法,而在律师这个行业里要想取得成功,对理想和目标的坚持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次,通过认知来调整自己的感受,并作出适合自己的行为选择。当我们不再只是依据自己的感受来进行行为选择,这代表着我们的理性开始发挥作用。比如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毕业时你可能获得一家跨国公司的公司法务职位的offer,并同时获得一家优秀律所的offer,也许律所的offer起薪偏低,但是你可能会用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来调整自己对于起薪的感受,而选择去律所;比如你毕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尚无清晰的认识,考上了公务员,也同时拿到了一家优秀律所的offer,如果你能够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观察到国家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以及未来公务员面临精简的大方向,你可能就不再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等认知去选择做公务员了;再比如,你想做一名律师,同时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比较温和、不善于处理冲突和争议,但是善于观察、喜好钻研、偏爱相对稳定的工作,那么你就很容易确定自己是适合做一名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了,你可能不会再因为看到影视剧里诉讼律师在法庭上的气质风范而一定选择去做一名诉讼律师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非诉律师,就像登山时聘请的向导,需要指引客户合规高效地完成他们要做的事情,就好像向导需要指引登山者带多少水和干粮,需要多少天完成攀登,在遇到不好天气时如何处理,如何安全地回到营地等,所以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于一名优秀的非诉律师至关重要。自身的职业选择只是你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第一步。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指导法学院的学生如何开始这种思考训练,并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地进行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非诉律师。